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杰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新思路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八大思路
刘应杰
刘应杰,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博士,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涉及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城乡关系、资源环境等方面。参与了许多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起草和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今年报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新。报告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力求创新,有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二是实。报告充分体现了真抓实干的精神,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政策措施明确扎实,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三是活。文风上更加活泼,接地气、口语化,深入浅出,贴近群众,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让草根创新蔚然成风”“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打造健康中国”等等,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言。
文以载道,一以贯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勾画出了新常态下中国稳健发展的大思路。报告通篇贯穿的新理念、新思路,突出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报告在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里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贯穿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在去年基础上继续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致力于推进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动力转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就成为必然选择。去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三稳四进”: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经济结构有新变化,发展质量有新提升,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今年还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既要“稳”,又要“进”。稳定宏观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三个重要判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这就使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认识更加清醒,判断更加准确。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我们不唯GDP,但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能够带来就业和收入增长、贴近老百姓的GDP,坚持不懈地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这应该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成为经济工作长期的指导方针。
第三,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就为世界瞩目,中央管理经济的能力也得到良好评价。许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在总结中国经验时,都把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和宏观调控作为中国的一大特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中央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
强刺激政策,而是辩证施治,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注重预调微调、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不仅致力于总量平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稳定经济增长;而且致力于结构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第四,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矛盾,处在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左右,这一目标综合考虑了需要与可能,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这也是一个不低甚至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是一个“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速度,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调结构的目标任务,包括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稳增长是调结构的必要前提,它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条件,反过来调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稳增长,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我们既要稳增长,保持经济处在合理区间,又要调结构,为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像“走钢丝”一样,需要高超的技巧。中国政府有能力驾驭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第五,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转入中高速,过去是“八九不离十”,现在是“七上八下”。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现在已经到了必须从根本上转换的时候了。这种转变和“换挡”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具有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和支撑条件,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规模创造出完善的产品配套生产能力,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消费大市场,再加上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素,还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所隐含的巨大发展空间等等,这些都将使中国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世界产业分工的中低端,现在已开始不断向中高端攀升。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盯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而不断向前迈进。
第六,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发展动力趋于弱化,新的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出现。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马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方面仍然是发展的“短板”,市场有需求,群众有期盼,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有利于补短板、惠民生,又有利于扩内需、促发展,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让更多创客脱颖而出,让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汇聚成创新发展的巨大动能。总的来说,就是要让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让新老引擎共同加力,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第七,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充满民生情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地位,提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今年用大篇幅的内容来部署民生工作,涉及
就业、社保、收入、教育、医疗、文化、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社会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身命运。
第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四个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与推进政府自我革命、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和“先手棋”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首先从政府自身做起,带动整个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设创新政府,就是要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更大程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建设廉洁政府,就是要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坚持主动作为,强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做到勤政为民,所有工作都要全面接受人民监督,充分体现人民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