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刘向东
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趋势性震荡下跌走势,尤其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快速下跌趋势,且表现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近似的下跌走势特征。然而,在机理及影响上,这一次下跌与2008年开启的下跌存在较大不同。因为这次下跌并不能完全由需求萎缩来解释,也不大可能快速反弹起来。未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如何?将对正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我国该如何积极应对?分外引人关注。
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暴涨不同,2014年以来的商品价格下跌则进入了相对低迷的熊市周期。中长期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维持低位弱势震荡;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短期内不确定性较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料将呈现震荡分化趋势,价格波动将会有所加剧,投资机遇和风险都会增加,不同商品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触底回升。但总体而言,未来国际大宗商品将步入中长期低迷的“冰河时代”。
从供需形势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全球需求疲软息息相关,但也与供给出现大量过剩密切关联。美国经济复苏还远不足以弥补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集体疲软带来的需求走软,而为确保市场份额,主要商品输出国尚未做出产能调整。原油、天然气、煤炭、铜、铁矿石、农产品等供需形势皆不相同,有的品种受供应大幅增加程度影响较大,如原油、天然气、铜和农产品,而有的品种则因需求放缓而导致价格暴跌,如煤炭、铁矿石等。除了供求变化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下跌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且不同品种价格下跌主导因素也有差异。其中,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集体走低的一个共同因素是美元走强。
图1 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①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编制的侧重于反映中国需求和中国因素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情况指数。与美元指数走势
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进入了加速升值通道。美元升值的背后是美联储的加息预期,而美国真实利率 (经通胀调整后的)的上升通常会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反之亦然。因为美联储加息预期将对商品投资收益产生冲击,促使投资者加速增产和去库存,即将商品存货及时变现,引发机构投资者纷纷退出大宗商品资产配置。短期内,美国经济好转不可能促使美元出现大幅贬值,至少奥巴马任期内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和欧日及新兴经济体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夯实强势美元的地位,这意味着未来3~5年内将使多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承压,预计会长期维持在低位震荡。
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全球原油供给大幅过剩,再加上美元走强、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以上跌至每桶50美元附近,预计未来2~3年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松态势难以根本改变,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会在低位回稳,大致维持在每桶50~70美元区间进行震荡波动。究其原因,2015年以前,需求不足为油价下跌的主导因素,之后供给因素影响可能更大。供给端的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页岩气的供应,二是欧佩克维持计划产量不变。
受需求增长放缓、供应大量增加和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影响,国际天然气市场供过于求局面趋于长期化,导致气价大幅走跌,其中,亚洲液化天然气 (LNG)现货价格从每百万英热单位 (mmbtu)17.25美元跌破每百万英热单位7美元。随着气价随之走低,很多国家计划用较清洁的天然气取代煤炭。中国、印度等国家正寻求将更多天然气用于发电,以代替对环境不利的煤炭发电,同时也希望在交通运输中用天然气代替柴油。
受天然气价格持续低迷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全球强约束影响,国际煤炭价格继续寻底过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即便全球能源需求转好,煤炭仍可能是唯一表现疲软的大宗商品。2015年,预计澳大利亚煤炭价格可能将再跌近9%,欧洲煤炭价格跌幅可能将达25%。导致煤炭行业深陷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中国需求下降和美元走强。在多重抑制政策的作用下,预计未来2~3年内,国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还难以根本性改变,在能效改善和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支持下,中国的煤炭需求增长会显著放缓,煤炭价格将稳定在较低位运行,长期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2014年以来,基本金属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且品种出现分化情形。尤其是铜、铝价格长期下跌态势较为明显,铅、锡、镍价长期下行中略有反弹,而锌价在下跌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考虑到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尤其是中国和欧洲需求难转旺盛,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全球基本金属行业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具体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和市场供需失衡是近期铜价重挫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需求疲软,而精炼铜供应增速快于趋势水平,致使铜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全球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输入成本下降的情况下,铜价将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供需均衡点。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需求将成为影响铜价的重要变量。本轮铜价出现回落主要是因为中国楼市需求减弱所致。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正在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意味着铜价的快速反弹缺少坚实的支撑。尽管不少经营铜材的企业正在有步骤地削减铜产能,但受制于需求疲软、美元走强等多重因素压制,铜价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我们预计,未来铜市场的需求乏力情况将更为严重,铜价走低趋势将延续。
2014年以来,国际国内铝价反弹主要是因为供应缺口的扩大。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铝市供应短缺84.9万吨,而在2013年则为供应过剩56.9万吨。然而随着2015年供应增加和需求放缓,铝市场供需将渐趋平衡。今后铝价反弹的空间也不大,预计仍会维持震荡调整态势。
由于全球电池制造业需求萎靡不振,尤其是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铅消费国,其中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铅需求占中国铅需求总量的36%。短期内,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制造业活动放缓,这使得铅价仍会面临下行压力。
此外,锌成为基本金属领涨的品种,原因在于锌供应出现收缩,短期内供给不足超过预期,海外部分锌精矿因矿山服务年限将近而逐步减产,甚至部分大矿即将关停,同时全球1/4的锌矿产能面临产量下滑局面。未来锌的基本面相对较好,因为市场存在海外矿山关停预期带来的产能收缩和来自远离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镀锌板的稳定需求。
铁矿石定价权长期被国际矿石厂商垄断,但随着近年来中国需求放缓,再加上市场供应增加,铁矿石将转为买方市场。铁矿石价格不再如以往那么坚挺,而是出现大幅下跌。进入2015年,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下滑到近五年半的低位,价格约在61美元/吨。这是因为中国粗钢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到9.33亿吨,对外依存度再度升高到78.5%。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降温抑制了钢铁需求,而且出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消化过剩产能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压减部分钢铁产能,到2017年底全国要压减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河北省就要压减6000万吨,这使得过去货币宽松时期刺激的铁矿石价格泡沫失去了膨胀下去的推动力,从而出现严重的产出与需求错配,从而使铁矿石价格泡沫走向破裂,将更多地回归到商品属性上来。尽管中国政府将会通过一定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来重振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增加,但是中国钢铁消费已经进入平台期,铁矿石价格不会重回以往廉价资本驱动的泡沫化上涨。随着中国废钢量的增加,中国所需铁矿石增长空间非常有限。未来2~3年内,国际矿企生产成本较低,有继续扩产积极性。在生产继续扩张的条件下,受钢铁产能过剩、钢材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铁矿石价格将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预计3~5年内不会重返每吨90美元以上水平,2015年的价格将在每吨50美元左右波动。
与工业品不同,国际农产品供应受地域自然灾害和气候季节性影响较大,因而其低价形势可能不会持续那么久。农产品生产成本还受到种子、化肥和能源价格的影响,而农产品消费通常会表现平稳,只是有时作为加工业原料受到油压榨、饲料加工等活动的调节。从近期走势看,尽管价格涨跌互现,但上涨品种的表现总体难抵价格下跌品种的拖累,食品类大宗商品价格自2011年以来下跌20%。考虑到目前2014至2015年当季粮食、食油和肉类及饮料 (以咖啡为首)作物丰收前景良好,预计2015年将进一步下跌4%左右,但受供需平稳影响,进一步下跌的幅度不会太大。考虑到未来南美主生产区气候良好,2015年大豆和玉米丰产的可能性较大,将会继续使大豆和玉米价格承压。中长期看,如果未来天气不能够造成南美大豆大幅减产,随着后期南美大豆的丰产上市,全球大豆供需进一步转向宽松,大豆期价也将承受更多的下行压力。
我们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中长期低迷期,这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至少在未来3~5年内,有可能逐步改变商品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之间的现有利益格局,还有可能导致世界贸易、投资、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引发不可预期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利益纠葛。
直观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给全球带来低成本红利,利好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但会在商品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出现重要的分配效应。据野村证券近期研究报告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通过五种渠道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包括商品贸易、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企业利润率、政府财政状况和经济增长 (GDP增速)。对大宗商品净进口国来说,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可以降低能源及其它商品的生产成本,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顺差,减轻提供食品及燃料价格补贴政府的财政压力,继而降低中间投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率,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大宗商品净出口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不仅会减少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使其财政和国际收支平衡面临压力,甚至遭遇债务违约、本币贬值和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
鉴于政治周期、政策反应、汇率变动及经济基础条件的差异,不同国家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不管如何,全球经济体中总会出现明显的赢家,包括印度、菲律宾、泰国及埃及,即它们会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受益良多;同时也会出现显著的输家,即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动摇其经济依赖的根基,尤其会对俄罗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大宗商品供应国产生不利的冲击。野村证券认为,中国也出现在输家之列,其原因在于低迷的大宗商品价格和疲弱的经济增长将引发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缩减、通货紧缩风险加剧、人民币贬值、资本外逃及被做空的压力,而因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大宗商品出口国疲弱经济表现,中国的服务贸易平衡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即便对部分商品输入国也并非完全利好。商品消费国可能从贸易条件改善中受益,但价格波动极易诱发贸易融资风险和通缩风险。明显的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可能形成物价下行预期,将会对那些致力于反通缩的经济体带来更为复杂的挑战。诸如日本和欧元区正在实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实现温和的通胀目标。如果大宗原料价格下跌促使产成品价格下跌幅度更深,那么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补库存行为,甚至进一步拖累总需求的复苏。比如,油价下跌会导致物价下行,并可能产生一定的通缩压力,对此影响需客观全面分析。一是油价下跌主要影响供给面,并不意味着最终需求下降。相反的逻辑是,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进而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油价下跌有助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此期间中国曾连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同时也为减少财政补贴提供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油价下跌对物价的直接影响。
作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中国可能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之中受益,也可能会承受输入性通缩风险。逻辑上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有四个影响渠道 (见图2):一是通过进口成本下降改善初级产品贸易赤字状况;二是通过价格传导使整体物价水平降低;三是降低原料进口生产厂商采购成本,进而影响厂商利润状况和未来投资行为;四是通过物价水平下降和企业利润增加,提高中国居民的福利水平,从而促进居民提升消费能力。
图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商品贸易条件。如图2显示,国际大宗商品走低有助于降低中国进口成本、改善贸易条件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扩大贸易顺差,能有效减少国家财政赤字,给财税改革提供更大空间。以原油、铁矿石、大豆和铜材为例,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3亿吨,进口均价较2013年下降了4.92%;进口铁矿石达到9.33亿吨,进口均价较2013年下降了20.75%;进口大豆0.71亿吨,进口均价较2013年下降了5.84%;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废铜和铜矿砂及精矿分别为482.54万吨、387.49万吨和1186.18万吨,而进口平均价格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4.98%、9.34%和5.48%,按照这个数量和2013年均价计算,2014年四种商品进口金额合计节约433.88亿美元。倘若2015年全年进口均价参照2015年初商品现价 (参见表1),那么四种商品进口金额比2014年同等数量能少花超过1568.09亿美元,按照1美元兑6.2元人民币,节省的开支将高达9722亿元,约占到我国2014年进口总额的8%,约占到GDP总量的1.5%。这样算来,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GDP增长率下降引起的损失,而且经济增长放缓也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减少劳累。
表1 2013年—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中国贸易条件改善情况
2.有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源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原油、铁矿石、铜材、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将带动制成品价格下行,如原油价格下跌直接节约家庭燃料开支,相当于给予消费者直接补贴而增加实际收入,进而扩大终端消费潜力;铁矿石和铜材价格下跌有利于钢铁企业和铜制品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大豆等都是用于榨油,豆粕大量用于饲料生产,其价格下跌对养殖业降低成本是有利的,这些都会增加经济产出,有助于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较多的社会福利,足以抵消GDP增速放缓引起的损失。据初步估算,因国际商品价格深度下跌带来贸易顺差扩大,进而提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约占到GDP的2~3个百分点。商品价格下跌还能使普通消费者直接受益,如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引发国内成品油价“十三连跌”,汽车消费者加满一箱油将节约支出100元人民币左右,这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了,可以用于其他消费活动。因而,商品价格下跌将利好中国经济成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模拟分析的结果,因油价下跌将使中国2015年GDP比基准情形大致增长0.4%~0.7%,2016年提升0.5%~0.9%。另据美国美林银行估计,国际油价每下降10%,将提升中国GDP增长0.15个百分点,且经常账户平衡增长GDP的0.2%,将为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和缓冲。
3.有利于“两头在外”相关产业加速转型。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需求放缓,中国传统的生产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部分行业同时遭受高成本进口和低价格出口的双向夹击,而上游初级产品价格迅速降低,短期内能提高这些行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相关行业债务负担,缓解制造企业面临的盈利压力。此轮大宗商品下跌还有利于改变预期及投资行为,有利于加速资源品价格改革进程,推进传统制造业转移过剩产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给国际上的资源出口商带来业绩压力,从而使从低价中受益中国企业寻找到海外资产重组的机会,使其积累更多资本提前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发展和海外投资,比如以较低的并购成本获得优质的份额资源,保障长期转型发展的核心利益,增强在价格反转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和推进结构调整。
4.对中国不同行业减税效应存在差异。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减税效应显然不能惠及所有行业,原料开采或转化业可能从中受损,比如石油采掘业和煤化工产业受负面影响较大。在煤炭、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持续下跌中,整体受益的行业仅集中在电力、化纤、黑色金属冶炼 (特种钢材)等。行业受益的前提条件是,原料成本下跌的幅度超过产成品价格的跌幅。从行业表现看,那些行业集中度越高、具有刚性需求、在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受益更为确定。比如,油价下跌首先导致油气勘探开采业盈利下降,也会导致以天然气、煤炭、生物质等为原料生产同质化产品,而产品价格由石油路线确定的子行业,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化工产品经济性受到严重挑战。油价下跌对化工领域各子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均,因为油价暴跌会直接拉低汽油、柴油、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产品价格,但石油化工产业链上价格传导变化会有所差异,如对无机化学品、橡胶等造成下行压力,而对纺织化学品、精细化工品等市场形成利好。因为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乙烯、丙烯、甲苯、苯乙烯、纯苯、二甲苯、苯酚、丙酮、苯胺、丁二烯等制成品价格通常会同步下跌,从而使该环节产业利润受损,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精细化工原料、日化品、涂料、油墨、改性塑料等终端化工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小,这些行业可能会从中有所受益;由于成品油价格的同步下跌,而以成品油为原料的航空运输、干散货集运、公路交通等行业的盈利会得到显著改善。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对煤炭勘探开采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但有利于电力、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同时以煤炭为燃料的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加工等行业利润率与煤炭价格将呈同向变化。铁矿石价格下降短期可以使钢铁行业被动获益,但受钢铁市场需求不振和产能持续扩张影响,原料成本下行能够有效传递到下游价格,低成本竞争加剧会导致钢材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态势,长期反而会使钢铁企业重新陷入困境,而只有附加值较高的板材、特种钢企业才会依靠产品品质和高价从原料成本长期下降中显著受益。
5.容易引发国内物价下行风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引发了国内外对全球通缩风险的担忧。据统计,原油、煤炭、钢材和铜材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通常会在3~6个月后传导到生产者物价上来。受此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现已连续37个月呈现负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下跌周期中最长的一次,且降幅有持续扩大迹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使中国PPI下行压力增加。与此同时,更直接反映上游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 (PPIRM)也呈现同样的连续下降,2012年4月—2015年3月连续36个月同比下降,也未显示出止跌回升迹象。可以说,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是PPI持续下跌的主导因素。在中国,PPI对CPI的传导机制尽管并不顺畅,但上游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正传递到交通类的燃料价格、居住类的水电燃气价格的下行调整,从而拖累CPI逐步走低,表现在中国CPI同比已经连续八个月维持在2%以下,而达到2%的通胀目标恰恰却是日本和欧元区实施货币刺激的初衷。据测算,国际油价下跌10%将可能分别拉低CPI和PPI约0.1和0.5个百分点,并进一步导致两者分化。
6.延阻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实施。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虽然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由于能源资源比价关系发生改变,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人们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激励、燃油经济性标准等各种措施的兴趣可能会大幅减弱。比如,倘若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反而会提高化石能源的经济性和竞争力,这将会给页岩油气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至少当前页岩气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成本尚不足与低廉的原油开采成本相竞争。例如,发展生物能源需要国家油价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较低的能源价格将会延阻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进程。例如,液化石油气可能挤占天然气的市场空间,还会降低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吸引力,可能使“弃风”“弃光”等问题更加突出,并给政府对鼓励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补贴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步进入“新常态”,同时国际商品市场进入中长期低迷期。中国应积极抓住此次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调整的机遇,主动改变决策方式,对中国全球能源资源战略进行整体设计,推进战略性调整,为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新的重大优势。
抓住油价处于低位的机遇,全面实施低价原油战略储备计划,新建或扩建原油储备库,争取尽早使中国原油储备由15天提升至90天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原油的商业储备制度,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原油储备领域开展原油储运。利用天然气价格较低的时机,加快天然气储备库建设,推进LNG接受码头建设,完善天然气输运管网设施,使储气库兼具调峰功能。加快筹建或扩建稀有金属战略储备库,调整修订国内建筑和管道用钢标准,使之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城镇更多地建设钢架结构建筑,提高中国各类建筑设施中的钢材含量,把钢材储备转化为有形建筑物储备,全面整顿国内矿山开采秩序,健全铜、铝、铁矿石等金属矿山的商业储备制度,鼓励企业“走出去”获取权益矿山,建立“虚拟矿山”“虚拟油田”等海外能源资源储备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在期货市场订立远期合约,提前锁定矿产资源涨价风险。对国内丰富的稀土资源,全面整顿矿山开采秩序,实施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推进稀土矿产有序开采,同时建立健全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制度,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稀土资源储备库建设。
作为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应依靠需求端的影响力,与同处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紧密合作,让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心发挥稳定预期和价格发现的积极作用,有效缓解长期困扰亚洲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溢价问题。建议在中国现有的三大期货交易所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化交易平台,形成全球性的交易产品和交易市场以及必要的交割库,积极构建现代化的商品储备体系和连续发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发挥库存调节与指数引领对交易价格的影响力。积极推进中国大宗商品的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通过现货交易平台增加贸易量,把现货、期货品种上市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大宗商品价格由商品现货、期货市场来形成,并加快丰富期货交易市场的大宗商品品种,建立与国际期货市场完全对应的期货品种,适时推出国债等利率期货和离岸外汇衍生品交易等品种,完善区域内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使其提供大宗商品风险管理平台和服务,满足亚太地区客户对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的需求。鼓励国内银行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大胆向海外扩张,加大对大宗商品业务的投入,重点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对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实施并购重组,鼓励与产业资本结合灵活运用“需求”因素,开展各种大宗商品金融创新。抓住大宗商品供过于求有利时机,引导国际资源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强人民币在部分双边贸易中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中发挥的作用,重塑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基准价格体系,在二十国集团 (G20)框架下构建公平透明的大宗商品价格全球治理机制。
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采取一揽子价税调整机制,使上中下游价格顺畅联动,重点推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加快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推动输配电价和发售电价分开,进一步降低电力成本,提高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清费减税的基础上,逐步理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财税优惠政策,各级政府逐步压缩除新能源外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加快取消财政对能源公司和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燃料补贴,以减轻政府日益紧缩的财政收支压力。深化成品油价格与消费税改革,在强化论证的基础上,争取一步到位上调燃油税;加快深化天然气价格与资源税改革,如推动天然气价格按热值计量定价,分类分期提高煤炭、原油、天然气、铜、铝等各类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资源税税率,加快取消稀有金属指令性生产计划,率先推进钨、钼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税改革,加快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进度,把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大程度上使资源价格切实反映资源使用的全社会成本。
抓住油价处于低位的有利时机,尽快放开油气等资源进口、管输、储备、配送等流通环节,废除那些维护行业垄断所设置的门槛和进入管制,尤其是推进原油、稀土等资源进出口许可证制度,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口国外油气等矿产等资源,加大油气矿产等资源的商业储备和国外份额矿产;同时放开国内油气矿产等资源市场准入,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手段,鼓励民企、外企等参与油气等矿产矿业权出让转让,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与东南亚国家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国的谈判与合作,逐步降低对中东国家油源过度依赖,加快启动扩建中哈管道二线,抓紧建设中俄管道东线并力争谈成西线,加快推进中土天然气D线建设,保障中缅油气管线安全正常运行,构建国际国内相互融通的多元化油气资源供应渠道,保持经济发展所需廉价能源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国际油价跌破每桶50~60美元时,美欧日等国页岩油气技术、太阳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可能遭遇发展困境,中国企业可利用购买廉价原油节省的资金,适时逢低兼并收购掌握这些技术的企业,或者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快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技术,以推进在页岩油气以及煤层气等领域的勘探开采,探索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并积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掌握技术制高点;通过技术引进、联合攻关和并购学习等多种手段,尽快摆脱对外国技术和工业产品的依赖,在石油勘探和开采设备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是加快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同时,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能源行业转型。
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降,国内能源资源类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对这类企业,可通过压力倒逼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或与国际资本联手,完善在商品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对冲机制。与之相反,如钢铁、机械、化工等重资产类企业则从原材料价格下跌受益。对这类企业,既要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三大战略布局,激活有效需求,如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并积极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各种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把国内消化不完的产能释放到国外市场上,使其转化为对外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国内行业资产去产能化和债务去杠杆化,实施全产业链互联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重点培育发展如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如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整合行业优质资产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和新产能投资,使其逐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布局,有效提升其市场灵活性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油价处于低位,国内一些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将可能面临不具备经济性的尴尬,为此,应适时调整煤化工项目,加快调整优化煤炭使用的方向和结构,重点转向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和分级分质利用,充分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如煤分级热转化和定向热转化技术、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和能量梯级利用、煤热解过程提高焦油产率的技术、热解煤半焦水蒸气/氧气条件下的气化技术等,重点促进低阶煤提质增效,促进发展伴生气发电、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同时适度控制煤炭产能扩张,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采用安全高效的开采利用方法,推动煤炭洗选配洁净化、规模化生产和清洁化利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煤改电”和“煤改气”替代改造;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强制推广新型燃煤技术和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加快推动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协同脱除及资源化利用,尽可能减少煤炭转化过程中资源再消耗和次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