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摘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历史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83
从表面看来,历史学科的内容不过是一个个历史小故事或者历史事件,通俗易懂,并没有什么难学的,可是一个学期或者几个学期下来,怎样提高历史学习水平却成为许多学生较为头疼的大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不能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有效分析、综合,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至于在答题时答不到点子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边标记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好方法,在历史教学中也不例外。批注阅读不仅适应于语文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不同的是,在历史教学中的边阅读边批注不需要像语文教学中在内容上那么细致,而是在符号标记上丰富了许多,这样的阅读批注主要起到提醒等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养成良好的阅读批注习惯,这样一来,在各种鲜明、醒目的标记符号的感染与强调下,各种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知识会不自觉地印进学生的脑海,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提倡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比如在教学《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各个历史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标记符号在课本上做好标记。这一课的重难点就是:商鞅变法是什么?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分门别类地按照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相信在这种具体的批注中,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二、问题引领导读,教师有效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有的知识点很简单,无需多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有限,教师的完全放手并不适合现在的初中生。教师要善于通过有针对性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渐渐地由扶到放,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中“赤壁之战”这一部分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参与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孙刘双方为什么要联合?理由是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增强了。然后,笔者又让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互问互答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必不可少,这与必要的问题引领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话题,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阅读水平。
三、找准切入点,带着阅读材料读
材料分析题作为历史科目的必考题,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觉得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会根据已知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的即使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也往往因为提取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全面难以得到满分的标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一些材料,教给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材料分析在考试中占比重较大,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历史材料,然后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材料,答到点子上。在具体材料的分析上,则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带着问题阅读历史材料,初步了解材料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找准关键词语和句子,抓住了关键句也就找到了分析材料的捷径。三是找准材料的出处,了解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四是和学生共同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正确分析做好准备。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由此可见,阅读历史材料是提高学生分析阅读能力的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注重阅读分析材料在教学中的渗透,这样一来,学生在答题时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学生阅读能力也能有所提升。
“读无定法,读贵有法。”在历史教学中,鉴于学生阅读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多花些功夫,采取有效办法,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