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珠
摘 要:当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目标,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各个阶段中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创新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工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真正得到提升。主要对小学创新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在小学生的教育当中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所接触到的东西较少,知识能力有限,不能进行创新教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是靠培养形成的。这种思想导致了小学创新教育一直以来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下面将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创新教育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发展原则
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发展看做一个生命体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整体发展原则。不仅要在学生的成长每个阶段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在各种多样性的活动中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主来进行设计。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三)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指的是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一种平等、友爱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能真正地接受教师,并得到心灵上的舒展。教育中的民主性是提升小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环境因素。
(四)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任务,例如课堂实验和小制作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真正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未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从教育角度上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但长久以来社会对“新”的定义比较高。使人们对小学生的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最终造成了教师的创新教育出现误区。首先,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其次,教师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靠培养而形成的,而是天生的。对此只有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地推动创新教育发展。由于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将知识的传授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则不够重视,学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将知识性教学改变成为能力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创新。
(二)教师参与到课程创新全过程
教师是课程改革创新当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创新教学的关键。教师应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课程编制中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教师能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掌握,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实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总是游离在课程编制之外,这种方式对教学效果来说有着不良影响,很难真正地达到课程创新目的。因此,在创新教育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潜能发展离不开环境,好的环境将直接给人带来正确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地,好的学风和班级氛围等将在潜意识上给学生带来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给学生更多的色彩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不同的理解,产生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百花齐放的环境中,学生将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营造轻松的环境氛围。运用词语接龙的游戏形式或者同音字等来接出其他的词语。教师给出一个词“北京”下面学生将给出京戏→戏曲→曲目→木头……在这种环境中不仅学生的身心能得到放松,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各种其他同学的不同答案,学生将逐渐地完善自我心中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敏捷的,同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发展特点,让他们的思想能够自由的飞翔,使课堂真正地绽放出光彩。小学生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真正地融入课程编制当中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晓侠,吴青文.小学阶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15):41-4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