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近代安徽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安徽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生活教育
摘要:陶行知“爱满天下”,情系故土,一直关心安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教育问题。他多次来皖讲学,推行平民教育和“小先生”制,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力荐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创办学校,在安徽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Abstract:Tao Xingzhi, with “love for the world” and his hometown,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hui and people‘s education. He came to lecture in Anhui several times, advocating mass education and the system of “You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univers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strongly recommending administrative leaders and teachers' opening schools, which left a glorious page in education history of Anhui.
陶行知在故乡安徽歙县度过童年和少年,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人生的坚实基础,以后虽然没有在安徽任过职,但一直心怀故土,眷恋家乡,自称“是徽州的土产”“对于安徽负有特别责任”[1]32。现就史料所及,谈谈陶行知与近代安徽教育的关系。
一、推行平民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为解决广大平民的读书识字问题,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1923年8月,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董事会执行董事和安徽的董事之一。随后他就到长江流域诸省推行平民教育,安徽是其重点深入的地区之一。
1923年10月18日,他由南京乘船来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协助成立以教育厅长为会长的平民教育促进会,负责领导平民教育事宜,到各地宣讲平民教育,发动群众。在他“足迹所到的地方”,有机关、学校、教会、军警、商团、寺庙、监狱等,基本上是一天数会,一天数个单位。在他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很快将全城动员起来,达到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致提倡平民教育”的地步[1]52。10月28日,全市就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大会,到会的各界人士17 000人。“教育厅长江报告后,请陶行知讲演。会后游行,分区宣传,沿途旗帜飘扬,鼓号杂作,全城无不感动,深为注意”(《教育杂志》第15卷第20号)。可见当时平民教育的声势及深入程度。
陶行知此次来皖,原拟只住4天,实际停留了16天,11月初离开安庆赴南昌。这也许是他为无负安徽“诸先生之推重”,而在此“稍尽绵力”之故。在安庆,他除了开展上述工作外,还在江裕轮船上,找了一个识字的茶房教3个不识字的茶房识字;在菱湖公园找了3个识字的人教6个不识字的人;在省教育厅里找了6个识字的役夫教12个不识字的役夫。亲做实验,探索方法,以便推广。实验结果,他认为:“(1)随时随地随人可以办平民教育;(2)有一分力量做一分事,就有一分效果;(3)社会对于平民教育,只要我们使它谅解,是没有不万众一心去提倡的;(4)门不敲不开,最后胜利都由奋斗得来。”[1]52-53此行他非常欣慰,他在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曾说:“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在此进一步得到证实。来皖前和在皖期间,他还分别致函徽州四女师校长程仲沂、教导主任金鸣岐和隆阜胡自华女士,阐述平民教育的主张和方法,希望他们把学校所在地隆阜的周围及其家乡休宁北乡西村的平民教育都开展起来,“叫不识字的隆阜化为识字的隆阜;叫黑暗的隆阜在一定时期之内大放光明”[1]43。“将不识字之北乡化为识字之北乡,将黑暗之北乡化为光明之北乡”[1]50。尤其要把女子“都化为读书明理的人”,并提出具体方法。在来皖之前,他就在南京和上海分别召集旅宁和旅沪同乡会开会,商讨在家乡推行平民教育事宜,决定“把南京歙县试馆每月收入拨作提倡歙县平民教育之用”[1]44;“赠送旅沪不识字同乡《平民千字课》,使一年之内旅沪同乡无人不识字。同时划分一部分收入,为推广徽宁两属平民教育之用”,并说:“现在从县而府而省,均已稍有头绪,以后可以为全国效力了。”[1]46-47
11月30日,陶行知又从武汉乘船来到皖南重埠芜湖,送平民教育之“礼”,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芜发表演讲,协助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举行万人大游行;对芜湖平民教育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芜期间,他还与徽州旅芜同乡会共同拟定了《徽州推行平民教育办法》,敦请徽属6县知事负起平民教育之责。12月3日,他离芜去南京,转车北上。一月后,他在报上看到芜湖两个学徒——永汇、金祥在“读书写字”,非常高兴,就用《平民千字课》第一册上的生字给他们写信,予以鼓励;他们居然也“会看我这封信”[1]64。同时复信家乡吴立邦小朋友,鼓励他“预备钢头碰铁钉”的办法,克服平民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随后又给休宁西村平民学校学生“读了两个月书就能写这样好的信”的胡映莲回信,希望她和学校全体学员继续努力,“最好每天回家,个个人都教家里的人读书”[1]97。可见他这一时期,真是行之所思,言之所及,信之所至,都是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运动,就“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2]488,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金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做好的国民。陶行知来皖就是要实现这一目的,“为我三千万兄弟姐妹开一求知之路”[1]51。在他的推动下,安徽的平民教育从城市到乡村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全国第一:省公署第一个办了平民教育,随后皖南道关公署、海关公署、芜湖县公署都办起平民教育;省教育厅第一个开办了公役平民教育,厅内21个役夫都读《平民千字课》;省高检第一个办监狱平民教育,教犯人读《平民千字课》。当时在安庆的五个省视学专门开会商议到各县推行平民教育办法。芜湖地方和旅芜徽州同乡都请驻芜道尹通令皖南23个县推行平民教育。芜湖道尹房秩五就计划在一年之内创办一万个平民读书处,并通告各地人民,一年后乡下人进城,若读不出《平民千字课》上的字罚铜钱一枚,以后逐年递增。这种强迫的平民教育,也是安徽首先采取的。当时安徽自觉提倡平民教育的县有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巢县、潜山、合肥、郎溪等。
20世纪20年代,社会动荡,政局不宁,安徽尤甚。督军马联甲(少甫)穷兵黩武,摧残教育污蔑平民教育是“过激党”所为。在陶行知离皖不久,当时那种“鼓角杂作,全城无不感动”的局面就萧条下去。当卢绍刘接任安徽教育厅长时,1924年2月8日,陶行知就给他写信,希望他“做一位平民教育厅长”,把安徽全省的平民教育坚持下去,并提出十项具体建议,如要消除马少甫之误解;恢复省公署、省教育厅的平民教育;恢复平民教育促进会;训令省视学分赴各县提倡平民教育;县知县提倡平民教育;全省各学校兼办平民教育等[1]81-83。虽经努力,但终究未能如愿。这与当时热心平民教育的行政长官调离也不无关系。如原省长吕调元曾令省公署卫队、公役读《千字课》,他调离后就停止了。著名教育人士房秩五不久辞官还乡,他支持的平民教育事业也未能坚持下去。教育厅长调换频繁,厅内公役读书,也受挫折。但不管怎样,安徽平民教育的推行,“为全省树之风气”[2] 497。作为“普及教育的先声”,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1]494,这为他以后亲自下乡,创办乡村教育做了准备。
二、推行小先生制,实施普及教育*
1932年10月,陶行知深入上海郊区,创办工学团;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实施普及教育。他在创办工学团的过程中,发明“小先生”制,让小孩子作先生,“即知即传”,以补师资之不足。同时继续要求识字的成人教不识字的人,作“传递先生”,影响很大,很快传到全国23个省市,安徽也在全省范围内试行。
为了推进普及教育,1934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邀请陶先生来皖讲学,推行“小先生”制。陶先生的讲题是《攻破普及教育的难关》,阐明小先生在普及教育能攻破27道难关。当时会场设在安庆吴越大街大戏院,会场内外都挤满了人,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陶先生语言生动,声情并茂,深深吸引了听众。这可以说是安徽普及教育一次动员大会,给了安徽普及教育的钥匙。期间,安徽大学也邀请他到校讲演,讲题是《普及教育》,仍旧讲“小先生”制。他认为“小先生”是穷国普及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号召大学生要投入普及教育,作“传递先生”。1935年7月,陶行知又应时任凤阳师范校长沈子修邀请,到凤阳作了一次普及教育讲演。
同时,安徽省教育厅还请陶先生派人来皖协助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随即选派了程本海、朱泽甫、楼展、张一涛、李玉坡、黄志成、戴飘等7人到皖工作。1935年1月27日,陶行知在给教育厅长杨廉的信中建议:“程、朱二君为安徽人,程可居厅内联络,朱可任第一师范学区辅导,其余各位请酌情分配。”[3]596当时安徽以省立师范学区为单位,六个学区各设一辅导员。配备留声机、图书、挂图各一套,随辅导员流动供师生阅览。还有一架电影放映机,轮流到各学区放映教育电影。这些图书、挂图、放映机,都是省厅委托陶行知在上海代购的,并配有电影技师和助理技师各一名。这些人在离沪前,陶行知为他们办了学习班进行培训。程本海当时住厅编辑《安徽教育辅导旬刊》,进行联络,交流经验。
在此期间,为“使失学成人、儿童及办学人员家长、任何集团负责人,心目中都悬着一个公共目标,为普及教育努力”[3]597,陶行知还为安徽起草了一个《安徽普及教育令》,作为政府文件下发。该令明确规定“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之失学民众、儿童,限于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以前读毕一种千字课”。即1935年底以前。在此期间,各机关、公共场所都要普遍动员。到民国25年1月1日,即有教育警察在公共场所和交通路口执行检查任务。不识字者罚铜元一枚;家庭、商店、工厂、机关集团,在上述年龄内如有不识字者,每人每月罚银洋一元,由家长、店主交纳;识字成人或学生不肯施教者,罚守知奴捐银一角。小学、私塾至少要有1/2的学生作小先生;民众学校至少要有1/2的成人学生(16岁以上)做传递先生。超过或不足此数,奖惩其校长和负责教师;区、保长的考成亦有此项内容。明确把普及教育运动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根据“即知即传”的原则,要求“在一年之内,把初步文字教育普及出去”。尤其指出:“我们所要普及的不仅是文字教育,而是全县全省全国民众整个生活的继续不断的现代化,以求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3] 598-599陶行知曾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要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现代文明的钥匙,他认为就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4]782。他要求“在一年内,把初步文字教育普及出去”,正是要使安徽大众掌握这个现代文明钥匙,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
《安徽普及教育令》是安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文件,对普及安徽的普及教育起了重要作用。陶行知认为,强迫普及教育是包括强迫兴学,强迫教人,强迫求学,认为只有这三者同时并进,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同时进行,国民基础教育才能不断普及。此后,由于时局的关系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这种强迫的普及教育在全国未能持久推行,但在安徽有些地方还是开展得很好。例如由方与严的长子方怀毅在王充办的歙县第一工学团,在陶行知直接关心下,得到歙县旅沪同乡会资助,办得有声有色,一直办到1939年7月才改成王充小学。1934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歙县旅沪同乡会执监联席会议上,提议组成“歙县旅沪同乡会普及歙县教育助成会”,并当选为副主任。他亲自为该会拟订了《简章》和《创办歙县第一工学团意见书》。在此期间,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也在全省得到试行。即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养教师。1935年,安徽省教育厅就计划先在有条件的87所小学试行,以后逐步推广,加速教师培养,适应普及教育的需求。
三、传播和推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主要通过他的一批学生在安徽进行传播和实践。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操振球、程本海、方与严、程今吾、张劲夫、张健、朱泽甫、马侣贤、汪达之、曹建培等。程本海和方与严都是陶行知的朋友,自愿放弃原单位的工作和优厚待遇,到晓庄做陶先生的学生,并协助他工作。方与严还将儿子、女儿同时带来,父子女三人同学,传为佳话。他们以后大都回到安徽执教或任职,积极推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有不少外省籍的学生来安徽工作过,同样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到安徽。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安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践,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安庆附近的江镇车形小学(1940年改成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更名“彻行”),创办于1927年。校长汪永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农村特点,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学。1929年成立“车形乡村教育推行社”,推行乡村平民教育。该社主要成员陈化奇、操振球、汪达之、陈天怀都是晓庄师范学生。陈化奇为社长,汪永洁为副社长。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后,又有5名该校教师被聘到车形小学。这样,晓庄的经验就能在车形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在此扎根。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被当作校训,写挂在教师办公室。在当时的车形小学,教师不计薪酬,辛勤执教,一心为当地农民服务;学校课程安排密切结合农村实际,重视实验和劳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改成农职后,设有农场、林场、养鱼场、手工藤制工场、小织布厂、酱坊、小商店、小诊所等,这与晓庄的办学模式相似。小诊所不仅搞流行病的防治,还免费为当地农民治病。学生生活自律自理,也担负一些校务工作,如打扫庭院,浇灌花木等。学校每天有早操、朝会、夕会,文体活动丰富。特别是由校长汪永洁作词,陈天怀谱曲的“毕业歌”的歌词中,就有“从此去,运用劳动双手、科学大脑、艺术兴趣、集体精神,好将社会来改造”*《解放前后的彻行农业职业学校》,参见安庆市教育委员会编《安徽省安庆地区教育志》。的内容,这正是陶行知为晓庄师范制定的培养目标。
根据《安徽省安庆地区教育志》记载,1936年春陶行知还应邀来到车形指导工作,发表演说,赠送了《老少通》农民识字课本,协助当地成立了27所民众夜校,招收成年男女进校学习。这无疑是对学校的巨大鼓舞和推动。安庆附近还有一所学校也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办学,这就是丁柱中创办的世则学校。丁是陶行知的好友,怀宁人,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任晓庄师范物理教师。晓庄封闭后,他又到上海协助陶行知创办自然学园、儿童通讯学校,编辑《大众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从事科学下嫁运动。1931年,他在家乡利用丁家祠堂创办了这所学校,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池州师范是我省创立最早的师范之一。1932年由著名教育人士沈子修任校长,他思想开明,支持师生的进步活动。1935年,由陶行知介绍,操振球出任该校教导主任兼附小校长;次年又邀请晓庄毕业生程今吾、陈韦来校任教。他们按照陶行知的主张,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程今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走遍贵池的山山水水,写了20多本日记。附小的学生都作“小先生”,进行普及教育。操振球是经常与时任上海山海工学团团长的张劲夫联系。张是中共党员,不断从上海寄来马列书籍和进步杂志,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及《生活周刊》《大众生活》《新生》《永生》等杂志,影响了师生思想的变化。他们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如“抗日救国会”“抗日后援会”等。抗战爆发后,他们就离开了学校。*参看操振球《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载《行知研究》1981年第3期;杨利民《行知教育思想在池师》,打印稿。
1934年夏,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家乡巢县竹柯村创办园山学校,陶行知受冯将军的委托,选派了李友梅、刘宠光(刘宗飞)、翟树立(即罗平)、台和中、郭汝台、王锡山、舒政海、马昌实(马纯仁)到园山学校任教,李友梅、马昌实先后任校长。他们都是晓庄师范毕业生,在此按照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学。据该校首届学生祖保泉先生回忆,园山学校教学安排是:早上朝会,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或做“小先生”,送教上门,没有正规教材。*参见祖保泉自述《生平述略》,打印稿(2009年5月10日)。另据《巢湖志》记载:1936年春,“舒政海到园山学校任教,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舒政海等进步教师在学校附近农村开办农村识字班,培养积极分子,并为农民编写通俗易懂的《千字课》和《老少通》等教材。”同年夏,舒政海、方光祥(学生)、胡家友(农民)等应邀去上海参加沈钧儒等七君子召开的“各界人士抗日救亡代表大会”,由此可见该校在当时的影响。舒政海、马昌实都是中共党员,他们一面教书办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宣传抗日救亡。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在家乡办黄麓师范。1935年,经陶行知、梁漱溟推荐,杨效春任该校校长。杨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专修科,曾任教于晓庄师范,陶行知称他“得弟胜得黄金百万”的人才。他在黄师积极推行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该校附小在校长马侣贤(晓庄师范毕业生,曾任上海山海工学团团长)和副校长周辛夫主持下,也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主张,提倡“教学做合一”,推行“小先生”制,组织抗日宣传和文化传播。杨效春在黄师不到3年时间内就将原只有百余人的学校,发展到10多个班,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师范。
在淮河北岸也有一处盛开“陶花”的地方,这就是“颍上县唐氏私立甘罗乡村教育社”。该社是1935年夏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社长唐润之,成员有陶行知介绍来的省教育厅三区辅导员陈飘和颍上女小教师潘祖训(此二人都是晓庄毕业生)。在他们的提议邀请下,陶行知又选派山海工学团的汪秋平、汪曼雯、盛震叔、林其英来社任教。王光宇先在此学习,后去上海山海工学团,辗转又回到甘罗乡村教育社任教。他们在这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乡村教育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做了很多工作。[5]
除上述学校外,桐城的孟侠乡师、广德乡师、歙县等地,都有陶行知的学生工作过。涡阳县教育局长武际昌在1930年7月还专程到晓庄聘请安徽学生去筹办县师。他找到一位安徽学生,互不相识,他也不认识陶先生,说明来意。该同学说,晓庄被封,陶先生被通缉;武说这我知道,正因为如此,要办更多的晓庄式学校,陶先生的思想和办学精神是封不住的。于是他请了两位同学去涡阳筹办县师,孙铭勋是其中之一。他1930年秋至1931年春任教涡阳师范,按照晓庄的模式办学,改造学校,并为学校制订了《民国二十年的计划大纲》。[6]随后又请到徐明清等数人去充实小学和筹办县中,总计有10人之多[7]。这说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当时已在安徽的大江南北广为传播,并生根开花结果,影响深远。
四、情系安徽,爱满天下*
陶行知与近代安徽教育的关系,不只是在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领域,而涉及到高等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学术等多个方面。1921年,一批皖籍学者名流,倡导筹建安徽大学,培养本省所需要的高级人才,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胡适等人为筹备处交际股成员,为筹建安徽大学奔波。20世纪20年代初,安徽“为改革教育事”,曾多次请陶行知回皖主持教育,担任教育厅长。他因“现任职务关系”,不能回皖,但仍关心安徽教育,认为“皖省教育确有彻底改革之必要”,拟荐江苏王伯秋来“主持皖省教育”。1921年2月28日,他致函胡适商量此事。他说:“伯秋兄办事魄力,皆为同侪素所钦佩,若得王君主持皖省教育,而吾辈用全力以为后盾,则三年之内皖教育行政必大有可观。”[1]11他是“全力以为后盾”支持安徽教育的。
1922年,江彤侯任安徽教育厅长,他工作“不避劳怨,从事革新”,一年以后,“成绩昭著”;但由于种种原因,“因公积怨,有被迫辞职的消息”。陶行知即联合皖籍学人梅光迪、孙洪芬、洪有丰、姚文采,1923年8月致函上海《申报》,予以挽留。他们认为“皖省教育改进,正在萌芽,扶植灌溉,端赖贤者”。若“小人道长,则贤者裹足,充类至尽,非使吾皖教育行政,永远操之阿附苟容者之手不止也。同人等庐墓所在,休戚相关,以为教育改进,苟顿挫于中途,则子弟求学,将永谋之邻省,因于本日电致省长,请留江公”,希望报纸给予舆论支持,以挽救皖省文化教育事业。同时致电安徽省长吕调元,“千请慰留”江彤侯厅长[3]112-113。
1924年初,卢绍刘任安徽教育厅长,陶行知曾请他“做一位三千万人民之教育厅长”,做“平民教育厅长”。卢不负所望,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又能够将本省教育事业起死回生”,深得本省教育界的信任。但不久教育部要调他去甘肃任教育厅长。本省教育界人士致电教育部、督军和省长,一致挽留。此时陶行知适在安徽讲学,他感到“绍刘先生的去留于安徽省教育有切肤的关系”,就致函胡适,请他邀集在京的安徽同志,请教育部收回成令,哪怕要“尽九牛二虎之力”[3]165;他自己拟回南京后,也要联合在宁皖籍人士出力。可见他对有政绩的安徽教育行政长官的去留,是费尽心力的。
陶行知不仅关心安徽教育行政长官的去留,就连中学校长、教师的选任也极其注意。在歙县的省立三中校长方振民就是他荐任的。他多次致函胡适,相商三中校长人选,并请其物色好的教师来皖任教。陶行知对安徽的女子教育尤其关心。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就是在他和范洪五等人的倡议下,1922年在屯溪隆阜成立。他推荐了时任上海神州女校教导主任,屯溪人程仲沂任校长,学校教师大部分也是通过他在浙江等地礼聘的。他一直关心该校。1923年独游长城时,有人送他一块长城砖,他特意将此砖转送四师,作为新建校舍的“点缀”。1922年6月,芜湖省立二女师有厨工勾结流氓殴打总务主任致伤事件,陶行知闻讯,即用快邮代电,致函省长许世英,要求“彻底查究”,严肃处理。“不然则办学者人人寒心,入校者人人裹足。”他说:“二女师关于皖南女子教育,至为重要”,要求“选择学识渊深经验宏富之员”担任校长,否则“尤难胜任”[3]57。同时致函上海《申报》,并附上给许省长的信,要求舆论支持,伸张正义。
陶行知多次应邀到皖讲学,关心安徽的教育学术。1918年5月,在全省教育会议期间,他应邀到会作专题演讲,期间还在省立第一师范和省立一女师师生作了《师范生应有之观念》讲演,希望“师范生当以教育为终身事业”。1921年1月初,他又应邀到安庆参加由中等以上学校主持的讲演会,在省立一中等校作《教育最近的趋势》讲演,并与各校教职员研讨教育新法。就在这次讲演会之前,他致函胡适,请他也能来皖讲学。并提出:“以后希望芜湖与安庆二处同为学术演讲中心,每年举行若干次,遇有学者即开讲,不必拘定日期。北京方面讲员,请兄注意预约。皖省财力艰难,最好是乘便南下时乘便演讲。”[3]40这无疑是振兴安徽教育学术之举。
同年6月2日,安庆学生为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向省议会请愿,遭到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镇压,酿成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6月3日,陶行知等人即通电声援。不久,他应邀到安庆暑期讲习会讲学,针对“六二事件”,他讲《民权行使法》,对听众进行民权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此期间,因为安徽教育会正在竞争会长,“已经闹到搁浅的地步”,他又和胡适等皖籍学者联名发表了《改造安徽省教育会宣言》,倡议将“会长制”改为“委员制”,以杜武断;郑重声明:“这是我们对于我们安徽三千万父老兄弟、诸姑姊妹的一个宣言”[8]653,表明他们的态度。
陶行知还在异地为安徽办学,培养人才。1923年夏,安徽旅宁同乡会和同学会利用安徽在宁的会馆和房地产收入,创办南京安徽公学。陶行知被推为校长,姚文采为副校长,选聘安徽在宁高校毕业生作教师,以满足安徽到南京求学学生的要求。陶行知兼任校长数年,尽职尽责,为学校作了周密的筹划。他在《南京安徽公学旨趣》中,阐明了办学宗旨和原则,明确指出要民主建校,师生共学共事共甘苦;要勤俭办学,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要师生互学,后生可畏,师道可敬。同时提出了科学精神,美术精神,大丈夫精神。强调要用科学精神研究学问;美术精神改造环境;大丈夫精神处事应变。一切要以“事”为活动中心,一切要在“事”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安徽公学的办学原则,而且具有普遍意义。该校一直办到解放。
晓庄师范也是以安徽公学为基地筹办起来的,安徽公学师生出了不少力。晓庄师范历届都有安徽学生。在首届13名学生中,安徽就有3人,操振球是第一个来报考的(他放弃了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籍)。安徽省教育厅为支持陶先生的事业,特捐款一万元,在晓庄建了一座安徽馆,并设了五名助学金额,由学校考核奖励品学兼优的安徽学生。晓庄为安徽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教师。1929年春,陶行知应徽州旅苏北淮安同乡会之请,派晓庄三名学生去创办淮安小学,他亲自兼任校长。1930年,他派汪达之(晓庄毕业生,安徽黟县人)去担任校长。在陶行知支持下,汪达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新安旅行团的发源地。
由新安小学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在“顾问团员”汪达之带领下,1935年10月由淮安出发,直到1953年2月结束,历时17年半,途经18省,行程4万5千里,团员也由出发时14人发展到400多人。他们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旅行修学,到处宣传群众,成为我党的一支重要宣传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团出发经南京后,首先到了安徽,1936年春夏在蚌埠、合肥、巢县、安庆等地活动。他们在巢县园山时,“曾一人辅导一个小先生小队,一个小先生教五六人到二十多人不等,在十个村子里共教了六百多青年男女识字,受到了农民的欢迎。”[9]“一九三六年五月,在安庆乡下车形住了十六天,放映了十四场电影,观众约三万人以上。”[10]他们还到枞阳宏实小学活动了一个多星期。新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出来的一朵奇葩,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在安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至此,通过对陶行知与近代安徽教育关系的考察,在感受陶行知浓浓乡情的同时,对近代安徽教育的历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乃至整个近代中国教育史的认识,有了更切实的体会。从中可以读出像陶行知等爱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多灾多难之秋,所涌动出的富国强民的迫切愿望,通过教育新民,期盼国家现代化的伟大襟抱与志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王世杰,等.安徽省教育大事记(1896—1995)[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71-72.
[6]孙丹年.孙铭勋思想发展简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
[7]朱泽甫.陶行知与安徽教育二三事[J].行知研究,1981,(3).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韩枫,李楠.陶行知先生与新安旅行团[J].行知研究,1981,(3).
[10]李楠.生活教育思想与新安旅行团的教育实践[J].行知研究,1985,(5).
责任编辑:杨柏岭
【教育研究】
Tao Xingzhi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Anhui
YANG Ke-gui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Key words:Tao Xingzhi; education in Anhui; mass education; universal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529;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5)04-0447-07
作者简介:杨克贵;(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收稿日期:* 2014-02-25
DOI:10.14182/j.cnki.j.anu.2015.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