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教学的“四实·四度”策略

2015-12-15 12:34陈明瑶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小学生

陈明瑶

品德课程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提高小学生的品德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真正发挥好这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要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建立真正的情感和信念基础;二是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听讲转向主动的感悟学习;三是由关注道德结构的学习转变为更加重视研究性学习;四是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形成了“四实·四度”的教学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目标从实,梯度递进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规定着学与教的方向,还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优劣。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综合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梯度上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1】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2课 《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学片段。

活动1:寻找同学的优缺点

师:请你写出班上某一方面表现很好的同学的名字,想想你为什么认为他很棒。

师:翻过你的卡片,再请你写出周围没有缺点同学的姓名。(向学生发放小卡片,并组织交流)

生1:我写了张某某,他坚持每天为大家拎点心桶从不叫苦。

生2:我觉得好几个同学都很棒,叶某、黄某某、范某、罗某,他们学习好,跟大家很合得来。

……

师:你们也很优秀,观察到了他人的优点。(教师巡视同学填写的卡片背面)

师:为什么“无缺点同学的姓名”一栏你们都空着?

(师生共同交流话题,讨论认识)

师总结:看来,这真应验了一句古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人身上也可能有小小的缺点,是吧?有的缺点它常常会影响我们与人相处时的心情,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课是以“宽容”为主题的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对“宽容”这个概念有所理解,但只有通过学生情感上的体验,才能最大限度地带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和感动,学会在交往中能够做到退让。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关注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退一步的魅力,感受到退一步所带来的快乐、带来的珍贵的友情、带来心胸的宽广、带来人际交往的和谐。据此,教师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一是观察同学的优点;二是观察同学的缺点;三是赞扬优点,宽容缺点。从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随着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学生对“宽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务实,把握学情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选择”。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时,就要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更多样的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案例2】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该不该这样做》讨论“拒绝方法种种”教学片段。

师:当遇到一个小学生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拒绝吗?老师采集了许多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场景A:几个小青年约一个小学生一起去网吧,小学生马上拒绝:“我不跟你们去!”

场景B:一个小青年约一个小学生去游戏厅,小学生马上回答:“我有事要先回家了。”

……

师生讨论:场景中的小学生是怎样拒绝自己不该做的事的?

师:你要拒绝的只是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但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做呢?(继续播放录像。内容: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是拒绝呢,还是伸手援助?)

师生小结:学会了拒绝的技巧方法,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一切。我们拒绝的只是那些不该做的事。当别人给予我们真诚的关爱时,我们要感谢;当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两难问题让学生判断与区分,以达成基本道德认识。在活动教学的评价中,不对学生的独立见解轻易地下评判,不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唯一的标准,而是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并努力向高标准靠拢。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环节中组织参与活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认识价值观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活动教学中真正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培养有道德意识和创新个性的社会人。

三、教学过程扎实,张弛酌度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就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而言,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更要从教学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只有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互相感染、角色互相变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的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才能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

【案例3】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第1课《 暑假中的一天》教学片段。

师:今年是大家上小学以来过的第一个暑假,说说假期中最有意义的收获。

生1:我在西湖边的英语角学英语。

生2:我去北京故宫长城玩了一个星期。

……

师:看样子,每个同学各有不一样的假期。它丰富着我们的暑假生活,相信你们中不少人一定从中找到非一般的快乐和收获。

(提议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从各地带回的特产、纪念品等,向同学介绍、提问,进行知识竞猜,让外出的同学在地图上标出所到的位置。大家品尝、欣赏、互赠纪念品。)

教师指导学生将假期旅行照片进行整理,配上简要解说词或一两句心得作为纪念品保存。

这节课的学习者是刚刚成为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暑假是他们成为小学生后的第一个暑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展示各自的假期收获,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最大化。让教学过程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认识区别。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些无疑为他们正在进行的学习起着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作用,不仅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同时,让学生通过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产生思考和交集,进行积极的反思与创新,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不应追求课堂教学过程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要力求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酌情而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与真正的思考。

四、学习方式求实,交互有度

品德课程是一门重视情感熏陶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倡导探究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发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必须从教材提示的内容展开,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要不然一些表面上很热闹的课,看起来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但仔细研究发现,孩子们的动与教材的学习主题没有关系,或只是身体在动,未见思维跟进。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打动孩子,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渗入内化德育思想,从而提高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

【案例4】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第三单元第3课《送别秋天》教学片段。

师:秋姑娘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她给大家带来一个绚丽多姿的季节,转眼它将离开,让我们一起送送她。

眼的观察:

欣赏图片:展示绘画秋天的作品;

找寻作品中秋逐渐远去的足迹。

耳的聆听:

名曲欣赏:秋日的私语;

交流关于秋即将离去的话题;

填写描写秋天的诗。

嘴的滋味:

游戏:蒙眼,细品,竞猜,这是什么?(桂花糕、大枣、鸭梨……)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生活课堂气氛。本环节通过教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学生主体积极地参与,才会真实地感受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细微的变化和大自然带来的美好,进而热爱享受生活。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品德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育人功能的课程,品德学科的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让我们的品德学科的课堂上少一些形式花哨、目标不明的活动,多一些集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真正地赋予德育以一种崭新的课程教学形态。

(浙江省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310006)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小学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是小学生
道德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