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初探

2015-12-17 23:00:03袁素平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袁素平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初探

袁素平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加快,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好的政策环境和激励保障措施,会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体面诱人的职业,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培育体系、健全的制度环境、严格的准入资格将有助于促生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合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前提。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此后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受到党政部门及学界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加快,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了必然选择。

一、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

农村发展理论认为,农村发展的主要资源必须来自于农村居民自身的干劲、观念和决心,来自于集体主义的自助和“受援式自立”。梁漱溟在乡村建设方案中也指出,农民为建设主体、主力,该工作须以乡村人自身力量为主,“乡村建设顶要紧的是农民自觉与乡村组织。”[2]作为“三农”问题的主体,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必将整合相关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运营有效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农业、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协作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从业者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掌握大规模生产的管理与运营方法,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转变。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现代化及其有序高效流动。从农民到市民,从农业到工业,不只是身份的转变,也不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变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接受现代文化教育,掌握高新技术、必备职业技能和现代管理运营能力,能够在农业、工业,农村、城市不同的市场体系中以优异的素质接受市场经济的熏陶与考验。培育职业农民,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更有利于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半城市化”、“边缘化”现象,缓解城镇化压力,逐步缩减城乡二元差距,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

(四)解决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日益下降。不少农村出现“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病残搞农业”的格局,谈到种地,更有“‘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谈种地”的顺口溜。“同学大多是农家子弟,宁肯在西安租房打工,也绝不回家乡务农。”。[3]农业“副业化”、“兼业化”的倾向突出,部分地区还存在土地弃荒、撂荒现象,村庄“凋敝化”现象凸显。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并不稳定,再加上户籍、教育、社保、住房等种种问题的限制,不少进城务工青年也存在返乡务农或创业的潜在需求。[4]在此背景下,引导农村外流优秀人才回归农业战线,着力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成了不二选择。

二、营造吸引新型职业农民回归的环境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等问题,给我国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居环境、金融、科技、文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农村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此历史机遇下,需要相关部门抢抓机遇,营造好的环境,吸引那些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并有志于回乡二次创业的优秀人才主动回流。

(一)建立完善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制度基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用活土地经营权,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一步促进由“小农民、小地主”向“大农民、小地主”格局的转变,[5]改进农地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城乡一体的生产要素市场,做到城乡就业同工同酬,土地同地同价,产品同市同价,让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一般的小农经营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多元化结构的规模经营,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经营效益。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吸引力。

(二)建立促进职业农民发展的激励保障体系,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对务农者在地域、户口、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取消对农民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政策和机会。建立统一的、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统一纳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解决农民因职业化而带来的后顾之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转移支付力度,给予职业农民适当的财税补贴政策和贷款优惠,建立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人力资本回归农业战线。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营造美好生活环境、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典范等形式,营造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门槛,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农民准入、培训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建立对职业农民的感情抚慰和物质激励机制,在资金融通、农产品运销、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吸引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有兴趣、有能力的各界优秀人才成为新型农民。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方面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条件。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合作农场,加快合作农场农机库房、仓库、晒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各类先进农机装备、烘干、加工等设备的投入[6],为现代化农业大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同时,要增加农村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办到农村城镇,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享受到便利。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立足地域优势和民俗传统,建立山清天蓝水绿的乡村环境和富于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让新型农村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三、构建立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一)做好系统的顶层设计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做好职业农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7],实现职业农民的“五个转变”[8]。“三位一体”即通过三种类型、三个层级的培育体系,实现三个培育目标:三种类型,即通过观念、知识、技能、诚信、合作等方面的培训,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层级,即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赢得农民喜爱,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个培育目标,即努力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队伍。“五个转变”,即通过立体化的培育体系,推进农民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从小户型向大户型转变、从盲从型向主动型的职业农民的转变。

(二)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一是明确培育主体,把那些“爱农、懂农、务农”的从业者作为培养重点,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除重点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从业人员之外,还要从长远角度培育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务农青年、打工返乡户、涉农学科大中专学生等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储备农村创业兴业的生力军。二是搭建培育平台,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信息技术,搭建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教育培训学分认定平台、国际农业科技与合作平台、涉农创业发展促进平台和农业新技术实验示范平台等互动交流、集成共享的智慧农民云平台。三是构建立体化、精准化、分层分类的培训服务体系,纵向构建初、中、高三级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需求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普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让农民在组织化的实践中锻炼合作、竞争的实际本领。建立校地合作共建机制,鼓励一批对农业、农村具有专业特长的资深专家、科研人员扎根跟踪调研,对师资、课程设计、培育方式、绩效评估以及后续服务等进行持续优化调整,以满足职业化农民实践发展需要。

(三)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

构建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从一开始就把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制度,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改善新生代农民群体结构。二是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三是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增加投入、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政策,调动职业农民创业积极性。

(四)建立职业准入资格制度

农业职业准入制度在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养体系中已很普遍,而我国尚没有开展职业农民相关的认定工作。农业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确保那些能力强、素质优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强化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的“瞄准程度”,增强优惠政策的使用效果。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议建立起基于资格考核认证和业绩考核认证相结合的分层分类注册认证机制,逐步建立适用于全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例如,作为全国试点单位,临沂市采取分级认定、分层管理的方式:具有一定从业技能和发展能力、产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自愿接受职业农民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农民,将获颁职业农民初级资格证书。具备一定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主,参加市农委组织的更高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由市农委颁发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资格证书。部分县区还下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申请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情况、认定程序等作了详细说明。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年11月.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姜峰.陕西:从2011年至今已认定各级职业农民3835人[N].人民日报,2014-11-23.

[4]李文明.中国农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9).

[5]洪银兴.以三农现代化补“四化”同步的短板[J].经济学动态,2015,(2).

[6]太仓市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太委办〔2012〕61号,2012年10月.

[7]杜涛.新常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选择[J].农家科技,2015,(2).

[8]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责任编辑:D]

2015-10-02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3CJJ032)“河南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袁素平(1981-),女,河南南阳人,安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F304.6

A

1671-5330(2015)06-0037-04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