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

2015-12-16 10:35:18
雨花 2015年9期
关键词:碉堡苏中车桥

◎ 清 泉

车桥战役

◎ 清 泉

1944年3月,延安沐浴在一片春光之中。

毛泽东放下新四军一师发来的电报,心中无比痛快。他走出窑洞,在明媚的阳光下,开始思考华中大地新四军战略反攻问题。

粟裕等人在电报中说:新四军一师胜利地结束了车桥战役,共歼灭日军大佐以下500多名、伪军600余名……

车桥是淮安县城东南20公里的一个大镇,位于淮安城、泾河镇、泾口镇、曹甸镇之间。明朝末年建筑时,因镇边无桥,以水车代桥,故名车桥。1940年2月,在日军凌厉的攻势下,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狼狈溃退到车桥,在这里安营扎寨,筑起深沟高垒。1943年春,日伪军大举扫荡,韩德勤不战自溃,使几十个村镇,数十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从此,日军盘踞在这里,又加筑据点50多个。日军曾叫嚣:车桥防御固若金汤,新四军若打下车桥,日军则自动退出华中。

……

这是《新四军征战实录》一书中有关车桥战役的片断。

一次战役,为什么会让毛泽东如此重视?

淮安市人大原常务副主任、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范学恕说,1966年,当他走进中国军事博物馆军史陈列室时,他震惊了。他说:我一眼看去,“车桥战役”四个字在陈列室闪闪发光……车桥战役不仅在当时震惊中外,而且历经风雨的考验,一直作为我党我军抗战史上一个辉煌的战例,与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一起彪炳史册。

从“40”到“465”

40和465是两个数字。40是驻车桥镇日军的数字,465是车桥战役歼灭日军的数字。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这一战役的传奇所在。

1943年6月23日,时任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在出发之前,他反复看地图,生出打车桥的设想。不过,当他了解到车桥的日军仅40多人时,有点失望。然而,当他将车桥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考虑时,想到了“掏心”与“打援”,又认为打车桥战役很有必要。为了制定作战方案,他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

粟裕注意到,穿流于车桥的涧河(又名菊花沟),既是苏中与苏北的结合部(涧河南为苏中,涧河北为苏北),也是日军驻扬州第64师团(师团部驻扬州)与驻徐州第65师团(师团部驻徐州)的结合部。粟裕还注意到,淮安、阜宁、宝应三县边界的淮宝地区,还是我新四军第1、第2、第3、第4师的结合部。

1943年9月19日,粟裕率随行人员返苏中,他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一路察看地形,广泛了解敌情,同干部群众交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商讨军机。9月24日下午,天忽然下起雨来,粟裕和大家的衣服全被淋湿了。9月25日,雨下了一天,只好在距敌人据点车桥很近的顾家庄住下来。粟裕趁此机会找村内的贫雇农、保甲长谈话,还找地主、跑生意做买卖的人了解情况。他衣着简朴,平易近人,从周围水荡、田地和老百姓生活谈起,问到捕鱼、割苇子、跑生意的行情,再问到四面八方的水路、旱路怎么走,鬼子伪军下不下乡,周围据点有多少鬼子、伪军,车桥、泾口、曹甸一带买卖好不好做等等,问得很随便,答的人也没有什么拘束,许多重要情况就在这样的聊天中弄清楚了。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而日本军队从整体上已趋困境。粟裕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论点,即“在战略相持阶段,争取有利时机,推进局部的战略反攻”。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制定了抓住有利战机出其不意、千里奔袭,攻坚与打援并举,分段包抄、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等多种战略战术。他将参战部队临时编成三个纵队:以第7团另配炮兵大队为第二纵队,担任进攻车桥的任务;以第一团为主的第一纵队在芦家滩、韩家庄地区构筑阻击阵地,担任淮阴、淮安方向的打援任务;以第52团及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各一个营组成第三纵队,在车桥以南崔河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曹甸、宝应方向的打援任务和对淮安方向的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援敌之任务;以师教导团一营及4分区特务营(两个营)组成总预备队。此外,沟通第3师,以部分兵力活动在淮安东北的顺河集、凤谷村一线,保障攻击部队的北翼安全。

为了有把握打胜车桥战役,粟裕不仅走了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敌情,还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粟裕早在总攻日期前几个月就布置宝应县委动员3万多民兵和群众,于曹甸、安丰等地筑路打坝,筑起了顶宽1丈、高出水面5尺、穿越湖荡、绵延约15公里的五条大坝,以便于攻击部队隐蔽接敌,奔袭车桥。又组织了数以千计的船只,穿越宽阔的马家荡、绿草荡水面,把部队、云梯和其他器材以及担架运送到车桥附近。还组织精干民兵,利用黑夜开沟挖塘,破坏敌伪据点之间的道路、桥梁,协助军队埋设地雷、放哨和监视敌人。

为了达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粟裕还运用声东击西手段,在东台三仓地区举行了牵制战,麻痹车桥守敌,直到战役发起之前,车桥守敌仍毫不知情。

为确保车桥战役必胜,由粟裕坐镇后方任总指挥,并成立前方野战司令部,叶飞任司令员,负责现场指挥,主攻车桥镇的是第2纵队第3旅第7团,由旅长陶勇亲自指挥。

车桥战役是3月5日1时50分开始的。3月4日夜,以第7团为主攻车桥的第二纵队,于3月3日午后,分南北两路开进。北路部队在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参谋长余炳辉率领下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以北攻击准备位置。南路由副团长张云龙、政治部主任蒋新生率领,亦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西南飞机场。

负责两淮方向警戒、打援的一纵队,在廖政国、曾如清的率领下于4日午夜12时抵达车桥以西的石头桥、芦家滩之线,进入伏击地。

负责曹甸、宝应方向警戒、打援的第三纵队,也于4日午夜12时前到达警戒位置。

5日凌晨1时50分,开始发起总攻,部队采取夜摸的办法。2时许,即总攻10分钟后,7团即传捷报,一、二营分两路同时向土围进攻。突击队员泅过外壕,先从无人看完的碉堡下手,同时架起数十架云梯,登上围墙。随着三道流星般的信号弹蹿上夜空,战士们潮涌般地过了深壕,北面的一、三连首先突破围墙。

此时,日军毫无戒备,正在呼呼大睡。

碉堡里的伪军见新四军进攻,负隅顽抗。六连战士陈稻田,腰上别满手榴弹,背上梯子,冒着弹雨,飞身爬上碉堡顶盖,抡起十字镐挖个窟窿,将一连串的手榴弹塞进了碉堡,顽抗的敌人被消灭了。接着,三连继续攻击伪别动大队,占领了涧河以北的街道房屋,监视小圩内的敌人。

一连向围墙上的两碉堡发起进攻时,战士蔡心田窜近碉堡,一枚手榴弹凌空而起,准确地从敌枪眼里投进去,炸得敌人血肉横飞。一连突击组立即冲了进去,全歼驻守伪军。两路攻城部队仅用25分钟,便突破围墙,攻下10余座碉堡,占领镇内全部街道,分割包围各日、伪守军。

敌人遭到新四军的突然攻击,顿时不知所措,完全处于被动中。天亮前,忽然狂风大作,黄沙满天。上午,经激烈战斗至11时,炮轰伪军大队部,毙80余人。战至午后2时,摧毁敌碉堡50余处,全歼伪军一个大队。16时起,又兵分两路对日军营区展开攻击,日军退居碉堡顽抗,第7团攻占暗堡、库房多处。

5日上午,车桥镇上硝烟正浓,新四军3师参谋长洪学智和7旅副旅长胡炳云率一骑兵排来到指挥部,带来了七旅部队攻克朱圩子的捷报。3师部队的策应,保障了1师作战部队背面侧后的安全。指挥攻坚战的三旅旅长陶勇陪同洪学智等人进入车桥镇里,观察了解敌人的防御体系。

下午3时半,在总攻“碉堡中之碉堡”的日军圩子时,一边部署火力,一边展开政治攻势。随攻击部队前进的“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冒着枪弹进至碉堡旁大声向日军喊话,瓦解日军,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黄昏时,指战员们愤怒地高喊着:“为松野觉同志报仇!”最后的攻坚战打响了,新四军的炮火打得更加猛烈,鬼子慌忙缩进车桥东街一个集团碉堡群中。我们的部队要想接近碉堡,必须经过几座桥。可是碉堡群周围是一百多米的开阔地,敌人在碉堡里就能用火力把街上的几个桥头都封锁了。我攻城部队用门板和沙袋堆放在桥头的一侧,挡住敌人的视线,我军将鬼子围困在碉堡中。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新四军强攻车桥,出敌意外,仅淮阴、淮安、泗阳、涟水之日军的小股出援。

5日下午驻曹甸、塔儿头日伪军百余人最先出动,向我军第三纵队方向进军。驻曹甸、塔儿头的日伪军行至大施河,触发了新四军埋设的地雷,敌人被炸懵了。日伪军稍与第三纵队警戒部队接战,即退回去了。

驻淮阴、淮安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第60联队等部共700余人,由山泽大佐率领,分批驰援车桥。第一批增援日军240余人,七辆汽车进至周庄、芦家滩我军预设的伏击阵地。第一纵队战士突然猛烈开火,迫使敌人进入我们预设的地雷阵,当即炸死炸伤60余人。

第二批、第三批增援日军各约百余人于下午4时、5时半,分别进入韩庄与第一批残敌会合,当晚向我军阻击阵地进犯。我第一纵队在韩庄搞了很多假工事,鬼子一发现前面有情况,赶快下车。他们冲呀杀的,可打了半天才发现是假工事,根本没人。鬼子气急败坏地又上车继续向车桥行进。没走多远就遭到我小分队开枪阻击。鬼子又得下车散开应战,我小分队打几枪就走,鬼子又爬上车继续前进。就这样弄得鬼子真假难分,行进缓慢,后来被我小分队引进伏击圈。这时我军的轻重机枪一起开火,把鬼子的汽车玻璃、轮胎都打破了,车也开不动了。鬼子急忙下车,那地方狭窄,日军的部队展不开。我们第一纵队战士,从日军侧背奋勇出击,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刺死敌人60余人。剩下的鬼子慌忙向公路北侧的乱坟地里钻,坟地里新四军埋了不少地雷,把鬼子炸得魂不附体。

我第一纵队见时机已到,由北向南出击。打得那些逃脱地雷阵的鬼子后撤无退路,只好向东北方向的芦苇荡里钻。鬼子一进芦苇荡,那里表层土经过冬天结冰后的化融,看上去好像是干的,但人踩上去就会陷落,且越使劲陷得越深。他们的九二式步兵炮陷在了芦苇荡里。我第一纵队利用天黑,两头夹击敌人,并采用火攻战术,把敌人躲藏的芦苇荡点着了,日军华北派遣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三泽大佐在突围中被击毙。在芦苇荡的鬼子被切成三段,大部就歼。山本一三小队长的手下死的死,伤的伤,还剩下二十几个人,炮也不要了,趁黑夜突围到小马庄藏起来不敢露头。

6日凌晨3时左右,第四批增援日军约一百二十余人,乘两辆汽车进至小王庄、韩庄,与残敌会合。这时,淮安的鬼子又在集结兵力,要继续增援。

叶副师长决定撤军,他考虑车桥已打下,剩下几个残敌无关大局,我军应见好就收,免得日军继续增援报复。

小马庄里的一队日本兵待不住了,突然出来。日军一出庄就被我军发现。附近的新四军四、五路都从附近冲出来,大家高呼:“冲啊、杀啊!捉活的!”经过反复冲杀,这队鬼子在山本一三小队长的带领下集体下跪投降(山本一三后来的中国名字叫向日胜,在我华东部队工作,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经过一天两夜战斗,新四军攻点打援获双胜利,共消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其中生俘24人)、伪军483人(其中生俘168人),攻克车桥据点,摧毁碉堡五十余座。新四军牺牲54人,负伤138人。

7日,车桥镇碉堡里的残敌在援军接应下狼狈逃窜。早已动员好的淮安县、宝应县40多个乡的3万多民兵、群众立即进入车桥,迅速平毁工事,拆除围墙、碉堡,打扫战场,彻底摧毁敌人的巢穴。

战后的波涛

日汪正积极布置对扬州、泰州、海安、李堡、栟茶线以南地区之“扩展清乡”及对东台沿海边之“强化屯垦”。新四军1师为便于坚持与集中干部整风和调集几个团部队整训起见,粟裕下决心打车桥战役,以打开淮宝地区作为阵地。

这是粟裕、叶飞共同署名报军部的就发起车桥战役理由的第一份电报电文片断。

日伪的“清乡”与“扫荡”不同,“扫荡”是一种突然性的短时间的军事行动,而“清乡”则是长时间的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并以政治为主的动作,比“扫荡”更残酷,更难对付。

为干部整风和调集几个团整训,只是打车桥战役的背景之一。而粟裕之所以发动此战役,是因为他还看到当时国际国内的大背景。

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大会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宣布投降,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渐失利,海上交通线有被盟军切断的危险。日军为沟通与其南方军的陆上联系,并企图破坏美国空军由中国陆地起飞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于1944年1月24日向日军中国派遣军下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14个作战师团抽走了8个,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作战能力大大下降。

3月8日,粟裕将车桥战斗情况电告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中央军委。军部生出了不小的风波,于第二天,即以华中局代理书记饶漱石及代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的名义发电报批评说,此战的理由是“为便于坚持与调集干部整风,必须打”“似是不妥”,并指责“攻击方向不对”,“过分暴露自己力量”,会“过分刺激敌人,很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甚至还联系百团大战后党内军内的有关争论,“过去华北百团大战固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切实检查我是吃亏的。”(百团大战于1940年8月发起。1943年底,延安就有“暴露我们的力量”、“引起敌人重视”等不同意见。)

没有请示?这,尽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仍可让人看出批评的理直气壮。然而,这样做是有依据的。自从1940年黄桥战役之后,中央鉴于敌后情势严重,即指示华中实行“小省制”:把当时苏中、苏北、皖东、皖北划为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战略区。在被敌分割的情况下,作战指挥不作高度统一,而实行按区独立坚持、相机处置的作战原则。况且,组织车桥战役,是通过苏中区党委扩大会集体慎重研究的,战后第三天即用电报向军部汇报。话又说回来,幸亏事先没有请示,若请示,从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电报内容看,能批准吗?

收到此电报后,粟裕、叶飞、陈丕显三人怕此电报会影响全师干部战士的士气,共同署名于三月十一日又给军部第二份电报,重申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并针对敌人报复的估计,指出“在敌人兵力不够之形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参见《粟裕文选》第1卷583—585页)。军部担心百团大战的后果重演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形势已经与百团大战时完全不同,车桥战役后日本军队根本不敢进行报复。形势发展也正如粟裕他们战前估计的那样,车桥战役后,苏中地区的日伪军再也无力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是在涟水、宝应等地作短暂的“扫荡”。

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当场欣喜地对粟裕赞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车桥战役后,真的掀动了一连串的波涛,使整个华中敌后战场形势出现转折。首先是第1师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入车桥边区,迫使日伪先后放弃泾口、曹甸、塔儿头、张桥、鲁庄、蛤拖沟、望直港、凡河、受河、周庄、蚂蚁甸、杨恋桥等十多个据点,淮安、宝应方圆五十多里为我控制。车桥战役之后,新四军其他各师因受此影响,也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地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3师于4月18日发起了涟水高沟、杨口战役,使淮海根据地与盐阜根据地连成一片;四师发动了“张楼战役”,解放了泗洪、灵璧、睢宁三县之间的广大地区。六师16旅于8月至12月先后发起了“长兴、周城、泗安战役”,为一师主力执行向东南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师、五师、七师及浙东游击队,在坚持游击战术反“扫荡”、反“清乡”中,不断地寻机主动出击日伪,巩固了淮南、鄂豫地区、皖南、浙东抗日根据地。由于新四军各师的主动局部反击,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波涛迭起,原先反对的余波随之消失。

车桥战役是抗战以来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歼灭战。车桥战役的胜利,还极大地震动了日寇,许多日军惊恐不安,悲观绝望,甚至惶惶不可终日,3月10日,驻守东台的日军竟有12个集体上吊自杀。车桥战役的24名日俘则自愿成了反战先锋。

车桥战役一直被誉为抗战经典战役、陆军经典战役。对经典战役的选评,有关方面还特地制定了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对全局影响大,意义深远,除此之外,还要带有几分传奇。

车桥战役还真的有点传奇色彩。此战役既是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对日军重要设防据点的攻坚作战,又是打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作战,更是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显露的实践战,体现出一位军事家高超的指挥才能,让统帅毛泽东对其刮目相看。粟裕晚年(1976年9月8日)在回复淮安县车桥人民公社党委的信中说:“在车桥战役中,我军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集中优势兵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攻点与打援相结合,对敌采取包围分割,各个歼灭。攻点时声东击西,出敌不意,绕过外围,打敌要害;打援时利用地形,预先设伏,在运动中分批歼敌。我军指战员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支援下,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如果说,后来苏中“七战七捷”启发统帅毛泽东的灵感,从而制定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的话,那么,车桥战役亦可称为“七战七捷”的前奏,淮海战役的彩排、预演与热身。

抗日战争,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华儿女在极其艰苦的处境中,不畏强敌,英勇奋战,谱写出一幕幕传奇故事。而车桥战役,有战术运用的传奇,战果收获的传奇,指挥员审时度势胆略的传奇,更有战后影响的传奇。

车桥战役传奇而经典,因经典而被传颂。

猜你喜欢
碉堡苏中车桥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车桥剪纸: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的相互融合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58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新民周刊(2019年42期)2019-11-12 06:04:54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新民周刊(2019年42期)2019-11-12 06:04:54
太原近代碉堡建筑防御性功能探析★
山西建筑(2017年20期)2017-08-28 17:45:22
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的桥梁动应力计算方法
车桥耦合振动对混凝土早期性能的影响及其损伤机理
苏中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
大跨度公路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竖向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