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艳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教学中,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信息技术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是充满知识和浓厚感情的课程,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美丽的画面以及深厚的情感。而我在这方面感觉一直做不到位,课堂平平淡淡,没有光彩,失去语文课的本色,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语文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虽然这些都是著名的景点,却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展示图声结合,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班学生的朗读存在着多种问题:拖音、停顿不清、缺乏情感。这都说明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朗读示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60%以上的课文都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荷花》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中,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增强交流效果,促进读写结合
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仿写,这样,学生就能从所学的知识中潜移默化,然后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再有所迁移、拓展。如,对《巨人的花园》进行续写;根据《蟋蟀的住宅》进行另一种动物的描写等。但是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远离生活,远离大自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他们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而网络上丰富了视频资料、图像资料、语音资料等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进行的一种小动物的描写,就可以以《为动物设计名片》为题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兔子为例,首先出示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兔子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抓住兔子的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等特点,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兔子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兔子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兔子的了解,学生写起兔子来也得心应手。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