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楠
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序的观察,严谨的实验,深入的思考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努力探索、创造和谐多彩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站在学生的身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猜想和意见;从每次的讨论和发言中发现学生的亮点,抓住课堂生成做出准确的评价,在互动中激发更多的思考。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从而形成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
重视感染与激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神秘的,特别是在研究一个新问题或是学习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的时候,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五光十色的生物世界都让学生兴奋不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科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例如,在高年级教学“生物适应性”单元时,我带领学生观看了《帝企鹅日记》,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适应性结构特征,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界内在的平衡。他们没有盲目地批评吃掉了雌企鹅的海豹,而是将之看作生态平衡的实际需要。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高年级更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入科学幻想,丰富学生的见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变成体验
小学科学担负着科学启蒙的重要任务,要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把抽象、神秘的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科学、主动地用科学,关键是要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科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磁铁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磁棒游戏,让学生用小磁棒摆成不同的图案。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观察到了不同磁极接近时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我由此顺利地引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磁铁的性质,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时,我提出要尽快喝到一杯糖水,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想办法。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公平比赛的要求,从而渗透了对比试验的方法,也让学生牢记了加快溶解的科学方法。
巧设情境,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小电动机一课时,老师连续问了三个问题:“谁玩过小电动机?谁拆过小电动机?谁改装过小电动机?”三个问题层次不同,引起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共鸣。老师进一步深入提问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有了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让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的成功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并利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比赛和评价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