焦俐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特质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它在某些方面与我国书法艺术有着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单声体系与书法单线条特征方面;乐器的演奏技巧与书法运笔方面;传统音乐的节奏律动感在书法创作的运用方面。
关键词:音乐;书法;线性;节奏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独特审美性是其线性的美。这种美体现在华夏民族表达丰富个人情感时,善于将某个特定艺术的艺术语言与线条巧妙糅合,并用线条的特性表现中国的民族气质与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与书法艺术。
我国传统音乐与书法艺术的基本共性就是线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特征与书法运笔的线条特性的相似
1.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特征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王光祈将世界音乐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乐系”、“中国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①与欧洲音乐的纵向展演,具有功能和声的多声乐系相比,“中国乐系”是单声体系,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支声部,但这种多声部音乐更侧重横向的线性发展。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也是单声部,这种单声结构的外在含义就是整个音乐的发展是以线性展开、横向的展演。音乐是“时间艺术”,它从形成到展演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是按时间顺序在一条线上完成;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们会有意使用某些特定的用来表现某种音乐意图的装饰音,即乐音的带腔特性,具体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与说唱艺术上,如说唱音乐的腔调,体现为乐句尾部较强的拖腔;戏曲音乐的唱腔特点如润腔,即运用颤音、滑音等装饰润化旋律或是体现在改变句式结构上,即使是一个音,也要在这个音上曲折反复,是为了形成弹性节奏,营造音乐的线条美。
2.书法运笔的线性特征
书法是“空间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线性艺术,它通过书法语言的点、线、结构、章法在空间上用单线条呈现。在书法的运笔上,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都有顿、提、按,其用笔力度、用墨分量会起到戏曲音乐中所提到的“润腔”作用。与戏曲行腔类似,起笔也要注重力度,行笔一气呵成,力求字的饱满方圆,收笔提按结合,完美收笔。
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书法行笔的相似
音乐与书法两者凝聚反映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动与表达。音乐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静态的音乐。音乐和书法二者在某種意义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两者分别注重旋律的优美、线条的流畅,节奏的协和,并且都在线上彰显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性。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说过,我国古代乐教失传后,文人们难以借音乐抒发情感,就寄情到书法与绘画中,也就是说,书法在当时是能取代音乐的艺术。
1.传统乐器演奏技法中的线性特征
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分为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与拉弦乐,以拉弦乐中二胡为例,它的演奏分为右手的起弓、运弓与收弓,正如书法中的起笔、行笔与收笔,每一弓都注重音头、音腹与音尾,运弓时要有力度的变化。左手的技巧有揉、颤、滑、按等,这些技巧的使用,则是为了使音呈现波折或线性状态。
2.书法行笔中的线性特征
书法中类似于二胡左手技巧的回锋、逆锋、转锋等笔法技法是使书法更好地表现其线条美。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草书,通过不复杂的线条变化,将其风神傲骨与博大情怀都凝聚于笔墨,并通过笔墨体现于纸上,有时润含春雨,干湿相得益彰;有时干烈秋风,枯湿相间;有时万马奔腾,顿觉满纸飞动;有时流水潺潺,连绵不断。徐、疾、枯、湿变化自然。他把“无声之乐”凝固在有形的线条中。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聆听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曲,可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在书法上正是书法中“飞流直下”、“重若崩云”的笔致和“藕断丝连”、“轻若蝉翼”的线条。
三、音乐与书法的线性特征在节奏与情感中的体现
(1)音乐与书法中的节奏线性
音乐包括休止符共八个基本音符,同样,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永”字八法来看,将汉字笔法分为八个部分,即侧(、),勒(-),弩(|),趯(亅),策(/),掠(ノ),啄(ˊ),磔(ヘ)。音乐是在时间线上呈现给人们听觉上的盛宴,并结合音的长短、强弱,形成线性的音高走向。书法则是在空间里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音乐中节奏是其最基本的音乐语言,也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是高低不等的乐音在时间线上有规律的轻重缓急,体现为音的强弱与时值。而将书法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节奏。一幅幅书法作品都从字里行间乃至整个画面透露出节奏的存在,它通过点线粗细、墨色浓淡,行笔的缓急、强弱以及章法的疏密、大小的节奏调节,将一幅幅无声的书法作品转化为一首首空灵美妙的音乐作品。我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属于非均分律动型,散板性质,相当自由②,书法中张旭的狂草作品就属于此类型,但无论节奏怎么松散,它都是在一条线上轻重缓急,即上段提及的扯橡皮筋式的弹性节奏,此节奏形成的轨迹就是曲线形线条。虽然书法没有准确的音高、时值概念,但书写中线条的流畅性、笔墨变化和用笔的轻重所体现出的节奏感以及作品完成后整个画面对音乐凝固的时空感,能使欣赏者去从中体会它所包含的有关音乐的节奏与韵味。
此外,音乐与书法都要构成整体的和谐,音乐要注重和谐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书法要追求墨色、字体间距等形成的整体和谐,若过分地突出节奏等变化,就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好比音乐中不协和音程连续进行而不解决一样,极不舒服。单独的音符不能组成一段完整的音乐作品,而单独的笔画也同样形成不了一幅齐全的书法作品。因此,它们都是要在整体中体现节奏化的线条律动与整体的和谐。
(2)音乐与书法中的情感线性
音乐的强弱、旋律、时值、节拍、曲式结构等在时间线上给音符的定位,都是艺术家用于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无论是音乐抑或是书法,都始终围绕一个感情线展开,在本质上是为了“达情”。我国传统陕北民歌《兰花花》由简短的4个乐句组成,却将兰花花的故事讲得淋漓尽致,紧紧围绕着兰花花的爱情这条线展开。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书法是相辅相承的,这一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用有韵律感线条的书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几个不相连的字,俯仰相应,姿态连贯,形成了一个波动有致的动态大曲线,组成强
弱对比的韵律感。音乐是通过节奏、速度、力度来抒發情感。譬如《义勇军进行曲》,它的节奏明确,力度较强,使人顿觉铿锵有力、信心百倍;《运动员进行曲》富有朝气,潜于激情的旋律,给人蓬勃向上的乐感;相反,《哀乐》速度较慢,力度稍弱,让欣赏着听后心里泛起沉痛,情绪低落。书法也一样,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才形成那种豪放洒脱的狂草性格;品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能让人联想到音乐中的《喜洋洋》,相反,《二泉映月》能想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种悲痛的心情。可见,书法中的情感意识是由音乐的节奏韵律感体验而来。正如,一个有感于艺术美的人,当欣赏一幅幅美的书法作品时便动之以情,他的心底会油然而生不同的乐感。张旭通过静观大自然界中的鱼、鸟、虫、兽、日、月、星,把对其的感触在纸上宣泄出来,酣墨笔畅,笔画狼藉,这不是对事物的刻画,而是用线条将其心中的“乐感”音符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尽管音乐与书法分属不同的艺术类别,但却从节奏、平衡、和谐、韵律及创作等方面形成了线条美。音乐是“无形的线条”,书法是“有形的线条”。在书法创作中,可以体会到小篆的严谨,线条上圆润自然;隶书的扁平,点线上稳中有动;楷书的端庄,线条上法度严谨;行书的流畅,节奏韵律感丰富;草书的飞扬,旋律上的狂动,这些在音乐创作中借来的词语突出表明了书法与音乐的共通。书法创作中对于线条曲直、粗细、长短变化以及用墨的轻重、干湿的控制能极大地促进人的音乐功能的发展,反之,对于音乐的旋律、动感的培养也能提升书法创作中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将书法与音乐相嫁接以及高度融合,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拓展。书法虽无声但有音乐有声的协和性,音乐虽无形但有书法有形的线条感,将二者紧密结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两者所体现的线的特征,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它逐渐渗透融会到其它传统艺术门类中,无论是我国的传统音乐、书法艺术抑或是其它传统艺术都需要我们不断对世界与宇宙进行认识,只有在艺术创作中去寻求、探索,必能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注释:
①周青青主编:《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李艳红:《浅析音乐形式的文化内涵》,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
[5]王冬龄.美术自学丛书—书法艺术[M].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