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丰的机械化之路

2015-12-17 03:29○文/刘
现代农业装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仁化县耕田全程

○文/刘 明

霞丰的机械化之路

○文/刘 明

2011年1月7日,韶关市仁化县霞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霞丰合作社)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仅有38万元注册资金,12名社员,经过4年的发展,到2015年,注册资金已达374.5万元,社员110名,拥有各类农机具127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8台、12K拖拉机21台、插秧机24台(其中高速机3台)、收割机49台、花生脱壳机2台、花生播种机5台、花生收获机4台、烘干机6台。

和所有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一样,霞丰合作社也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合作社的主要职责和主要业务之一。在霞丰合作社成立的第2年,农机化作业服务农户1 400户,累计作业面积达13 720亩;到了2013年,服务农户达到3 360多户,累计作业服务面积3 000 hm2(45 000亩);2014年,服务农户4 000户,累计服务作业面积1 200 hm2(18 000亩);2015年,服务农户4 380户,累计服务作业面积1 300 hm2(19 500亩)。社会化服务一方面推动了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合作社成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了解,2015年霞丰合作社年度总收入达680万元,农机化服务收入216万元,社员平均收入12 630元,超出仁化县人均收入30%以上。

全程机械化的推动者

在采访中,霞丰合作社社长林运开说,推行农业装备一体化建设是霞丰合作社的发展理念之一。

目前,仁化县水稻种植面积1.33万多hm2(20万多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是机械化育插秧和谷物机械化烘干。霞丰合作社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积极购置插秧机,引进工厂化育秧设备和谷物烘干机。同时,合作社积极配合市、县农机主管部门举办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会,有效做好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推广。

为了做好工厂化育秧,合作社投资1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育秧大棚,采用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统一机收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种植水稻,育播出苗齐秧壮且均匀一致的秧苗。林运开说,育秧是全程机械化中的第一个环节,解决了这个问题,全程机械化就有了基础。育秧问题解决后就是机插秧问题,过去有些农户不接受机插秧,合作社通过示范推广演示,用实际效果向农户证明机插秧比传统抛秧效率高,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产量也会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稻谷的收割越来越容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谷干燥遇到的困难,晾晒的天气、场地、稻谷品质都是丰收后的烦恼。2015年7月,霞丰合作社投入290多万元,成立仁化县首个谷物烘干中心。烘干中心的建成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利天气对收割晾晒稻谷造成的损耗,而且效率高,质量更好。

在霞丰农机合作社谷物烘干基地,一眼就可以看见5台近10 m高的谷物烘干机,分别是3台10 t型及2台15 t型。据林运开介绍,烘干中心占地1 600多m2,每台干燥机覆盖面积约为1.33 hm2(20亩)稻田,5台干燥机同时运作,每天可烘干稻谷60 t,全年仅收获季节可烘干约3 000 t,覆盖面积达333.33 hm2(5 000亩)。

在林运开看来,农业装备一体化建设除了种植环节和收获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还包括后续环节的完善,比如储存、加工等。为此,合作社又投资10多万元为烘干中心配套设备了120 t地磅、叉车、谷物运输设施等,另外还有1 400多m2的仓储中心,仓储容量1 200 t。林运开说,合作社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大米品牌,真正完成了农业装备一体化建设。

农机农艺融合的践行者

在仁化县当地,霞丰合作社是花生全程机械化引领者,而花生机械的推广和应用的最大难度在于农机农艺的融合上。

当前,仁化县花生种植面积已超过0.47万hm2(7万亩),是全国花生创高产示范县。近年来,人工费用逐渐上升,尤其是工作量最大最集中的收获环节,不但人工贵而且很难请到人。当地一位种植农户说:“种花生很费人工,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没那么多人力大面积种植。”但是和其他农作物一样,种花生要想有好的效益,首先要连片成规模,其次是必须机械化。与其他的大宗经济作物相似,花生生产机械化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难题,而难点就集中在了花生种植模式上。

现在大部分农户在花生播种时采用的是传统的垄宽,每垄4行宽度为1.4~1.5 m,每hm2种植约135 000棵(每亩种植约9 000棵)。传统种植模式与收获机每次收2行的设计不相匹配,不但增加了机收的难度,也造成了一部分花生的损失。为了适应花生播种机械的要求,霞丰合作社采用2行种植,垄宽60 cm,表面上看土地利用率不高,但这样做使得每一行都有“边行优势”,明显提高单株产量,同时机械播种的整齐度也比人工种要高,可以提高种植密度,每hm2种植约180 000(每亩种植达12 000多棵)。这种种植模式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种植均匀,通风透气,地面不容易积水,解决了传统种植在下雨时土壤积水影响花生生长的问题。

早在2011年,霞丰合作社就引进了台湾的花生收获机。由于仁化的土质黏性较大,收获时花生脱泥不完全,有一些花生仍留在根部,需要手工摘下。对此,林运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农机技术,改进机械效能,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花生种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霞丰合作社还引进了花生剥壳机。剥壳机一天可以剥1 500~2 000 kg花生,相当于50个人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霞丰合作社在花生机械方面拥有6项专利,同时获得仁化县2012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韶关市2013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合作社运营的探索者

回首过去的4年,林运开表示“有收获也有困难,压力很大。”林运开的困难主要来自资金上。单是烘干中心合作社就投入300多万元,这笔钱既无银行贷款也没有政府的扶持。林运开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我们一天的烘干量是60 t,一造的量大约为500~600 t,一年两造就是1 200~1 300 t。1 t的利润是80元,1 200 t的利就9万多元。如果我全部用贷款,以0.01元的利息来计,290多万元的投入一年的利息就是30万元,亏损额20万元,这还不包括每个人工平均1个月1 500元左右的工资,还有厂地租金、每个月1 000多元的变压器损耗,前后加起来一年要亏23万多元。”和所有农机合作社一样,随着规模的扩大,霞丰合作社急需政府的扶持。

从一个农机维修厂的小老板到农机合作社社长,林运开坚信未来的社会发展一离不开高科技,第二离不开农业。“作为一个农民,高科技我不敢想,可是我是农民,我要走农业这条路。当时我就想,办这个合作社,政府支持我,我要办;政府不支持我,我也要办,这条路我走定了。”林运开对走农业之路如此坚定,缘于他对中国农业现状的了解。“现在我们仁化耕田人的平均年龄是50岁左右,不用几年,80%的人不想耕田了,只剩下20%的人了,这部分人出去打工不行,只能在家自己耕田。再过五六年,这剩下的20%能耕田的人也老了,耕不了田了。谁来耕田?另外,现在1亩田最多赚300~500元,一家就是三五亩地,一年的收入才2 500多元,可是人家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是2 500元,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来耕田呢?2015年开始,薯类开始被列为二类粮食,这说明我们的主粮有危机了。我们为什么每年进口那么多么粮食?这说明我们的粮食不够啊。所以谁来种田的问题始终要解决,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的必由之路。”

面对合作社当前的困境,林运开说,现在不管盈亏,只能往下去做。“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大面积耕田是一定有风险的,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没有人敢说一定要赚钱。我们现在等于是用钱买技术、用钱去摸索,不能想一下子赚多少钱,而是要想如何做下去。”

林运开说,霞丰合作社就像一台拖拉机开上了高速公路,开不快,又不敢停,只求安全驾驶到下一个安全出口。而合作社迫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唯有此,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合作社才能快速达到安全出口。

猜你喜欢
仁化县耕田全程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退休咏怀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征友启事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知道
手工制鞋全程LOOK
粤北山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