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赵杰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通过对高校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构建了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体系,包括教师方面、学生方面、课程方面、评教组织与管理方面的9个显著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学生评教;影响因素;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赵杰(1974-),女,吉林通化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
根据统计学样本选取要求,最小可选样本数量为30。本研究选取J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本问卷最初包含四个维度:教师相关因素、学生相关因素、课程相关因素、评教组织与管理相关因素,共计31道题,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最后问卷保留28道题。问卷的KMO值为0.856,Bartlett球形检验也很显著。问卷的a系数为0.867,四个维度中最低a系数为0.854。四个维度间及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也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因此,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下为基于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学生评教影响因素情况分析:
(一)教师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中影响评教的教师相关因素共包含有9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性别、年龄、职称、衣着相貌体征、性格特征、教学风格、课堂管理风格、教学手段运用、师生关系。根据这9个二级指标设定的14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课堂管理风格(如:是否经常点名)、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几个因素不具有影响学生评教的明显效果。(见图1)
而教师的衣着得体干净整洁、性格开朗热情、教学风格(如:上课诙谐幽默擅于举例子)、课堂管理风格(如: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师生关系好等几个因素则对学生评教有着较大的影响(见图2)。其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因素表现出了强相关性,有91%的学生明确选择了会影响自己的评教行为,只有4%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影响自己的评教行为。
(二)学生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中影响评教的学生相关因素共包含有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对评教的认识态度、对成绩的预期、个人兴趣爱好等。根据这3个二级指标设定的5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完全具备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9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权利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成绩预期因素不具有影响学生评教的明显效果。而个人兴趣爱好则对学生评教有着较大的影响(见图3),有7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爱好会影响自己的评教行为,14%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影响自己的评教行为。
(三)课程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评教的课程相关因素共包含有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开课方式(必修、选修)、课程的学科性质(文科、理科)、课程负担(作业量、课程内容难度)、课程评价方式(考试、考查)、班级规模(单班、合班)等。根据这5个二级指标设定的6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开课方式、课程的学科性质、课程负担、班级规模因素不具有影响学生评教的明显效果。而相对其它课程相关的四个因素而言,课程评价方式则对学生评教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见图4)。
(四)评教组织与管理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评教的组织与管理相关因素共包含有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评教方式(纸质问卷、网络调查)、评教结果的反馈等。根据这两个二级指标设定的3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表示与纸质问卷调查评教相比,更加赞同网络调查评教方式;从评教结果角度调查显示,5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看见自己的评教意见。说明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评教都有一定的影响(见图5)。
一般来说,在学生的评教过程中出现学生给教师打高分和高满意度虽然未必代表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满意和高质量的完美教学,但这却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追求;低分低评的结果虽然也未必代表着教学一定存在问题或完全不满意,但是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心理尤其是一个心智已经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往往不会恶作剧或无故打低分。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维度9个因素:来自于教师方面的主要有衣着是否得体干净整洁、教师的性格特征、上课风格、课堂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等5个因素;来自于学生方面的主要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因素;来自于课程方面的主要有课程的评价方式因素;来自于评教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有评教方式、评教结果的反馈情况等2个因素。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端正学生评教态度,提高评教认识和能力
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一度为中国学者广为引用,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模型。然而,教师的反思是建立在各类自我教学信息获知基础上的,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者,其中就包括来自于学生群体的教学信息反馈。如果学生对评教认知出现偏差,对评教活动不回应或给予不当反应,那么教师或者得不到该有的反馈信息,或者得到的是虚假信息或错误信息。而教师的反思行为一旦缺少足够且可信的对象内容,也就失去了反思该有的价值和科学性。因此,在评教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有关评教的动员工作,明确评教的目的和价值,提高和端正学生的评教认识和态度,才能让学生以理性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对参加评教的学生进行相关操作说明和提示、评价量表术语的释义等可以避免和降低评教结果的误差,也是切实保证学生评教和更好地以评教促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著名的“福克斯教授效应”告诉我们,一位受欢迎的教师不仅仅取决于其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更包括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上述调查研究中,高达91%的同学选择了给讲课风格诙谐幽默、善于举实例的教师打高分。即使所举例子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相关但学生感兴趣,也有高达42%的学生选择打高分。而从师表方面的调查数据来看,64%的学生选择给衣着得体干净整洁的教师打高分,同时,也有高达64%的学生选择会给平时跟自己关系好的老师打高分。不言而喻,一个师德高尚、大方得体、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课堂驾驭灵活多样的教师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教师是一个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即便如此,他们的专业成长仍然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力量的推动。为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建立健全各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提升,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品质。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强化主动进行自我修养的意识,反复揣摩和锤炼自己的教育艺术,拓宽与学生交流的时空,在教学相长中形成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教育教学风格。
(三)重视学生评教反馈,增加中期评教环节
在学生评教的反馈环节方面,国内很多学者都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学生评教的结果往往没能及时甚至根本就没有反馈给被评教师。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上述调查结果也显示,高达5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看见自己的评教意见,这说明学生对评教结果的处理方式和反馈是很在乎的。如果现实中只注重学生评教的行为过程和数据积累,而忽视结果的处理和反馈,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对评教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长期得不到回应,使评教最终走向虚假;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教师长期得不到相关信息,无法知晓学生对自己的教学需求以及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淡化学生评教的价值,使学生评教走向形式化,那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为避免形式化的评教,使学生评教切实走向“前台”,一方面应该重视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工作,尽量在第一时间让所有被评教师都能够获取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信息,使教师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中期评教环节,期中期末评教有机结合进行,使教师在中期评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评教的价值,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评教促教效果后延的迟效性弊端,使教和学真正地实现统一和互惠共赢[1,2]。
参考文献
[1] 彭红,陈晓,林文弢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评教问题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0-33.
[2] 姚利民,邓菊香.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之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9-22.
Consideration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based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ZHAO Jie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 school evaluation,we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including teachers,students,curriculum,evalua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The results show a total of 9 significant factors,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Key wordsstudent;influencing factors;the quality of teaching
(责任编辑:刘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