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不同时期创作价值研究

2015-12-16 14:11周玉英
关键词:小说创作

杨 春,周玉英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呈现前后期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有时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有时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还有的时候体现在艺术水准的或题材上等。造成这种局面,有作家个人主观感受变化的原因,更多的是中国现代急剧的社会变化在作家心灵打下的烙印。苏雪林早期的创作由于受“人的文学”的感召,创作了反映下层民众疾苦的作品;留学法国回来以后,受法国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写成《绿天》和《棘心》;抗战爆发以后,爱国主义的激情又促使她拿起笔来,借古喻今,以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一、“五四”新文化大纛下的过河小卒

苏雪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她在《我写作的动机和经过》里一段表述:“我第一次将脑筋里的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大约在十二岁至十四岁之间。在私塾里读了一年多的书,认识了一二千字,自己便来看书。光复后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竟成为我最好的导师。它教我认识了之乎也者的用法,它又教我认识一点西洋文学的面目。渐渐地‘写作欲’在我心头酝酿成熟,渐渐地有了发表的要求了。……每天我总要伏在那光线不大充足的小纸窗前,写一段或几段日记不似日记,小品又不似小品文的文章。”[1]苏雪林真正开始创作,是她辞去在安庆师范附小的教职,前去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期间。那一年正是1919年秋天,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北京的风气已经焕然一新,女高师更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之一。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都是苏雪林的业师。胡适不必说,苏雪林是终身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楷模的;至于周作人,苏雪林写于1934年的《周作人先生研究》对周作人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且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周作人先生是现代作家中影响我最大的一个人。”[2]事实上,苏雪林正是在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启发和感召下,才开始创作和发表作品的。她早期的小说技巧并不成熟,半文半白。作品内容多半是抨击封建礼教和反映下层民间的疾苦,比如冻死雪地的小乞儿、被婆婆虐待的童养媳、为了贪图贞节牌坊而牺牲青春和一生幸福的女人等,都与封建礼教精神甚浓的苏雪林家乡现实相关。虽然苏雪林早期的小说并不如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如冯沅君、庐隐、凌淑华出名,但她们的小说共同构筑了“五四”女性文学的里程碑,苏雪林成为这支向封建文化冲击的新文学大军里的过河小卒。杨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写道:“女性文学在‘五四’时期崛起,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自从母系氏族衰微,男系制度确立以来,一部人类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部女性被男性征服和压制的历史。占人口半数的妇女被其骨肉兄弟寡情地逐入阃内,压在底层,成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动物。因此,近代民主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妇女。……我国‘五四’运动正是在这种妇女运动的国际背景中发生的,适应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要求,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五四’时期整个社会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3]从这个意义上说,苏雪林早期的创作自然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二、浪漫青春的“绿天”和刺心之痛的荆棘

苏雪林1921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艺术,1925年奉父母之命归国完婚。虽然苏雪林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但是新婚燕尔,环境的惬意,还是激起了苏雪林对生活的美好遐想,这期间她创作了散文集《绿天》。《绿天》里的作品,或沉醉于对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浪漫向往,或借助童话笔调描写爱情的甜蜜,或用白描手法书写新婚夫妇返璞归真的童趣。应当说,《绿天》是一本较有艺术水准的散文集,除了《绿天》外,其中的《溪水》、《小猫》、《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都堪称经典。方维保曾这样描述《绿天》的成书过程:“美好的心境酝酿了美好的文章。苏雪林因看见在北京读书的友人章廷谦(笔名川岛)为纪念他的新婚,写了一本美文体裁的《月夜》,心有所动,也以一个十六七岁天真浪漫的少女的口吻,把自己婚后的甜蜜生活一段段写了下来,一些单篇先后在《北新周报》上发表。后来慢慢积累就成了一本书,题名《绿天》,”[4]这就是说《绿天》的问世有两个触发因素:甜美的新婚生活和友人作品的启示。其实,这本散文集和苏雪林四载留学法国生活受到的洗礼密不可分,从这本散文集我们能够窥见苏雪林受到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特别是都德的影响。

令人惋惜的是,《绿天》里美好的心境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对丈夫的失望以及慈母的去世,骤然使苏雪林的心情跌进幽暗冰冷的深谷。恰值一段赋闲的生活,促使她抚今追昔,将刺心之痛倾泻为文字,写成长篇小说《棘心》。《棘心》是苏雪林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一个特别优点是对主人公醒秋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主人公醒秋的心理波动和发展过程。可以说,《棘心》堪称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里心理刻画最成功的,其老到的写景叙事也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棘心》也是我们探索苏雪林早年心路历程的绝好资料。《棘心》向我们解释了,苏雪林虽然经受了时代的洗礼,其实骨子里有挥之不去的守旧成分;苏雪林从小养成的娇憨少女的天性,解释了后来她为什么对一些人和事缺乏理性的不依不饶;苏雪林对爱情的态度,解释了他为什么对郁达夫的作品大加挞伐,为什么颠簸了大半个世纪,最终坚决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

总之,《绿天》和《棘心》标志着苏雪林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也是最能代表苏雪林文学风格的作品。

三、借历史之陈酒浇现实之块垒

正如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一样,抗战烽火也打破了苏雪林平静的教书写作生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的侵略激起了苏雪林满腔的爱国热情。她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全部积蓄兑换成五十多两黄金捐献给政府作抗战费用。抗战也改变了苏雪林的写作轨迹。她放弃了二十年代浪漫幻想的散文创作和自叙传色彩的小说创作,以空前的激情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奋笔书写激励抗战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文字。左志英编著的《一个真实的苏雪林》里这样描述:

抗战之初,苏雪林废寝忘食,以爱国者的满腔热忱,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就撰写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南明英烈传》,以数百位宁死不屈的忠烈故事,来激发国民的自卫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其爱国情操,令人感佩。

抗战期间,苏雪林还写过一本著名的战时随感录,即《屠龙集》……书中,她以亲身经历的乐山遭轰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讴歌中华儿女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抒写战时知识分子的动荡生活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她还不断地拿起笔记述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如《乐山敌机轰炸记》、《敌人暴行故事》等,激发同胞们对侵略者斗争的决心。[5]

苏雪林这一时期的小说在技巧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不像她早期的作品表现技巧比较单一。苏雪林《蝉蜕集》里的《蝉蜕》,写明末的御史王江陷身敌营,以夫妻反目的计谋逃脱监视,金蝉脱壳,重新返回明军大营。这篇小说借鉴了清初的传统章回小说《醒世姻缘传》的表现技巧,虽然写的是严峻的民族斗争,但场面却借婆娘骂街、御史的憨直朴讷等戏剧场面去表现,非常成功地模仿了《醒世姻缘传》善于描摹人物说话声口、善于表现喜剧场面的笔法技巧。

小说《回光》的故事原型来自张茂滋的笔记《余生录》。在技巧上,这篇小说借鉴了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哲学家伯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观点。伯格森认为人在弥留之际,一生的经历会在一刹那间一幕幕在脑海闪现。苏雪林在小说里借用这一理论,明显使小说更新颖。

抗日战争将当时国内的两大抗日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但是,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在抗战时念念不忘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国民党除了在军事上不断制造摩擦,打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舆论上也不断制造声势,鼓吹“一个领袖、一个政党”,压制和排挤共产党,为将来日本投降后建立独裁专制统治铺平道路。应当说,苏雪林这期间的创作多多少少是迎合了国民党的这一宣传声势的,事实上,她的《蝉蜕集》就是应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委托而写的。杨义以她这部集子里的《秀峰夜话》为例,分析道:尽管这部集子故事情节非常曲折,但也极为清楚地表明:她或许并不希望人们做日寇的奴隶,却确确实实希望人们做蒋家王朝的奴隶了。[6]杨义的评价虽然在用词上显得过火,但阐述的事实还是客观清楚的。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五四”时期涌现的女性作家,苏雪林的文学创作总体上是跟随着时代大潮的。从早期的反封建礼教、反映民生疾苦,到抒发个人的浪漫情怀,再到奋臂疾呼抗日救亡,揭露大后方的官场腐败,无不打上了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虽然由于思想观念的歧义,导致她的作品时有瑕疵出现,但瑕不掩瑜,苏雪林的创作为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苏雪林.我写作的动机和经过:苏雪林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250-251.

[2]苏雪林.浮生十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219.

[3]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07.

[4]方维保.苏雪林——荆棘花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

[5]左志英.一个真实的苏雪林[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91.

[6]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94-295.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明代围棋与小说
创作心得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