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策略探析

2015-12-15 20:32陈九邓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9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陈九+邓瑛

摘要:随着民族学生数量的增加,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新局面。目前,普通高校对民族学生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轻视归属感教育、忽视自省教育和挫折教育、轻视日常教育以及民族学生能力建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探索全员育人的有效策略,构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育人的合力。

关键词: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43-02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民族学生处于增长态势,但相比民族院校而言,普通高校对民族学生的教育机制仍不完善,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由此可见,未来会有更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地把握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民族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普通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

徐柏才教授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曾经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做过实践和内容两方面的剖析:“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它是一定的政党或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和民族团结教育,促使该政党或国家的民族政策能顺利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民族理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来看,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与思想品德教育、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人格教育与第二课堂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是针对其民族特点开展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等,即面向民族学生的个性化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二、普通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普通高校对民族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四个问题。

1.重融合性,轻归属感。多年以来,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着力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关系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许多高校对中央精神的解读不够透彻,片面强调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致使汉文化在占据强势主流的文化语境下,压抑了少数民族的价值诉求表达。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归属感仍然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出现缺位。

2.重鼓励教育和赞美教育,轻自省教育和挫折教育。普通高校对民族学生的关注度很高,但在教育方式上却容易人为割裂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民族学生的统一性。基于民族学生的特点,普通高校在选择对民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倾向于采用鼓励教育和赞美教育,赞美民族学生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取得了点滴进步。鼓励民族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实现自我提升,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过分放大了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忽视了教育的普遍规律。

3.重特殊时间节点教育,轻日常教育。普通高校普遍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古尔邦节、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也会利用毕业教育、校园民族文化节等机会,为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与特殊时间节点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高校的日常教育普遍不尽如人意。高校在设计各类活动、讲座、论坛过程中,基于民族学生的考量较少,有意识纳入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包罗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和校园生活园区都未能有效地成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4.重人格养成,轻能力建设。从普通高校对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普通高校普遍重视开展以民族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为代表的面向民族学生的个性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而轻视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教育内容的“偏科”。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发挥了人格养成的作用,却没有为民族学生的能力建设服务。由此,民族学生渐渐在核心竞争力上落后于汉族学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不平等。

三、加强普通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策略研究

全员育人并不是多个主体独立地发挥作用,其更大的意义体现在教育者形成教育的合力上,从而启迪民族学生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加强普通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需要由问题导向出发,从机制到政策、从阵地到活动,有效地构建起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体系。

1.建立三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打通两个课堂的内外界线。从高校层面来看,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学校统战部门工作人员都是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应当成立少数民族工作小组,将三股力量紧密地聚合在一起,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力量。学校应当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和“两课”教师担任民族学生的班主任和班导师,由第一课堂教育转向第二课堂教育,为民族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指导。教师要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发挥特长,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为学生的能力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校统战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关注民族学生的归属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改善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从学院层面来看,与民族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带教民族学生的辅导员应该通过培训和学习,加强自身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沟通技能,在与民族学生交流沟通中,多采用体验式培训、启发式教育等形式,深化对民族学生的自省教育和挫折教育。从基层“细胞”单元层面来看,应当在班级、实验室和园区内广泛开展友情配对,为一组民族学生配备一组结对的汉族伙伴,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立一衣带水的亲密联系,通过朋辈教育影响人、感染人,这是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力量。三级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纳入其中,强调校、院、班级,以及课内课外的全方位联通,有效地确保了民族学生全天候、全方位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优化少数民族工作者留校任职政策,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目前,普通高校对于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偏向于“输出型”,即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向社会输出优秀的民族工作者。对于民族学生留校从事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高校仍然没有提供相应的政策和通道支持,民族学生留校难是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些都不利于建立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和对民族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从长远来看,高校培养的民族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柱,国家和高校在民族学生的出口方面应该加强引导,选拔优秀的民族学生留校担任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并为留任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单独的规划和设计。

3.开辟民族学生的自我教育阵地,构造民族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对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舞台,不断开辟民族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高校可以选拔成绩相对优异的民族学生担任助教岗位,一方面锻炼任职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榜样的力量,提高其他学生对助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为民族学生专设勤工助学的助管岗位,通过助管岗位的能力锻炼,加强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同学的融合。学生党支部和宿舍楼栋应该成为民族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和学院应当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在学生党支部和宿舍楼栋中担任党支部委员和楼长、寝室长等重要角色,以服务启发民族学生对不同文化和群体的理解。

4.加强特色活动设计,融汇人格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给民族学生带来成功体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活动。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活动良莠不齐,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往往缺少思想引领,适合民族学生参与的活动仍然比较匮乏。为了帮助民族学生更好地甄选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高校要有目的地组合现有活动,并设计一些适合民族学生的活动,组成可供民族学生选择的文化菜单。以人格教育和能力建设两个板块为基础,各高校可以设计一张适宜民族学生参与的贯穿大一到大四本科生涯的活动列表,活动列表包含五十项需要完成的任务,民族学生本科期间可以通过参与列表上的活动,解锁任务,实现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不同的高校也可以利用各自不同的文史博物资源对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外化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而言之,加强普通高校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机制、保障政策、开辟阵地、设计活动;专业教师、“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各族同学需要联合起来,相互之间形成合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态势,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3.

[3]高飞.隐性教育在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180.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