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兴国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马鞍山243031)
随着职业教育由“外延”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发展模式,“群”的概念由经济领域逐步深入到职业教育领域。[1]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行业、产业改革与转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力加强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的概念出自于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指“产业集群的形成基于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而带来的集聚、效率、规模和扩散等效应,从而提高绝对竞争力,其目的是追求最少成本、最大效益”。[2]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指若干专业以某种关联组合的集合体,它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科群”,有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出,但没统一也缺乏实质性分析。如有学者提出,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3]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业内广泛关注,由此引发的“专业群”概念之争,更是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专业群的建设与实施在很多高职院校,尤其在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中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和亮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开始尝试按专业群进行招生,按照职业能力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流培养,拓宽了专业口径,是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果。[4]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结合该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探索对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5]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学结合”和“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群的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6]
笔者认为,组建一个专业群应具备以下四个因素:一是重点专业必须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对其它专业有真实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二是各专业应拥有共同的区域、行业和服务对象;三是各专业应具有大致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四是各专业应能充分实现教育方式理念、教学资源等有效共享。
“高职院校专业群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照核心专业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核心专业群或多核心专业群,根据学科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机电类、土建类、信息类、经管类、卫生护理类和旅游类专业群等。”总体看,高职院校主要根据学科基础、产业链和职业岗位三大因素来进行专业群建设,因而与之相应的可以将专业群划归为三大类型。[7]
学科型专业群,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相近学科来进行专业群组建,大体都是按照职业目录进行,考虑到校内师资和教学条件,该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形式。因在同一或相近学科内开展,从而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共享,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但其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该类专业群建设中往往重点不够突出,缺乏核心专业的引领示范效应,不能对其它专业群建设产生真正的辐射效应。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很大程度上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是围绕岗位而设置的。该类专业群需要充分调研院校所处区域和产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而科学组建。如在某行业一条生产线上,需要电气、机电、模具、设计、工艺、会计、销售等工作岗位,若组建相应专业的“群”,则能更好地为岗位服务,可以组团式给企业输送一体化人才,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充分研究国家政策和区域产业布局,理清产业发展方向,筛选出有潜力、有特色、国家重点扶持的部分行业产业,布局产业链式的专业群框架,进行“链式”组团建设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产业链型专业群模式,形成院校的办学特色乃至品牌,建设成效有很广的辐射面。
笔者认为,专业群的组建需要“因地制宜”,不是仅仅把几个相近专业放在一起,亦不能“拍脑袋式”地脱离院校所处环境和办学条件去设置一个不切实际的专业群,而是要按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以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
专业群建设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内涵在于对高职教育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优化,将教学、实验、师资、校内外实训等因素进行重构形成集群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内部建设成本,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提升办学特色和效益。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全面促进专业群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为了真正做好专业群建设,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做贡献,专业群的建设必须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协调解决。一个成熟有效的专业群,必须要有好的“专业群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它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成员、企业行业专家与一线代表、校方职能部门代表、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8]该委员会应对专业群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运行及考核机制等给予指导和支持。
专业群内各专业都有很强的关联性,除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外,专业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产品、工艺等区域行业背景通识课程有很强的相似成分甚至相同。要据此建设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公共平台,整合和利用师资和教学资源库等条件。在公共平台建设的重构基础上,专业群内各专业要有各自“职业岗位细化”的课程模块体系。该体系应是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传统模式,依据区域行业产业(链)中的工作岗位或工作过程而进行的重构,以突出各专业的差异性,实行按职业或岗位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样,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行业产业岗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专业群的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扶。需要选择区域或行业内有潜力、有特色、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1.丰富人才培养合作形式
与企业合作办学,大多都是围绕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组建“企业班”,较经典是“XX冠名班”、“订单式”联合培养等名称,这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合作企业的文化认同等培养;校企合作有在校内设立“XX学院”,面向群内各专业学生自主选择技术、工艺、销售等工作岗位。专业群在课程、师资、实训等方面,充分调动企业工作情境中的实践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当前还有院校在尝试“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成功,但由于历史原因,工业起步晚,“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与实施与职教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其需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的校企共同合作完成。用“现代学徒制”来建设专业群,可更好地为企业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专业群建设成果、办学效益和质量,提升校方知名度,达到“双赢”。
2.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校内外实践是高规格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践基地建设要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宗旨。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的同时,也要重视引入企业在校建设实践基地,鼓励企业将厂房和生产线搬到学校内,以“校中厂”的模式建设和运行,聘任优质的企业一线员工为兼职教师,增大兼职教师授课比例。
按专业群组建实践基地,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培养学生技能。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保证满足师生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为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考核,如:农民工技能、下岗工人技能、退伍军人技能、社会化技师培训与考核,校外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和岗位轮训,大学生“回炉”培训;以及相关技术、工艺、教科研的开发和推广等提供服务。
[1]常宏志.浅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J].中国职业教育,2014,334(6):21-23.
[2]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6):3-7.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4]杨开亮.高职院校按专业群招生需要权衡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26-29.
[5]李大卫.专业群建设模式服务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天津中德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7.
[6]鲁丹萍.基于工学结合示范性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29-32.
[7]钱红,张庆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5,1:139-141.
[8]吴彩林,夏兴国.高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