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红层地下水特征分析

2015-12-15 03:50陈亚峰李书明闫波罗永康贾志宏
地下水 2015年4期
关键词:红层成都市含水层

陈亚峰,李书明,闫波,罗永康,贾志宏

(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四川 成都 610094)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由盆地东部龙泉山低山深丘区和金堂县沱江以东丘陵区、中部成都平原区、西部龙门山和邛崃山区所组成,东西长192 km,南北宽166 km,总面积12 390 km2。成都市红层区面积为4 075.42 km2,占全市面积约1/3,覆盖了全市11个区(市)县的 94个乡(镇)[1-3],成都市红层分布范围见图 1。

图1 成都市红层分布图

自2008年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完工后,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从2009年至今几乎每年开展成都市红层水井回访调查工作,并于2014年在青白江清泉镇五桂村、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龙泉驿区茶店镇龙泉湖村建设三口长观监测井,采用Mini-Diver小型地下水半自动监测仪测取地下水水位、水温数据变化,且每月取样做水质调查,拟掌握丘陵区红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变化,对红层地下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红层地下水资源利用[4-5]。

1 监测区概况

本文选取青白江区清泉镇五桂村长观监测井#SJ01,该井位于殷家沟小流域下游凹槽处,深度为40 m,井孔直径约168 mm,高程为492.5 m,为生活民用井,图2为监测井地理位置图。监测井东侧约140 m处为殷家沟,该沟近南北向展布,谷宽20~60 m,上游谷窄坡陡,下游山前地带沟谷相对较宽,其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同时也是该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排泄路径。监测点属龙泉山区深丘低山与山前浅丘地貌的过渡带,海拔480~560 m,相对高差达80 m左右,属中丘地貌类型,监测井地形地貌见图3。

图2 #SJ01地理位置图

图3 #SJ01地形地貌图

监测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系夹关组 K1-2j砂岩、泥岩,其砂质主要是石英,含部分长石;胶结物以泥、砂为主,化学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钙质和铁质心。砂岩多为碳酸盐胶结,富含钙质。泥岩含砂质,普遍含钙质,且常含脉状、薄层状及斑块状石膏。红层地下水赋存类型主要为网状基岩分化带裂隙水,受裂隙发育影响,地下水赋存具有不均一性,地下水赋存除受基岩分化带影响外还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影响。[6-8]

监测区红层地下水分布普遍,一般在地形限定的小流域范围内就地补给、就近排泄,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相互缺少联系。监测区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丘顶或坡顶为补给区,斜坡中下部为补给径流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斜坡向丘内沟谷底部径流,沟谷内松散层汇集地表水和两侧补给的地下水,通过蒸发和向下游径流方式排泄。径流、排泄途径主要受地层产状、裂隙发育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控制[9-10]如图 4 所示。

图4 监测点水文地质剖面图

2 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2.1 水位、水温总体特征

水位特征:自2014年4月至11月据Mini diver采集数据显示#SJ01监测点水位埋深普遍较浅(如图5所示),地下水埋深平均水位为 2.63 m,最大值约为4.5 m,采集时间为4月,最小值约为0.83 m,采集时间为 8月,整体趋势呈现为“稳定~上升~缓降”形态。据图5可将地下水水位埋深分为三段,其中4月~5月枯水季节,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位相对较低,其平均水位为4.44 m;6~8月初丰水季节,降水量大,地下水水位埋深浅,其平均水位为2.91 m;,经过丰水期补给红层地下水含水层逐渐趋于饱和,后期通过地下水径流排泄等方式,水位缓慢降低,但在强降雨后水位仍会明显上升,而后再缓慢下降,其水位平均值约为1.32 m。通过曲线的分析,影响地下水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大气降水。

水温特征:据数据采集显示自2014年4月至11月监测井地下水水温的变化范围为17.14℃ ~21.06℃,峰谷值分别出现在9月和6月,曲线形态呈现为“稳定 ~上升 ~缓降”趋势,与地下水水位埋深变化曲线总体趋势呈正相关,同样可将地下水水温变化曲线分为三段。枯水期(春季),地下水补给强度弱,地下水循环交替强度小,因此少量外界水体与地下水体混合,地下水整体温度变化较小,保持近稳定状态,平均温度约为17.68℃。丰水期(夏季),地表水温度高于地下水温度,且受大气降雨补给影响,地下水循环交替强度大,外界相对高温水体与地下水混合后,导致地下水温度逐渐升高。伴随每次强降雨,水温上升梯度变大,在降雨补给完成后,随着地下水的排泄,温度缓慢降低,最终温度相对降雨前高,丰水期地下水温度曲线呈现为“陡增 ~缓降 ~陡增~缓降……”的规律,平均温度约为18.20℃。枯水期(秋季),含水岩组在经过丰水期的强补给后,富水饱和,温度也趋于稳定,随着排泄过程,温度逐渐降低,下降总体趋势小,变化缓慢,在接受外界水体补给后,同样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但上升幅度小,平均温度约为20.39℃。

究其原因,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一个是太阳的辐射,另一个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根据受热源影响的情况,地壳表层可分为变温带、常温带及增温带。变温带是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由于太阳辐射能的周期变化,本带可观察到温度的昼夜、年度的周期性变化。监测区地下水类型属潜水,含水层埋深较小(一般小于6 m),处于变温度带,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从监测点地下水温度的变化曲线也可以看出,水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当降水量增大时,地下水循环增强,使之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该监测点的温度数据主要反映变温带的变化规律,影响地下水温变化最直接的因素是气温和大气降水。

图5 #SJ01水位、水温变化拟合图

2.2 水位、水温变化关系分析

通过观察监测点水位、水温变化拟合曲线可知,当水位起伏较大时,水温的变化也较大,水位趋于平缓的时候,温度变化也较小(见拟合图6)。监测井为生活用水井,每天都会进行抽水,通过监测发现,大多情况下,伴随每次抽水,水位下降,水温上升(见6月17日~7月1日监测图6)。咎其原因:(1)抽水后,含水层中地下水对向井内进行补给,补给水体温度高于孔内原有水体,至总体温度升高;(2)水泵的机械运动,产生一定热量,会导致水体温度升高。局部也会出现水位下降,水温下降的情况,初步推断原因为含水层水体在该时间段受外界影响,温度较低,补给水体与之混合后,总体温度下降,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查明。

图6 6.17~7.1水位、水温监测图

2.3 根据水位变化分析地层渗透系数

通过对监测井进行了抽水试验,得出含水层渗透系数,对监测井持续抽水1小时,一共分两次降深进行,分别为1.41 m、0.3 m,单位稳定涌水量分别为 6 m3/d、1.27 m3/d,恢复水位观测到试验前静止水位。抽水试验为完整井稳定流抽水试验,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影响半径(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S为抽水孔降深值(m);Q为抽水井涌水量(m3/d);q为单位涌水量(L/s·m);H为含水层厚度(m);r为抽水孔半径(m)。

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到上部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成果如下表1。ST-QT曲线见图7。

表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成果表

图7 水位变化曲线

4 结语

本次研究首次在成都市红层丘陵区采用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Mini Diver,对成都红层水井水位、水温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每月的数据采集获取监测井地下水动态资料,为合理利用红层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依据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显示,成都市红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枯季水位低、丰水期较高,地下水受降雨因素影响明显。地下水位微动态观察数据表明,红层水井在用户抽水后,井水位会产生快速下降,在3-5个小时后会恢复水位。

[1]卢金凯.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R].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

[2]刘玉洁.红层地下水的分布规律[J].华商科苑论坛.

[3]王宇.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2):53-57.

[4]周绪纶.四川盆地红层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及其合理开发利用[J].四川地质学报.2007,9(3):184 -190.

[5]张福存,鄢毅,刘安云,等.西南红层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53-56.

[6]李廷勇,王建力.中国的红层及发育的地貌类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

[7]陈启国,郑万模,常小军,等.典型红层地区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探讨——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31(3):107 -112.

[8]骆银辉,张成亚,饶春富,等.云南红层地下水贮存特征与开发利用途径[J].勘察科学技术.2006,(2):46-49.

[9]彭华,吴志才.关于红层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109 -113.

[10]孙璐璐,吴勇,王雪莉.红层小流域地区储水单元水文地质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1,31(1).

猜你喜欢
红层成都市含水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基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非均质孔隙含水层井流试验分析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矿区红层与地貌发育特征研究现状及其地质学意义
湖南省红层下找煤样式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天津地铁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
闽西南白垩系红层分布特征与盆地基底含煤性分析
红层油气成藏要素定量评价及成藏概率分析——以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