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

2015-12-16 05:36薛万博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县委实训党组织

薛万博

近些年,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许多地方都面临这样一些共同的困惑: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一些村发展党员“缺苗子”,选拔干部“小圈子”,在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上“闹人荒”;一些村因为集体经济成了空壳,公共积累来源又少,“两委”班子常常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村因为“轮流坐庄都掌权,你争我斗没个完”,党组织无法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令群众大失所望;一些村穷得连办公场所都没有,有的即便有场所也往往不能充分利用,一年到头门可罗雀、有名无实……这些习以为常的“老大难”,已是当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今年9月10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汭到克山县调研,在与县委领导和基层干部对话的过程中,结合克山的探索留了好几道“作业题”。他希望克山站在夯实执政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

令记者好奇的是,克山为什么被寄以厚望?

“三化”实训

——培育后备“带头人”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

2014年村“两委”换届前,克山县委在全县做了一个系统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锐减,几近空壳的村却在增加,相当一些村党组织班子建设面临着“选人难”甚至“无人选”的尴尬局面。

对此,克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绍斌深感忧虑:“带头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瓶颈因素,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看,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战略人才储备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像北联镇新兴村党总支书记宋金贵那样能担重任、志在富民、与时俱进、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

北联镇新兴村在十几年前是一个负债700余万元的贫困村。2004年,在村党总支书记宋金贵的带领下,村集体组建了大型农机合作社,通过反租倒包全村土地的方式,使集体经济逐步扭亏为盈。如今,该村集体积累超过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合作医疗等费用均由村里承担,全村90%的农户都住进了小区化的住宅楼乃至别墅……

是什么让新兴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当地干部群众有个共识:一是有敢想善为、一心为民的领头人;二是有通过壮大集体经济的“造血”创富模式。

克山县委认为,新兴村积极推进“三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城镇化、管理社区化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如果能够培养一批宋金贵式的带头人,必将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落后村脱贫致富的进程。

经过一番谋划,克山县委决定在新兴村建立一个实训基地,以“农村改革发展实践大课堂”的培训模式,下气力培养农村发展领军人才,持续不断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源头活水,为农村改革发展积蓄力量。

2014年10月,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在全县展开——4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均可报名,致富带头人、“村村大学生”、复转军人、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的能人等优先考虑。经村党组织、乡镇党委逐级推荐,再经过组织考察、现场调研、面试答辩,县委从100多名报名者中择优确定了30名培训人选。

“培训突出实践、实用、实效原则。农村工作运行到哪段儿,学员就学习实践哪段儿的知识,要让他们完整地学习实践村级工作的全部流程。跟宋金贵学,不但要学工作理念、工作方法,还要学他的奉献精神。除了宋金贵作为实践范例,县有关部门领导也是兼职教师,重点讲形势、讲政策。”齐绍斌介绍,基地采取课堂教研、基地实习、外埠考察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批次学习培训时间为一年,即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

记者前去采访时,第一期学员即将结业。走进新兴村实训基地,处处洋溢着军事化管理的气息——干净整齐的军绿色床被、身着迷彩服训练有素的学员……

“这种统一食宿、半军事化管理的全日制脱产培训,我是第一次参加。以前散漫惯了,但现在干啥都得有个样子了。”刚听完电子商务专题课的学员史春雷挺了挺身子,开始整理笔记:各大电商平台的发展状况、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方法、页面展示技巧……“这是每次课后的规定动作,我得吃透课程的内容,要不然,别说回村应用了,就是学员集体讨论这关都过不去。”史春雷认真地说。

除了理论学习,实训更体现在实践层面。学员任喜坤告诉记者,他到实训基地的第一堂课就是现场学习大机械操作。宋金贵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手把手地向学员们讲解示范农机的使用,介绍保养常识。几天现场实训下来,学员们都能单独操作了。

一年中,合作社建设、新农村规划、农产品市场营销、村级财务管理……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从种植结构调整到市场考察,从省内观摩到省外取经,学员们学理念、学胆识、学思路、学招法,都跟变了个人似的。

学员马金宝原来就是种粮大户,耕种4000亩土地。通过实训,他有了个理想——明天我就是“宋金贵”。今年,他带领村民在外乡镇转包土地1.3万亩。他说:“这一年的培训将改变我的一生。过去,我是‘个人致富,现在我想‘共同致富。”

有这种转变的不光是马金宝。据克山县村级人才实训基地负责人、县委党校副校长洪立强介绍,现在学员们“可厉害了”——创办、领办合作社38个;新注册水稻、高粱、马铃薯、白酒等绿色农产品商标5个;新建、在建500吨玉米烘干塔6座;建设仓储基地面积达9.8万平方米,可储粮20万吨,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4000多户……

截至发稿前记者获悉,第一期参加实训的30名学员均已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开始发挥作用;第二期实训班40名学员的初选工作已经完成。

无缝对接

——凝心聚力共致富

克山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从全省范围来看,因其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一直备受各方关注。省委书记王宪魁近几年多次到克山进行调研。

如今,全县122个村已成立 540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合作社产业类型各异,“领办”主体也各不相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持续发展、组织领导等问题也日渐显现。

“党建不是用来装门面的,而应当成为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以在克山发展很快。这就给传统的党建模式提出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合作社与原党组织‘条块之间的不协调问题。”齐绍斌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县委按照“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分类推进合作社的党组织组建工作,让党组织和合作社实现“无缝对接”。比如,对于能人领办型合作社,依据合作社规模和党员人数,设立党总支的隶属于乡镇党委,设立党支部的隶属于村党总支;对于集体(支部)领办型合作社,设立党支部,隶属于村党总支;对于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设立党总支(支部),隶属于县非公党委或乡镇党委……

同时,为了解决村党组织党员和合作社党组织党员的身份重叠问题,克山县委提出了“双重管理、双重活动”的工作思路,区分农闲和农忙,由村党组织或合作社党组织分别侧重管理;把三名以上组织关系在村并在合作社工作的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合作社,在合作社中建立“实体支部”。

随着党组织与合作社实现“无缝对接”,党组织作为合作社发展“推进器”的作用日渐显现。

河南乡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在全省都有一定名气,而其建立下辖5个“实体”党支部的合作社党委以来,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交叉融合,党员不仅有了“一马当先”的意识,还能给合作社提建议、出主意,更能规范合作社的运行。

合作社党委书记卢玉文说起党员的作用来挺自豪:“合作社的生产关系到千家万户,单靠理事会无法团结凝聚社员的力量。党委‘唱主角的社务管理,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票,赋予每个社员同等的民主权利,重大事项由党委和理事会‘拿点子或其他成员提建议,然后提交社员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再由监事会全程监督执行。今天的仁发,已经成走上了规范化运营的‘快车道。”

在发挥党组织对合作社运行助推作用的同时,克山县委还着力倡导把合作社组建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捆绑”起来。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探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能够实现农村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村“党建”与“富民”高度融合、相互促进,也能使破解“空壳村”找到突破口,形成“1+1>2”的效应。

“村党组织+合作社,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党组织‘加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因此,在效应方面不只是双赢,而是多赢。”齐绍斌介绍,这种模式适合农业产业村和具有土地优势的村——通过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实现了民富;通过合作社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村富,进而提升了服务村民的能力。

“村里有钱了,才能提升服务村民的能力,修路搭桥之类的事才好办!”北联镇新兴村党总支书记、新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宋金贵说,以前村集体没钱,想为村民干点儿啥事儿都难,现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在富民的同时实现村集体增收,也就有了为村民干实事儿的本钱。

如今,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总载体下,克山县的合作社党组织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实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带动引领专业合作社的富民强村之路。

暖“家”聚心

——阵地形成“磁力场”

时值隆冬,在河北乡新建村村委会大院“阳光采暖房”内,六七名老人聚集在一起晒太阳、下象棋、唠家常,好不惬意。

“阳光采暖房”只是克山县委为提高村级活动场所使用率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的一种。据齐绍斌介绍,冬季是农闲时节,党员群众可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充电”、议事、娱乐,但由于取暖期长、取暖费用大,许多村级活动场所往往锁头把门,无法发挥作用成了共性问题。

对于各村来说,村集体经济普遍不景气,怎样既少花钱又能解决取暖问题?面对这一实际问题,克山县委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验,在全县普遍推广“地火龙”、阳光采暖房、秸秆锅炉三种供暖方法,为村民提供温暖整洁的学习、活动、交流和娱乐场所,让村民在寒冷的冬季有地方可去、有地方愿意去,增强村阵地对广大党员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于“地火龙”的取暖方式,记者听着新鲜。在河南乡二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喜林给记者做了现场讲解:在房屋的地表下面用砖砌成管道的形状,一头引出室外装上烟囱,另一头连接填满玉米秸秆、豆皮子、干柴草等燃料的窖炉,利用燃烧产生的烟所携带的热量供暖。刘喜林表示,“地火龙”帮了大忙,给村里省了不少钱:“以前总想把党员、群众聚拢到村部,可屋里死冷的,谁愿意来?嫌买煤支出太大,能省就省了。现在有了‘地火龙,燃料就是各种秸秆,一个月添一次燃料就行,既省钱,又方便。”

室内温度“热”起来了,极大地满足了冬季日常办公、活动的需求。“有一年秋天,村里召开党员大会,办公室又阴又冷,不一会儿就把好不容易召集来的党员全给冻跑了。”新建村村干部苗福才感慨地说,“现在屋子暖和了,我们来村部上班舒服多了,老百姓有啥事儿来村部,保准有人接待。”

事实上,“热”起来的不光是屋子,更重要的是让村级阵地形成了一个汇集人气的“磁力场”。“现在,各村党支部活动室比以前可热闹多了,大伙儿冬天在室内打球、看书、读报,夏天在外面跳广场舞……不光娱乐,开展科技培训或党员群众学习,不需要再临时找地方了。村里愿意组织,老百姓也乐意参加。”河南乡党委书记赵景瑞说,村里工作好开展,乡党委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操心了。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各村活动室整洁一新,各个站室里物品摆放有序,服务规则明了;室内外宣传栏上的内容除了公开的村务,大多是贴近民生的信息;一些村还配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棋牌桌等体育设施。

记者注意到,克山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在“用”上做文章,确保阵地不仅“建得起来”,而且“管得住”“用得好”。如今,村级阵地服务功能日益明显,保证了党员的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也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必要条件,村干部的角色也由“管理员”变成了“服务员”,更重要的是聚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

克山县委书记吴煜告诉记者,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把脉农村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因地制宜,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习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说到点子上了。不管决策多好、思路多清,不付诸实施、执行到位,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落实管党责任上也要使真劲、讲标准、有典型。”吴煜说。

猜你喜欢
县委实训党组织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