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5-12-16 14:11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建筑

倪 雪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作为建筑学本科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图示表达点线面构成关系、构思小建筑方案以及动手制作模型等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对于建筑设计还没有基本的认识,就进行建筑设计教学,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并影响其今后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关键,我院每年的教学培养计划安排上越发重视,课时安排更加充裕、合理。建筑设计基础在我院教学中分为I、II两部分,分别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内完成,让学生从初识建筑过渡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课程上来说建筑设计基础I主要是了解空间组合的方法、审美要素的关键、色彩、构成等内容,而建筑设计基础II将引导学生接触较为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从而进一步理解如何去安排空间和组织流线等。

一、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类似于建筑设计基础这样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许多艺术类及非艺术类专业中都会开设,包括园林、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设计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通性,这其实反映了设计基础教学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建筑领域。那么在借鉴其它专业的教学成果时,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基础课教学常有不加改造全盘照搬的现象,比如为构成而构成、为色彩而色彩,从而偏离了建筑语境。

在建筑设计基础II的茶室设计中,常有学生不善于利用图形和空间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过于追求某些大师的风格,怪诞的造型或者是习惯照搬照抄,没有自己对设计的想法和创意,导致对于建筑的理解浮于表面,不知应是建筑内部功能定义外部造型,而非造型至上,流于形式。

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对建筑的茫然和不知所措,遇到实际情况只会照书本上的设计规范和要求去做,没有真正领悟其内涵,最后的作品往往呈现出功能分区不合理、动线混乱交叉、门窗洞口大小不成比例、厕所成为暗室、制图的图层和图底关系不明确、制图元素缺失等问题。这些都是缺乏体验建筑的主动性的体现。

生源美术功底薄弱动手能力差,[1]不是出于兴趣志向而是就业前景的判断来选择建筑专业,故而在初期的学习中无法适应这种不同于一般理工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有些学生设计中过于追求表现而非建筑本身,把学习绘画技巧凌驾于学习建筑之上,[2]对形式表现技法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对建筑设计更为关键的空间形态。当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为建筑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时,它虽较实物模型更加灵活可变,更易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方案推敲,但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而非徒手表达,使其失去了对空间的直觉和想象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设计基础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且在实践中熟悉运用设计原理。不同于其他的理工科,建筑学介于艺术和理工之间,又与历史人文相关,设计基础课几乎不能使用普通的规则、定理直接进行教学,而是强调依靠实际操作与训练来贯穿大多数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过于主观性地采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学,则无法把学生引入到建筑学专业所要求的系统性高度,导致学生过于追求捷径和工业模式化的设计方法。

(一)塑造建筑空间观

空间观的塑造指对于如空间形状、方位、尺度比例等的抽象提炼能力,培养重点在于通过创造体验式参观,让学生对于空间感知有比较深切的认识,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上枯燥的数字规范。非建筑专业的人体验一个建筑单纯凭借感觉,而作为建筑学学生则要把一切具体化。例如在建筑设计基础I教学中,对单一空间比如实验室进行测量和绘制,大到开间进深、走道宽度、门窗洞口高度,小到桌椅宽度、桌子间距、窗台宽度、檐口出挑距离等,并总结这样的尺度为何存在,还有何不合理仍需改进的地方,分析人的行为需求和空间需求,整理为成果,当建筑设计基础II中再遇到具体的方案设计时就不会出现如小住宅中房间单扇门2米宽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建筑空间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模仿到渐渐深化,从刻意寻求再到信手拈来的过程。可安排专业教室低高年级搭配使用或者合班,促进学生之间交流,高年级学生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常常更直观,发挥不可替代的朋辈效应。

(二)形成建筑环境观

学生初学建筑时往往会有一种困惑: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他们会把一些国内外知名的造价不菲的建筑作为崇拜对象,也就是说其实学生缺乏对建筑的体验和正确的观念。近年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等话题成为热点,训练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将变成培养的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人-环境-建筑”的全面性环境观入手,关注建筑背后的历史文脉和绿色节能建筑的社会热点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历史文脉的理解尚需要阅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沉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多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已成的优秀建筑实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建筑与周围环境,如:道路、植物、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借用关系,建筑与城市历史的关系,建筑与居住人口的关系等。还需训练从外部环境切入,对人流、功能分区、选址、朝向、间距以及景观绿化等进行调研和剖析,进而深化对建筑环境的理解。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建筑设计基础I阶段完成。到了建筑设计基础II茶室设计或者是幼儿园设计时,可以给予多个场地环境让学生进行选择,通常前阶段的训练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学生会理性分析环境中的优劣势和约束条件,找到合适的思考方向,提出创意和构思,避免弃环境于不顾的个人表演,发挥自身在建筑创作中的个性特色。

(三)培养建筑模型构建能力

目前的建筑设计基础I教学中常将建筑平、立、剖单纯地从二维的角度分开分析,难免让方案细节之间的链接发生断裂,缺乏连贯性。整个建筑学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两方面训练,一是手绘功底训练,二是模型的构建,要求手和脑要高度统一,将关键放在手头功夫的训练上,并带动对建筑各方面的感知、掌控和表达。

构建模型即建立三维体块,可利用手绘透视图、制作模型或者是计算机建模,它们各有优劣。手绘三维空间对学生绘图技巧要求较高,优点是快速,可将灵感跃然纸上,是建筑师表达启发性创造思维的过程,手与脑的高度协调劳作能力也得以体现。想象力、美感、均衡感与电脑无关,以手工为特征的传统图像思维方式与技巧表达训练是当下的建筑教育还不可能超越的一个阶段。[3]但不擅长者时常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创意表达的连续性。手工制作模型具有方便观看,体块感和材质机理感强,易于场地分析和人视点漫游,过程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推敲交流,但是材料的收集和手工制作需要时间,常要借助徒手绘图的配合。计算机建模快速且方便远距离传送和多人讨论,是现代化的产物,绘图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很重要,是适应社会化的必经阶段,与手绘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在设计过程中,从拿到任务书那一刻起,到有了些许灵感,形成创作雏形,再一步步去完善细节,这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构思阶段尤为重要。大一学生若没有良好的美术手绘功底,在学习之初经常会无从着手,创作的想法不能无偏差地表达出来,整个方案也仅能停留在二维阶段,对空间尺度比例没有十分精准的认识,很难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斟酌建筑造型体块。基于这些因素,在完成了初步构思和图纸比例等工作后,学生可根据草图制作草模,这种模型不同于成果阶段的最终模型。草模不需要十分准确,但要能体现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再于草图大师软件中建立计算机三维模型,多角度推敲建筑的立面样式、内外部高差、与环境的过渡、开洞位置大小数量等细节,使得设计不会因为手绘的表达欠缺而影响最后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手工制作模型和计算机建模软件引入低年级课程教学当中,促使学生习惯用三维形体来推敲方案,真正把握“型”的内涵。若一年级学生因为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一味追求视觉效果,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模型制作过程上,却对模型应反映的建构和空间比例等问题没有表达清楚,教师应加强干预,在不同阶段因势利导。

经过这些尝试,学生合作制作模型和计算机建模绘图的积极性提高,改变了往常的从二维空间进行构思的思维模式,而从三维空间完整去审视建筑的构造和形态,为高年级较复杂的综合性建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

类似于建筑设计基础这种阶段式的教学方法,通常可分为过程评图和成果评图。在今后的岗位上,学生通常不会遇到个人完成建筑项目的机会,而是团队为主,在低年级阶段就需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准备作业之前先将学习以小组划分,小组内部辩论,从对不同的方案反复锤炼中得到阶段性的成果。接下来,阶段性作业的汇报应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介绍团队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这样,台下的学生也不会因为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而感到枯燥乏味,听者则更有机会来表达对他人汇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演讲者和听众都能很大程度加深印象,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成果评估阶段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的方式系统地量化评价标准,甚至列举出分项评价条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学生可以从这样一个评分、评价的体系中看到对自己设计的最真实评价。还可以邀请来自设计单位或其他机构的评委,对学生作品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给出建议,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另外,应大力推行课堂翻转式教学,建筑设计基础的理论内容不多,教师可以录制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空闲自由时间,不懂的地方还可反复播放,避免了一处不懂,后面就全盘放弃的消极影响。在课堂上,教师不用再执着于理论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方案修改指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不会因为部分学生羞于表达而失去和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时间更高效。

三、结语

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的是设计原理的灵活运用和与自身特点结合,创造一个开放性强,高效积极多元的课堂环境是教学实践中的要点。

[1]杜咏.建筑结构理念在建筑学教学中的融合[J].高等建筑教育,2003(4):35-36.

[2]张琳.建筑初步教学中的一种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2001(4):46-47.

[3]黎志涛.建筑教育面对当前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建筑学报,2007(5):6-8.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