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磊+张灵+仲建峰
摘要: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工作,本文通过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形成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活力源泉,以促进安全制度运行通畅,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09-02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虽然实验室安全问题得到了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但近一两年来高校实验室频发的安全事故却暴露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建立并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不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要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人,责任能落实到人[1]。我国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存在校、院两级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如保卫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处)在安全管理上有交叉,可能导致相关责任归属不明确,管理不到位。
2.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忽略行动监督。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每所高校都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用来规范实验室行为。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定,而是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一味地重视制度建设而忽视对行为的监督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实验室安全问题一直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师生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设备购置、教学科研上,安全问题容易被忽视。通常当个别高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各高校院所开始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检查工作,但往往随着事件平息,人们对于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又开始慢慢减弱。
4.实验室安全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目前,高校对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新建实验楼对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不足;二是老旧实验楼的改造项目中安全防护设施投入不足。很多高校在建设资金的使用上只偏重发展,追求效益,对实验室安全建设规划和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新建的实验楼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老旧的实验楼线路老化,通风排气系统陈旧,存在安全隐患。
二、实验室安全事故分类
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可以分为火灾类、爆炸类、毒害类、生物安全类、失窃类,尽管形式各异,但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都是实验室中存在危险源(如易制毒化学品、老化的电路等),事故发生的条件都是有不正确的外力作用于危险源(如操作不当、保存不当、管理不当等),进而引发事故发生。人们习惯于从事故的表象来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类型进行划分,本文根据安全事故发生过程,从危险源和作用条件来对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类。
1.根据危险源的不同对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类。①化学危险品安全事故:由于化学危险品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当引发的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事故。②压力容器安全事故:由于压力容器操作不当造成燃烧或爆炸,破坏周围环境,造成人员伤亡,或容器破裂使内部介质扩散引发燃烧、中毒等连锁反应。③生物安全事故:各类转基因生物体或生物实验室产生的生物废弃物中所含有的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有害物质向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2]。④环境安全事故:由于实验室线路老化、漏雨漏电、房屋不牢固、防盗设置不健全等情况导致的火灾、失窃、房屋倒塌等事故。⑤废弃物安全事故:由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合理排放导致周围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人身伤害。⑥设备设施安全事故:由于设备陈旧老化、零部件失灵或实验者操作不当造成爆炸、火灾甚至人身伤害。
2.根据条件的不同对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类。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没有按照仪器使用操作规程或实验环节没有按照有关规范操作而引发的火灾、爆炸、环境污染、人身伤亡等安全事故。②日常管理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办法,如没有定期维护和保养仪器设备,没有定期盘点化学危险品数量,没有定期排查实验室各类安全隐患而引发各类安全事故。③第三方攻击造成的安全事故:在管理规范的情况下,个别人蓄意攻击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如偷取化学危险药品投毒、偷窃贵重仪器设备、蓄意破坏实验室设施等。④不可抗力引发的安全事故:由于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造成各类安全事故。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
从前文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安全事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人的无意过失和恶意攻击,因此加强实验人员管理是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很多高校早已建立有关规范实验室行为,加强实验人员管理的各类制度和规范,但是由于缺少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在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机制与制度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的解释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3]。简而言之,机制是使系统作用的一种方式或方法。“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广义上的制度包含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及其相应执行机制;狭义的制度则特指有权机关有意识、有秩序地制定发布的经济、生活等方面规范性文件,以及由这些规范性为基础的等级结构[4]。通常我们所提到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借用制度的狭义概念,即一种规范性的文件。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机制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或多种方式、方法作为动力源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执行,保证实验室良性运转。endprint
1.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要求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师生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并持有培训合格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实验操作。在日本,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课程不仅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且对于新到实验室的教师、科研人员也同样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后方可上岗[5]。国内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安全准入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实验室安全风险,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
2.建立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学校应该构建职责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工作职责。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领导小组指定某一职能部门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机制的制定和运行,并对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各学院确定一名院领导作为学院安全负责人,传达和执行学校的各类安全规章制度并监督学院各实验室安全工作。各实验室确定一名安全第一责任人,执行学校有关安全制度和机制,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细则。
3.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是各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学院及各类实验室是安全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小组是主要的监督者,定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检查或抽查,以督促实验室加强管理。
4.实验室安全管理考评机制。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评,最初用于企业管理,因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巨大作用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6]。将绩效考评引入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作为一个沟通工具,使学校能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各个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表现,同时也可以促进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认真执行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
5.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重在预防,但是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一旦发生事故也绝不能束手无策,建立合适的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能够临危应变,增强事故处理能力,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建议各个实验室根据本实验室特点和危险源类型制定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未雨绸缪。
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准入机制、安全责任制机制、监督机制、考评机制、应急预案机制,可以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地运转起来,得以有效执行,实现安全管理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9):10-11,22.
[2]常粉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78.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2.
[4]吴情.独立董事独立性之保障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2.
[5]韩方珍,曹咏,冯蜀茗,肖媚燕,徐东风.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启示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52-455.
[6]王森,汪进前,叶秉良,童东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190-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