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娟 张爱元辛艳平(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潍坊 604)
首发基底节区及丘脑梗死对不同认知域的损害
张爱娟张爱元1辛艳平2(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潍坊261041)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基底节区及丘脑梗死对不同认知领域的损害。方法选择发病3个月的首发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31例,丘脑梗死
15例,健康对照30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WAIS数字广度测验量表(DS)、物体记忆测验量表(FOM)、快速词汇测验量表(RVR)、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和积木测验量表(BD)的测定。结果(1)基底节区梗死组MoCA以及所含各因子项评分、FO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 05);(2)丘脑梗死组的MoCA以及MoCA中的语言能力、延迟回忆各项评分,RVR、FOM与对照组各对应项评分相比明显降低(P<0. 05)。结论基底节区和丘脑梗死患者存在皆有多认知阈的损害。
〔关键词〕脑梗死;认知域;基底节;丘脑
1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第一作者:张爱娟(1966-),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白质疏松症、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基底节和丘脑是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一组皮层下的运动感觉中枢,也是梗死和出血的常见部位;近年发现深部核团的损伤对认知影响很大〔1〕。当丘脑或基底节区发生问题,就会损害该纤维通路而导致信息传达中断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包括运动功能缺陷、感觉障碍和认知障碍在内的一系列多为不可逆的广泛损害。以往对此类病症的对比研究主要是运动功能缺陷和感觉障碍,而对认知的研究很少。进行多项认知量表评估,旨在探讨和评估其对认知功能各领域的损害情况。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于潍坊市我科住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46例,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不限,年龄55~78岁,其中男28例,女18例,均由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单一部位新发病灶。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等疾病史;②既往有长期酗酒史或药物滥用史;③发病前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即简短照料者问卷(S-IQCODE)评分<56分者;④有中重度焦虑、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者,即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者;⑤存在意识障碍或语言障碍者,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a)项的评分>0或(9、10)项评分>1分;⑥脑影像学检查有中、重度的脑萎缩或融合成片的白质疏松;⑦随访期间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⑧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将其分为基底节梗死组(31例),丘脑梗死组(15例)。基底节梗死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57. 71±5. 23)岁,学历教育(6. 06±3. 58)年,高血压19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12例;丘脑梗死组男7例,女8例,年龄(56. 00±9. 79)岁,学历教育(8. 70±3. 84)年,高血压7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5例。另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或患者健康陪护家属30例为正常对照组,年龄41~71〔平均(57. 56±5. 96)〕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研究者均知情同意,符合院伦理协会同意。各组之间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性别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
1. 2研究方法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既往史等个人基本情况。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磁共振MRI检查。对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2 w进行NIHSS量表测定,并对其亲属进行S-IQCODE调查,将S-IQCODE评分>56分、HAMD评分<20分者收录入组,并排除NIHSS(1a)项的评分0或(9、10)项评分>1分者。患者发病3个月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WAIS数字广度测验量表(DS)、物体记忆测验量表(FOM)、快速词汇测验量表(RVR)、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和积木测验量表(BD)测定。对正常对照组进行HAMD、S-IQCODE调查,将S-IQCODE评分>56分、HAMD评分<20分者收录入组后进行MoCA、MMSE、DS、FOM、RVR、BD测定。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 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LSD多重比较、χ2检验。
整体分析发现: MoCA、视空间与执行功能等12项指标,三组间的整体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 05),进行各组间精细比较发现:基底节区组和丘脑组相比,除MoCA、定向、FOM、BD 及DS等5项指标外,其他7项指标均有或接近显著性差异(P<或≈0. 05),基底节区组这7项指标均明显分别高于或低于丘脑组;基底节区组和对照组相比,MoCA、视空间与执行功能等全部12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意义或接近显著(P<或≈0. 05),基底节区组这12项指标均分别明显高于或低于对照组,这符合一般的临床认知和实践;至于丘脑组和对照组,大致的趋势是介于基底节区和对照组的数值之间。见表1。
表1 各组间不同认知域评分比较(x±s)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能增加患者痴呆和死亡的风险,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2〕。30%的患者在脑梗死后3个月出现认知功能损害〔3〕,大多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病人在发病3 w后出现认知功能的恢复,直至3个月后认知水平才趋于稳定〔4〕。脑梗死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大多为轻度损害,发展到血管性痴呆之前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渡阶段,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进展到血管性痴呆与脑卒中的复发密切相关〔5〕。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初期是临床进行干预和阻止其向血管性痴呆进展的最佳时期。人脑不同部位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是密切联系的,在解剖学上可划分为多个功能各不相同的特定区域,特定区域的损害可以表现出某一特定的认知域明显受损,但每一认知域的正常活动需要各功能区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因此,某一部位的损害往往伴随多个不同认知域损害〔6〕。
本研究提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认知损害广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功能到定向功能等多个方面,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可能存在非特异性、非选择性的广泛损害,因此比丘脑型病变所致损害更为严重。本文的试验观测资料,似乎有此大致的提示。但是,这种损害可能是丘脑梗死应激反应或广泛的神经网络破坏所致〔7〕。FOM评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提示学习能力受损,是否与额叶-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区域的损害有关〔8〕,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提示其存在语言功能、延迟回忆功能等方面的损害。这种损害的机制可能与丘脑的结构有关:丘脑是间脑中的最大部分,其包含有多个核团,按位置就有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中线核群、板内核群和网状核群〔9〕等诸多不同之分。丘脑主要接受外周和皮层的两方面的传入,前者带来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感觉冲动;而皮层投射又将大脑皮层高级活动机制和丘脑联系在一起,并将丘脑置于皮层控制之下,以丘脑的不同区域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网状激活系统、小脑和锥体外系等的往返纤维的共同参与作用〔10〕,实现对语言、记忆等功能的传递或控制。故丘脑被称之为“感觉的中继站”。而基底节区位于丘脑附近,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并广泛接受来自颞叶、前额叶和顶叶等皮层的纤维投射,再由丘脑向运动前区皮层发出传出纤维。因此基底节区又被喻为参与和决定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基底节区和丘脑区域/类型的病变,在部分脑梗死患者身上是常常是并存的。但若不是并存,其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基底节区病变病例较之于单纯型的丘脑病变,可能会更加广泛和严重。本试验的基底节区病变组和丘脑病变组的认知功能的差异,可能即因于此。
4参考文献
1郑少颜,吴美娟,张和妹,等.婴幼儿外伤性基底节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 10(12): 2325-6.
2 Makin SD,Turpin S,Dennis MS,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lacunar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cidence,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stroke subtype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 84(8): 893-900.
3 Oksala NK,Jokinen H,Melkas S,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 predicts poststroke death in long-term follow-up〔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9; 80(11): 1230-5.
4 Nys GM,van Zandvoort MJ,de Kort PL,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omain-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 acute first-ever stroke〔J〕.Neurology,2005; 64(5): 821-7.
5袁大华,张虹桥,章成国,等.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及其与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 11(11): 1098-105.
6 Sibolt G,Gurtze S,Melkas S,et al.Poststroke dementia i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ischaemic strok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 84(7): 722-6.
7 Onoda K,Kuroda Y,Yamamoto Y,et al.Post-stroke apathy and hypoperfusion in basal ganglia: SPECT study〔J〕.Cerebrovasc Dis,2011; 31(1): 6-11.
8杨婷婷,龙吟,江婵娟,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的交互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 46(1): 37-41.
9周爱红,魏翠柏,贾建平,等.不同侧别丘脑前核群卒中所致认知损害的特征〔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 18(6): 401-4.
10吕文明,张利莎,李斌,等.中老年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4; 4(1): 21-5.
〔2014-10-25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通讯作者:张爱元(1967-),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心脏介入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潍坊市科技局资助项目(No.20121280)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0-5798-02;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5. 20. 05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74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