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薇++喻玥
摘要:节庆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普遍传承的一宗重大的显形文化事项。在节庆族群活动中,它具体而微地涵盖了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精神和行为,其中服饰是最引人注目、最赋予情感特征的表达形式。本文基于彝族节庆文化的视角,从民俗事像、文化意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探讨在传统节庆时节的服饰民俗与生活状态及审美意义,以期对彝族节庆服饰艺术的传承和现代设计能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彝族;节庆;服饰;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56-02
彝族来自远古的游牧民族,是羌人的后裔。约在西汉,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地区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彝语支各民族的先民—西南夷。彝族先民史诗《梅葛》以其浪漫的想象,从对万事万物的起因变化进行的臆测性解释和拟人化大胆赋予幻想的描述中,不难理解他们对于族群人节庆活动的习俗和服饰审美意味的创造。本文基于彝族节庆活动的视角,从节庆民俗事像、服饰民俗之文化意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进行以下探讨。
一、“年节”之服饰民俗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新年,是凉山彝族传统与祖先崇拜相关的重要的祭祀性兼顾庆贺性节日。“库斯”为3天,年节中许多仪式和整个节日过程都充满了祖先至上的色彩。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彝族年的头一夜叫“觉罗基”,指全家团聚守岁;过年第一天“库斯”为“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第二天“朵博”,主要是拜年,彝族认为这天是送走来家百年的祖先灵魂之日要“朵博”;数十人一组,挨家挨户拜年,场面热闹壮观,拜年队伍还唱贺新年歌,年轻人一起跳舞、摔跤、跳锅庄。第三天“阿普机”,意为送祖灵,祈祷庇佑来年家人安康、人畜兴旺、粮食丰收。彝族年是每个人的年节,人人都制作或购买新衣新鞋帽,在新年第一天彝族人都要穿戴新衣出来比比谁衣服更漂亮。(见图1)因为彝族年是祖先崇拜、吉祥幸福为主题的人人参入的“系列和连续性”喜庆之节庆。特别是姑娘们身上着装一定是一年来精心准备的盛装,盛装装扮不仅代表民族归宿的一份喜悦,也反映姑娘心灵手巧、勤劳智慧以及民族共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表现形式。民间节庆“以其丰富多彩的娱乐和饮食的物质外壳,给予人民以强烈而真切的心理和生理满足于享受,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①年节中彝族人不仅享受物质美味,也分享精神和行为带来的愉悦,使他们相互沉浸在年节的快乐之中。事实上,民间节庆不仅拥有满足人们基本层次需求的物质外壳,同时还兼备众多深刻而凝练的无形内涵,特别是显性文化——服饰的审美形式,“这种形式能唤起人对自已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喜、骄傲和快乐”。①
二、“虎节”之服饰民俗
宗教祭祀与民间节庆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虎节就是彝族人踏歌祭祖的专门节日。虎节,亦称老虎笙,彝族语为“罗麻乃轰”。彝族人崇虎,虎为图腾,历时八天虎笙节,有“祭虎”、“接虎”、“跳虎”、“送虎”等一套约定成俗的祭祀程序。每年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跳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
老虎笙是“虎节”的传统舞蹈,古朴、神奇、原生态的原始舞蹈形式,舞者化装为虎,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伴随着老虎安笙调、撒秧调、穿花调等彝族调子,跳起原始的生殖、生产、生活的舞蹈,它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不论是舞蹈还是服饰,老虎笙作为虎文化、虎图腾的“活史料”,跳虎舞驱鬼扫邪,显示出既古朴又原始的彝民族风貌(见上页图2)。
由“虎笙节”延伸后续的图腾文化意义,在服饰上以虎为图案装饰,有吉祥幸福、驱鬼避邪的寓意。
三、“火把节”之服饰民俗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祭火的节日。据文献记载,火把节有“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等含义,后人以此祭火、敬火神、祈丰收、驱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直到现在,点火把灭蚊虫仍然是防治农业病虫害和预防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火把节历时三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祭火”一天,村寨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备好酒肉准备祭祀。夜幕降临在祭台,由毕摩-彝族祭司诵经祭火,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后,大家从毕摩手里接过用松木或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传火”这一天会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姑娘们效仿传说中阿什嫫身着美丽衣裳,着宽边大袖右衽衣,衣领上镶嵌银泡,上衣的胸襟、背肩、袖口处,头巾、围腰、腰带等处都有绣着各式色彩鲜艳的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及五彩三截拖地长裙;姑娘们撑起黄油伞,踩着细碎的脚步跳火把节之舞“朵洛荷”。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选美,按照彝族传统“选美”标准,在这些姑娘中选出一位姑娘作为该村其他姑娘学习的榜样,这个风俗已延续上千年。第三天为“送火”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夜幕降临时,人人都手持火把竞相奔走,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祈福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巨大的篝火,聚在篝火四周的人尽情地欢唱舞蹈,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
在节庆日子里,无论是祭祖先、庆丰年,还是祭虎祖、祈消灾,服饰是她们传达表露心情的最直接的形式,美丽的长裙在黑底色衬托下从黄、橙、红暖黄色块过渡,大面积暖色调中有上衣绿色蓝色条点缀,明黄色油伞和这红火的配色正如火把节的理念一样,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或期盼或憧憬美好未来。在人人参与的火把节庆行为里,充分享受对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与释放,如作家纪伯伦认为: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快乐。②感受火把节的热烈,感受服装给人带来的憧憬、喜悦和美好。
四、“插花节”之服饰民俗
插花节,亦称插花会,又叫马缨花节。在彝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如果说“火把节”最为盛大,那么“插花节”则最有情趣,马樱花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endprint
当下插花节以云南大姚县昙华山区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彝族人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插在门头,拴在牛羊角上,别在农具上,祈愿美好;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相偎而歌欢声笑语;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举行祭花神活动,互相插戴马缨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插花节当天,穿着缝制绣满山茶花、马缨花盛装、头上插着鲜花的人们,游走中仿佛带了一路的醉人花香。女性服饰除了缀满山茶花、马缨花图案这一共同特点外,还会将插花节关于“咪依噜”和“朝列若”形象用最美的想象、最娴熟的针法,绣在她们的服饰上。除了衣服,还有精致的配饰:围腰、飘带、包头、银链、背包、绣花鞋等。流动的花海、流动的色彩,流动出了最美最艳丽调和的色调,共祝吉祥幸福。
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插花节庆活动中,不仅看到其中民间联欢游乐的民俗风情,也可以看到她们源于自然用心装扮的个人服饰形象,使人在视觉作用过程中得到浓浓的源于自然美的感受。
五、结语
彝族人以民族丰富的想象,运用自然赋予人类的感悟,在节庆活动中创立的服饰形象,以一个族群独有的社会民俗观念,显现出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自我意识等独特风情;显形文化——服饰语境,载承了许多的民间传说、民俗心理、民族意念和民间审美的物承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流传给当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赵玉东.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②名人对你这样说-审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5.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整理.梅葛[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孙法鑫.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4]吴桃.吉木哈学.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5]朱崇先,杨丽琼.彝族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及其学术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