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李鸿儒 于霞 梁岩
摘要:探索并实践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考核理念,通过科学划分专业课程类型,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专业课程“学”的激励效能,实现以“考”促“学”,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跃升发展。
关键词:专业课程;考核;过程化;多维;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51-03
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不明确,考核效果与培养目标严重背离;(2)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简单,多数课程采用结束式考核方式“一考定终身”,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3)过度关注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其反馈功能,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的合理性;(4)考核方式不能满足课程评价的要求;(5)教师参与考核模式改革的源动力不足。以上诸多问题,导致考核作用不能完全发挥,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反映教学过程效果,从而形成了考试形式化,助长了学生的应试学风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统一发展,无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也难以有效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1-3]。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恢复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的功能。本文以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背景,探索并实践了面向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经过在东北大学自动化相关专业课程近3年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受益非常大。
一、更新观念,使考核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评价;考核不仅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养;考核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统一发展[4,5]。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坚持全面发展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坚持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实现从结束式考核向过程化考核转变;从单一化考核向多维考核转变;从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个人考核向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转变[6]。确立了适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考核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科学划分课程类型,建立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主要体现在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综合化等几个方面,强调过程化评价,把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考核,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以督促学生关注平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的功能。(1)考核过程全程化。课程考核应把教学全过程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反馈问题,适时解决问题。(2)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不仅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3)考核方式多样化。针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要求,采取开卷/闭卷考试、大作业、设计报告、课堂测验、现场实验、答辩等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4)成绩评定综合化。在成绩给定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对专业课程科学评价,根据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把自动化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型、理论实践Ⅰ型(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实践Ⅱ型(理论和实践并重,或更注重实践环节)、实践型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1.理论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成绩评定主要由授课教师评定,原则上采取考教分离原则进行成绩评定。成绩给定时,将各个考核环节均按照百分制给出(如果需要采取五级分制给出则做相应的对应),然后再考虑各个环节的权重系数,即课程考核成绩=■■(考核环节分数i×权重i) (1)式中,i为考核环节。在成绩给定时,按照上课总人数进行整体排序,从课程考核成绩由高分到低分顺序确定,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开设实际情况进行系数调整。采用整体排序是一种科学的成绩给定方式,打乱了班级建制,根据上课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成绩排定,对平时不注重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有非常大的触动,同时对考查课评定也可能有学生不及格,有效地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实施过程中,过程成绩要求授课教师在期末考核前进行报备并向学生公开,原则上不能修改,这样就约束了教师随意修改成绩和提分的现象,保证了成绩给定的公平、公正、公开。
2.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对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验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注重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实践Ⅰ型课程考核方式与理论型课程基本相同,理论环节的成绩评价人是授课教师,实践环节的成绩评价人是实验指导教师,按照各自权重给出相应环节的考核成绩,一般情况下建议实践环节考核的权重占0.1~0.2。
3.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情况、投入情况,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实践环节的权重增加到0.3~0.4。由于实验课程多采取分组形式,因此既要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又要加强团队精神与素质培养。主要采取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情况和团队整体完成情况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予以评价,同时采取教师评价、实验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团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部分要求学生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实际操作的考核。endprint
表1给出了实践环节考核评价人权重分配建议,这里鼓励授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实践环节考核评价。
在给定最终考核成绩时,将各个考核环节均给出,然后再考虑各个环节的权重系数,适当加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或考虑实践教学环节加分(但总分不超过100分),即:
课程考核成绩=■■ (考核环节分数i×权重i)×评价人权重j (2)
式中:i为考核环节,j为评价人。
4.实践型课程考核。实践型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关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关注对实践内容、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实际操作、报告、答辩等方式作为考核形式,注重学生对实践方案的设计、功能设计和完成情况。同时采用课堂点名、提问、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实践型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给定方式与理论实践Ⅱ型一致。图1给出了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环节及成绩权重分配的关系,表2给出了理论实践Ⅱ型课程考核环节及分配权重的建议,评价人权重分配同理论实践Ⅱ型课程。
三、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自2011年以来,分别在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常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中进行了尝试,从实践结果来看,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现了结束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的转变,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风,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变了考核观念,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注重对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3.促进了教学相长。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多维评价,有效地发挥了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引导和带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改革,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注重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研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4.提升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等)和素质(遵守纪律、不畏挫折、交流能力等)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建立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专业课程“学”的激励效能,实现以“考”促“学”,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跃升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登岭,倪国葳,王昊,等.全程考核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12,61(2):261-262.
[2]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12-13.
[3]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4]张宏升.基于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8):1884-1885.
[5]梁阿莉,张雨,罗惠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的过程考核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3):112-115.
[6]方志刚,代玉石,李晶,等.多维考核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正效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5-66.
基金项目:此项工作得到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2012305)
作者简介:徐林(1970-),男,陕西南郑人,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科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