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闯硅谷为何远超华人

2015-12-17 08:32
环球时报 2015-12-17
关键词:印度人实习生硅谷

环球时报/2015-12-17/ 第07版面/记者调查 /作者: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曦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 本报特约记者 张寒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段子,“集成电路(integratecircuit)”的英文缩写“IC”,代表着印度(India)与中国(China)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这反映了硅谷的现状:硅谷1/2的工程师来自亚洲。这1/2中,一半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印度。尽管如此,当人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时,即便是华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印度人更成功。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有目共睹,但在硅谷真正崭露头角者凤毛麟角,反而印度裔高管比比皆是。印度裔人士为何在硅谷发展越来越成功?有人说在于文化,有人说是语言优势,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抱团”——“印度人帮印度人”让硅谷在过去20年间成就了无数印度式传奇。

3名硅谷实习生的故事

初到硅谷,《环球时报》记者就听说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家公司招来3名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美国实习生做事儿只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时间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虽一知半解却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说明的问题,能讲5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说话虽然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如果说在实习阶段谁学到的最多,一定是那名中国实习生;但若问大家会记住哪位实习生,便是那位印度实习生了。

这只是众多硅谷高科技公司故事中的沧海一粟,但由这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了解到部分印度裔人士在硅谷的工作状态:适应能力很强,能够迅速融入美国的工作环境。而他们的成功也为各界所注意和认可。

今年43岁的皮查伊是最新典型——他在今年夏天成为谷歌CEO。皮查伊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金奈,就读于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后来赴美留学。2004年他加入谷歌,之后接管了谷歌的网络浏览器Chrome。2008年,皮查伊向世人介绍Chrome。接下来,他掌管运用于商业的Google+、谷歌电子钱包、安卓支付以及谷歌应用软件。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曾表示:“皮查伊很有天赋,他能创造出优秀且易于使用的产品”“2008年的时候,人们还在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需要另一个浏览器。现如今,Chrome拥有数以万计的快乐的用户。”

另一位硅谷印度裔精英、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也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华尔街日报》称,“他让硅谷再一次变得像微软一样,鼓励合作,不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当做敌人。”

除了他们,Adobe公司总裁兼CEO山塔努·纳拉延,闪存公司SanDiskCEO桑杰·梅赫罗特拉,软银集团总裁尼科什·阿罗拉,DigitalLink公司联合创始人维尼塔·古普塔,博科通讯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玛拉瓦利等,都是印度裔。有统计称,2006年至2012年间,硅谷每10家企业中,有大约4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他们创建的公司中约1/3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占比5%。《彭博商业》2014年报道称,硅谷1/3的初创公司由印度裔美国人创建。

“印度裔在硅谷的成就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悖。”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印度人作为软件开发者一直声誉显赫,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这批人还赶超了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的台湾和中国大陆移民群体,成为美国最具科技创业精神的移民。

口音虽重,表达效果好

《华尔街日报》网站在2014年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是什么因素使印度人成为成功的全球高管?858人参与调查问卷,其中,38.7%的受访者认为印度人适应能力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很好;28.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很聪明;14.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工作努力;9.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能说英语;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雇佣金便宜。

“超强的适应能力”与印度人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不无关联。印度本身就种族、语言众多,《华尔街日报》网站称,成长在如此多元化的氛围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更快速地融入新环境,也可以让他们更自如地去生活与奋斗。特别是多数印度精英阶层人士从小就有频繁的海外联系,对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很熟悉。正是这种接近性,使印度裔职业经理人在闯荡美国时游刃有余,其能言善辩、八面玲珑也派上用场。

从学历背景看,很多印度裔是技术加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印度,计算机和商科专业是热门中的热门,能升入印度理工学院或印度管理学院的学生凤毛麟角。从这里毕业的大学生志在海外,硅谷更是第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印度计算机专业学生兼读管理学学位,反之亦然。

印度裔的“适应能力”还表现在语言上。许多印度裔精英自幼便说英语,印度本土优秀的大学都用英文授课。上海高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李骧曾赴海外留学,回国后跟很多“海龟”讨论过印裔人士在美成功的话题。他对《环球时报》说,在具体的技术方面,主要是人和知识的单方面交流,语言表达的作用占比没有那么大。但向更高层级走,本质是“peoplebusiness”,这时候中国人的语言劣势就出来了——想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印度人虽然口音重,但用词更准确,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不只是语言,还有社交。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有在谷歌工作的华人表示,他们的印度裔高管领导能力强,很会与人沟通。周围的印度裔同事,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做得比华人好。比如,经理让组织一个活动,华人没有动静,而印度人就很积极。“无论何时,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会学习很多社交技能”,CNN援引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前任总裁索姆·米塔尔的话表示。

记者在硅谷的华人朋友也说,华人在公司通常最多做到部门经理级别,继续往上就必须跟领导们搞社交,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参加聚会,但很多人不习惯这些套路。这位朋友说,他一个在脸谱工作的学弟曾突发奇想查看了公司高层配偶的情况,结果发现至少有3名高层娶了华裔女子为妻。众所周知,脸谱老板扎克伯格的妻子是华裔。家庭结构的相似无疑有助于社交。“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企业里家庭社交的重要。”

一家国际化中国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则提到职场印度人的又一特点。他所在公司有几名印度高管,他的切身感受是印度人具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对上级忠诚,鲜有另起炉灶与老东家竞争的情况。“他们能力未必比中国人强,但可靠性和可预期性比中国人高,中国人但凡有本事的都想自己做老板。不过,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更强。”

“印度式团结”积淀30年

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是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印度IT精英闯荡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还被认为只能在后台做工程师。观察人士认为,印度裔在硅谷崛起,固然有自身能力因素,最根本的却是能“抱团”。

记者注意到,不少硅谷人提到印度裔同事或高管时一致认为:他们很团结。一位美国华人学者形容说,往往是一个印度人占据了一个部门的负责位置,随后大批印度人进来。只要印度人和其他人起冲突,公司里其他印度人会无条件支持印度人。

美国科技企业家、印度裔学者维韦克·瓦德瓦专门研究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他说,印度裔人士一致同意:提升社区、增强更多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导与协助下一代企业家,为此他们组建了一个关系网。瓦德瓦说,第一代企业家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在社区中起到榜样作用。这些早期成功者不但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还亲自对新移民提供指导。

印度裔的很多互助工作是通过一些专业组织进行的,比如硅谷的印度企业家协会(TiE)。TiE成立于1992年,其宗旨是组建互助网络,成功人士有义务帮助下一代企业家移民。上个月,TiE刚在硅谷联合发行一本新的纪念册——《印度在硅谷崛起》,书中汇编了大多数印裔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及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从人脉网络看,印度式“抱团取暖”在硅谷已成为一种文化。经过近30年积淀,前辈提携后辈,学徒式管理,已成体系。如今试图闯荡硅谷的印度年轻人早已不是两眼一抹黑,从落地企业的定向委培,到印度科技公司的精心包装,再到两国移民部门的默契合作,印度技术移民的大道无疑是最通畅的。

《金融时报》称,如今硅谷的印度裔高管已经数不过来了,尽管印度人不再需要像最初那样打入科技业,他们互帮互助的习惯仍然延续着。这种“抱团”很有必要。比起其他外来群体,印度人更明白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李骧对《环球时报》说,华裔和印度裔在硅谷拉开差距,还与一个因素有关。中国最近一二十年发展神速,带来大量商机,很多外企在当地雇佣华人是奔着中国市场,然后把他们派回中国。而且,随着中美差距缩小,中国人从留学到回国的周期变短,很多人在美国工作几年还没成为高管就主动回国。而印度相对来说机会较少,所以回来的也较少。

皮查伊接任谷歌CEO后,印媒曾对印度裔在美现状展开讨论。他们很高兴印度裔能获得如此成功,与此同时《印度时报》却提出:应当停下来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能在美国而不是自己的国家做出此番成就呢?▲

猜你喜欢
印度人实习生硅谷
经验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以退为进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最牛实习生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借鉴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