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萍 黄哲
摘要:《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笼统、教学资源匮乏、实训条件有限、考评机制单一等问题。为此需要重建课程内容,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引入多元化的考评制度,以保证该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
关键词:高职;行为矫正;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28-03
《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主要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改变,以期增进儿童对日常生活的适应,促进其身心发展的一门学科。掌握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对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观察、鉴别、制定矫正计划有积极意义。但是笔者在高职特殊教育专业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阻碍本课程进一步发展与延伸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笼统
多年来该课程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比较笼统陈旧,教材往往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却没有很好地重视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化的要求。该课程为理实一体课,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该是多少最为合理?经调研发现,很多开设此课程的院校往往是理论课时量远远超过实践课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但这又与高职类院校的办学目标及要求不相符,针对高职类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于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会摆在第一位。试想实践课时的不足,又何来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呢?针对我院儿康专业学生此课程学习效果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学了《行为矫正》这门课程,的确知晓了很多相关行为学理论及矫正方法,但是针对实际情况又不知该如何下手予以操作。即不能将课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行为矫正计划。理论的“学”和实践的“做”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无从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行为矫正的相关方法与原理,无法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体现理论知识的内涵。
(二)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模块教学中案例引用往往凸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可供参考的视频、文本案例相对匮乏,有些参考资料引用的案例往往是国外当地的情况,这和我国国情、文化等有不相符的地方,不能直接拿来引用。所以本土化案例的缺乏,导致学生上课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要点进行合理的泛化。即往往针对一类问题行为或情境只会单一使用某种特定的矫正方法。矫正计划制定比较刻板单一,没有将所学的方法与原理进行综合运用。
(三)实训条件所限
教学条件及实训场地所限,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演示实际操作过程。例如,在教授某种行为矫正方法的时候,一般会运用较多的案例来进行解析。但是学生学习成效并不是很好,因为文字性的个案缺乏立体感和鲜活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很多理论学完就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在新旧知识要点讲解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吃力,学生也很容易搞混一些相近的方法。
(四)考评机制单一
以前《行为矫正》课程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两者只是简单的进行叠加,实践考核环节不突出,所占比重不大,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课程作业的评量。往往出现平时上课随心所欲,期末应试备考的现象。老师很难通过期末考核的成绩来单方面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原理与方法。
二、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高职课程本质是一种指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1]。基于上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课改将该课程总体框架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将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内容以实践性知识和经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课程教学的组织以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引领;教学方法要以教学做到三位一体;教学过程要以案例情境为载体;考核形式上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课程内容重建
课程内容的序化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其参照系是工作过程,辨别“哪些课程内容对学生更为有益”[2],因此本课程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单元化”处理,重整组合,形成“2个模块,5个单元,13个章节”的课程设计方案。具体如下表: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1.明确课堂实践教学内容。高职课程本质是一种指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1]。在本轮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了以人为本、实践对接、灵活考核的精神,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并增加了课堂实践活动项目,如:专题讨论、视频资料演示、现场演示、搜集资料的展示、平面案例演示等。具体如下表:
2.教学素材动态立体化开发。本次课改对先前以平面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为了使平面的案例教学立体化、动态化,并增强学生的实操技能,经过组内教师讨论协商选择了五个教学单元(正负强化、惩罚法、塑造法、渐隐法、链锁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模拟情景拍摄,内容主要是针对上述五种行为矫正方法演绎针对特殊儿童某种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主要成果如下:
(1)搜集影视作品、新闻视频及其他成品行为矫正案例13个,与课程内容进行衔接,使教学内容充实、丰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相关案例,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选择五个教学单元(正负强化、惩罚法、塑造法、渐隐法、链锁法)进行模拟情景拍摄,小组合作(以寝室为单位)编写情景剧剧本,配以文字说明和旁白,依据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进行仿真教学与实践。学生反馈的视频作业,在课堂上予以展示观看,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其矫正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教师当场进行视频作业及文案设计的点评并给予合理性建议。
在本轮课程改革周期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视频40个,基本完善了单元教学内容。这些动态、立体化的视频作业,使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教学过程生动、灵活,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活跃,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素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需要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达到未来职业能力的要求及标准。所以较原来实训条件设施局限的情况下,学院与特殊教育福利机构、医院儿童康复训练室、幼儿园等签署了实践教育基地合作的协议。将原有的实践基地拓展成以5家公办幼儿园为依托,以两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机构,一家三甲医院为核心,有序有效地开展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针对课改过程中实训条件有限的问题,我们不仅在实践基地的数量上予以拓展,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外出实践教学课时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拉长了课外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生活中个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做”的实践在具体职业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以专业能力为主导的应用性人才,以此来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
(四)考核制度改革
在考核体系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采用实践+理论考核双评价模式,大胆拓展了实践教学评价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50%,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采用产品分析评价法,即学生的每一次作业作为一个产品,根据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引入学生互评机制,给学生更多主动权。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分为小组内互评、任课老师评价两部分。每个项目评定采取十分制。学期结束时根据各项目成绩得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计入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实践项目的教学成绩和日常考核的成绩占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60%。具体考核方式如下表:
三、课程改革反思
首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提倡的仿真模拟视频拍摄,对于学习成效而言具有一定的效果和积极影响。但是“仿真”毕竟和“真实的情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学情境是非真实的,教学对象也是学生自己模拟扮演的,所以“仿真“实训的效果与在“真实情境”中实践的效果会有比较大的差异。那怎样才能实现“仿真”实践与“真实情境”有效的对接?在实训基地及实践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协调“仿真”实训与“真实情境”的实践等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都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究与思考。
其次,在进行学生实践作业评量的过程中,老师又是以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进行分数的给予,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难题。实践作业评量标准的编写显得刻不容缓,这需要团队教师的协作。因此在后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实践作业的评量标准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双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消费导刊,2010,(4):136.
[2]许先锋,王健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J].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10,(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