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宁
经典的美丽 窒息的浪漫
——评芭蕾舞剧《茶花女》
张雅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是抒发异地相思之苦的诗词,但此情此景却也映照在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悲剧故事之中。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是小仲马笔下的经典之作《茶花女》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渐趋式微之际,该小说却仍然散发着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茶花女》自19世纪出版以来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而约翰·诺伊梅尔所创作的三幕芭蕾舞剧《茶花女》为“戏剧芭蕾”的发展推波助澜,成为舞蹈叙事的又一先锋代表。
师承于著名编舞大师约翰·克兰科的约翰·诺伊梅尔,被认为在舞蹈编创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克兰科的影响,但是学习文学出身的他,却对文字有着独特的感悟,这也是舞剧《茶花女》所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诺伊梅尔在这三幕舞剧中巧妙的诠释了“轻”与“重”的微妙关系。
凝练集中为三幕舞剧的《茶花女》遵循原著抓取了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情感纠葛作为贯穿整部舞剧的主线,不同的是舞剧删减了一些庞杂的次要人物,采用了不同于小说中以小仲马为转述者的叙事视角,而是剔除小仲马的存在以客观陈述的方式进行表现。原著小说的一气呵成,使得整部作品流畅而自然,但却略显松散。而舞剧的简洁凝练之余是剧情简化,而随之产生的不足则是没有了循序渐进的情感积淀使得剧情的顺势发展略显单薄。如玛格丽特在接受阿尔芒之时是因在生病期间收到的匿名关心而感动,在舞剧中虽也表现了阿尔芒对其的关心,但却与一见钟情的比重不相上下。原著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微,这也正是舞剧的弱点之所在,但是诺伊梅尔巧妙地运用了内心外化的手段,弥补了舞蹈的这一缺憾。因小说与舞蹈的传达媒介不同,在表现时必然有所差别,如舞剧《茶花女》第二幕阿尔芒的父亲威胁利诱玛格丽特,迫使玛格丽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的过程,在小说中没有直接的描写,是通过玛格丽特的日记与书信间接的加以说明的。但是在舞剧中这一处理手段是必要且高明的,它直接揭示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戏剧效果之强烈,矛盾冲突之鲜明是显而易见的。试想一下,如果此时出现在台上的是阿尔芒的悔不当初、涕泪交流,其艺术魅力定不如前者感人至深。但是这种重新的组合方式也不免露出斧凿的痕迹。
更要提及的是该部舞剧所带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在原著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一定的篇幅去描写周围的环境直至事物的细微之处,而舞剧却一反浓墨重彩的上流社会的塑造,采用了简洁的布景方式进行背景交代,诺伊梅尔遵循了《茶花女》中歌颂爱情的崇尚心灵,使整部舞剧的基调像纯洁的茶花,以清新淡雅为主,而也正是这样的简洁,给了观众对当时所处情景的无限幻想空间。
《茶花女》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经典,也是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文学语言既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富有思想内涵,又像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秀外慧中。舞剧作品在难以用简练的肢体语言细致的表现人物之间的心理矛盾时,巧妙的运用了道具一语道破缘由。在玛格丽特面对追求物质还是选择爱情,追寻幸福抑或是放弃自我的抉择之时,将珠宝弃掷,观众此时必定了然于心。但是传达之意却又不仅仅在此。在那一瞬间,珠宝落地,是洗尽的铅华;曲终人散,却又是心灵的起航。纸醉金迷的热闹非凡,驱不尽内心深处的寂寞荒芜;而风轻云淡的平庸之至却才是心中向往的自由天堂。无疑,玛格丽特是高尚的,她为了心爱人的名声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小说中曾描写到玛格丽特信中所讲:“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也正是因为原著小说中所设的悬念,所以引领了读者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舞剧作品中将人物矛盾直接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起到激化作用的一纸信件看似轻便,在阿尔芒从“捧”到“抓”的过程中由爱变恨,与此同时这封信件却也饱含着玛格丽特心中巨大的痛楚与为爱牺牲的高尚品格。
在整部舞剧中诺伊梅尔清一色地采用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其中包括《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全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浪漫曲》,以及一些钢琴独奏曲,为整部舞剧铺陈了一层忧伤的色彩,即使在第二幕中的田园生活双人舞,虽表现的是幸福与愉悦,但仍然带着一丝伤感,仿佛此时越是幸福,预示着之后的代价越是巨大。诺伊梅尔所编创的该段双人舞占用了较长时间,难免感觉有些冗长,但是这或许是编导的感情倾注,希望这一对悲伤的恋人在一起的时光长些、更长些……
诺伊梅尔的《茶花女》在脚尖上翩跹碎步,在淡雅中略带忧愁,不知这样的一种“轻”是否让你的思绪进入了那一份萦绕耳畔的呢喃;又不知这一份香消玉殒的“重”会不会使你眼角沁出悲伤的泪水?
芭蕾舞剧《茶花女》采用了多重空间的视觉呈现,空间转换可谓是游刃有余。开场的“拍卖会”略显凌乱,却随着红色幕布的落下转瞬进入了倒叙的情节之中,由哀伤的死者物品拍卖转而进入炫目华丽的歌舞剧院;舞台的一角,阿尔芒满怀希望的等待着玛格丽特的邀请,那一抹淡淡的光束与舞台中间不断穿梭游离于灯红酒绿中的玛格丽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纯洁与繁华,寂寞的等待与过场的掠影,带来的是五味杂陈的复杂感;结尾时的日记内容再现,不仅使观众感受到玛格丽特的痛苦,同时也感受到了阿尔芒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懊悔不已。同一空间的两种情感状态是小说所无法直接呈现的。
对文学有独特感悟的诺伊梅尔看到了《曼侬》与《茶花女》的相似之处,小说中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强调《曼侬》这一作品的作用,而舞剧《茶花女》却抓住了“相似”的这一特点,加重了对其的运用,使得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和《曼侬》的男女主人公心灵相通,如影随形。编导着力对“戏中戏”、“舞中舞”的表现,不但发展了创作手法的创新性,也拓展了观众视觉的新鲜感,并且传达了多重含义的思想性,可谓是诺伊梅尔的高明之处。剧院中的初次相识,两对舞者重合,舞台上的曼侬与葛里欧即是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寄托心灵的的肉身,此时的周围一切呈现静止状态,更加说明这并非真实发生的事情。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分开后的首次相约,仿佛是出现在梦境中的曼侬游离于三个男人之中若即若离,与此同时曼侬的退场也带走了玛格丽特的离去,而睡梦中的阿尔芒寄思想于葛里欧,寻找、追逐离去的心爱之人。玛格丽特病重,回到与阿尔芒最初相识的剧院,却不见阿尔芒的所在,此时舞台的中间曼侬也已奄奄一息地躺在爱人的怀抱中,玛格丽特生命的终点随着曼侬的结束也随之像美丽的茶花一样陨落、凋零。
玛格丽特就像是昙花,固然美丽,但却短暂,芭蕾自身所带有的高贵气质使得舞剧的美学风格即使在简洁之中却依然不乏高雅之质。就像是《茶花女》,虽然是交际花的肉身,但却拥有着纯洁的心灵,走过玛格丽特这一生的兴衰枯荣,心中不时产生怜香惜玉的痛楚,也看到了残酷的道德观念对人性的压抑与对爱情的摧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已。诺伊梅尔的芭蕾舞剧《茶花女》拥有着经典的美丽,令人窒息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