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创新教学

2015-12-15 21:26冯曦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创新教学

冯曦

摘要:在社会人才结构剧烈转变的环境下,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面临更新观念、创新实践的挑战。本文以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为创新教学的切入点,提出综合教学观,以及包括联合课堂、联合讨论、联合创作和联合评价四个部分的联动教学实践,旨在探索一条体现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率的创新之道。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创新教学;综合教学观;联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46-02

伴随数字技术时代的推进,音乐艺术和数字技术平台愈发紧密结合。计算机音乐制作已成为现代社会音乐创作的主流方式,极大影响了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形态。基于计算机音乐的强大优势和影响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纷纷设立了相应的音乐制作课程,期望为音乐艺术、市场、教育等领域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与发展为计算机音乐制作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向输出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创新的主客观需求

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是一个创新多变的过程。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是明确课程特性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推动课程持续创新的生发点。计算机技术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创造性促使应用领域也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面对技术工具的更新换代,课程教学必然要接受一次次技术创新的考验。同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研究主体是音乐创作,创作者的知识存储和创造能力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一个持续创新、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下,创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得以不断激发,创作出更多样的音乐作品。基于上述两个要素的内在需求,相较于音乐学科的其他课程,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对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探索,更应与外界保持信息互流的活跃状态。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客观环境使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科技与经济、文化的深度交集,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艺术人才输送的主要领域。然而,作为相关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艺术高校或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从宏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到微观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方式等都缺少与时俱进的积极风貌,使计算机音乐制作等新兴课程也陷入重专业、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思维中,忽视了对课程个性优势的挖掘。

二、树立综合教学观

观念指导实践,在完善教学行为之前,需明确教学的主导观念。这里提出的综合教学观是指突破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与音乐学科内部其他课程,以及与非音乐学科之间知识交叉与融合的态度和看法。需要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并不是多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在不同学科的连接与沟通中,形成新的整合。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在教学观念上需消除学科间的隔阂,树立综合互融的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领域各个学科间的交流途径豁然畅通,彼此间也逐渐从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向交叉融合,在频繁的对话与合作中不断碰撞出新兴学科领域。计算机音乐就是学科互融的产物,其基础学科背景横跨音乐学与计算机科学,呈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形态,其研究与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科互动的观念基础上。近些年新技术媒体层出不穷,音乐从“一枝独秀”走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艺术大融合的壮观景象。音乐艺术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坚持学科壁垒的同时,还需要延伸学科知识触角,帮助学生探索和积累新音乐形式的创作经验。因此,把教学观念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全局的角度树立综合教学观,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内在倾向和外部环境的需求所在。

三、综合观下的联动教学实践

联动教学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课堂、联合讨论、联合作业与联合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联合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交流,形成“触一点而动全局”式的网络状教学模式。

1.联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课堂的联合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立一门综合课程,以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为主线,定期拓展研究视野,邀请其他相关学科门类的教师辅助讲解,形成“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样式。其他学科知识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分阶段引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知识资源的互享和共享,引导学生在各异的知识技能之间寻找交叉点;二是技术上的联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之外,通过引入互联网、多媒体和交互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创造深层互动的教学环境。互联网能够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课程信息更加快捷广泛地传播,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沟通和交流。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形体和言语的综合艺术感知力。交互技术更是有利于缩短人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两种方式在层次上由浅入深,互为补充,尽管行为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课堂联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整合创新、跨域转行的能力。

2.联合讨论,促进沟通合作。讨论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常见行为,也是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对流和创新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相较之下,国内高校中课堂内外的讨论气氛较为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气氛的提升。因此,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中设立专题讨论课,为学生提供一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天地,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专题讨论课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确定下来,以非正式的形式来授课。课上,教师设立单元主题,组织学生针对课程或学科发展中某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在讨论课之前要求对主题予以一定的研究、分析和思考,课堂上可以先由教师抛砖引玉,继而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人可以自由表达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看法。参与的教师与学生群体不一定只局限在本专业,尽量吸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外专业人士进入,知识背景差异越大,讨论的视角越多元,彼此间创新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体大讨论的环境下,学生自觉投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反思精神,自学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师生间、不同专业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交流互动。

3.联合创作,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己之能,与相关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来完成音乐作品的筹划与创作。在传统作曲概念中,音乐创作是对音符、节奏、节拍、和声等构成因素的编排和组合,创作思维在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等“四大件”构成的表现空间中展开。而在数字环境下,依托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特征”,众多大胆新奇、前卫多样的音乐作品粉墨登场,奇妙的创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变化多样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音乐创作愈发建立在多学科人才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许多作品并非音乐人才独立完成,而是集合了诸如计算机编程、戏剧文学、舞蹈等专业人士的智慧与技术才能,是多种知识信息整合、交融、提取和重组的产物。高等院校具备人才合作、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过程中,针对跨学科、跨媒介的音乐创作趋势,可以设计一门合作创意课,规定好具体的学时数和考核标准,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课堂,探索音乐与外专业领域的新交合点,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内涵,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联合评价,扩展评价主体,提升反馈价值。联合评价是指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或联合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协同任课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学生作品的评价审核的方式,是对目前课堂“一对多”评价形式的有力补充。评价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既可让学生与各位评委现场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通过网络获得反馈信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之所学,是计算机应用、音乐技能、基础理论以及其他课程知识的合成课,涵盖知识面广,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评价和指导学生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意见空泛、内容趋同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品的改进空间。克服问题的方式之一,是扩大评价主体的队伍,定期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教师,汇集各方视角,对作品给予精当、全面、清晰的评价,增强评价信息的内在价值。联动教学实践的四个部分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延续,除了第一部分以外,其他三项都易于实施。第一部分的实现难度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联合课堂的搭建,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开阔的学科视野、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然而计算机音乐学科走入国内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尚处于向成熟和壮大的前行中,现有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磨炼和提升。由此看出,联合课堂在高等院校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实验、调整、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艺术日益交融的大环境下,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广学识的音乐科技人才。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教学应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音乐科技学科特色,树立综合教学观,敏锐把握计算机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使教学的内容涵盖音乐、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前沿领域。在教学方式上,联合社会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推进学科间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非.我国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9,(1):118.

[2]庄曜.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2):52.

猜你喜欢
创新教学
运用创新教学,打造小学数学魅力课堂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