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为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41)
“数字原住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
汪为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要:“数字原住民”的学习特点,对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从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和改革教学方法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数字原住民”;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历史责任。随着今天教学对象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今天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尤其是2014年入学的基本是“95后”,从他们记事起,就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数字化生存正在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数字时代的特征已全方位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数字原住民”,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对“数字原住民”的认识
1.1“数字原住民”概念的提出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专家Marc Prensky在2001年首次提出,所谓“数字原住民”即对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统称。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对他们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的是手机、电脑、数字音乐播放器、视频游戏等数字工具,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出生就开始的一种生存方式。加拿大学者Tapscott称这一代为“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台湾学者杨明磊称之为“N世代”。加拿大学者Tapscott称之为“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台湾学者杨明磊称之为“N世代”。此外,还有诸如“千禧一代”(Millenials)、“数位原生世代”、“数字土著”等类似概念。这些概念在本质上都是指伴随着数字化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
1.2“数字原住民”学习的特点
1.学习资源的多元化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多元化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内容涉及领域的广博性,而且体现在内容的多层次性,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所学内容。数字化学习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在它可以以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媒介形式表现,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所学方式。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约束,呈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学习个体的差异化
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也表现在他们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上,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而这种差异性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是被忽视的,大家只能一切都是同步的。网络时代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差异化学习的条件,“数字原住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灵活了,学习也变得主动了,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
3.学习过程的合作化
在网络传媒时代,信息传递呈现互动性或双向选择甚至多项选择模式。“数字原住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就使他们的学习呈现出过程的合作化特征。合作学习不但激励学习者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习者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传统的教师权威课堂也变成民主平等相互合作的课堂,师生通过对话合作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得以体现。
2“数字原住民”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是由教师在课堂进行的独白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而今天“数字原住民”的学习特点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了挑战。
2.1教学资源的挑战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资源的拥有者,教师被称为信息源,处于绝对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教学内容是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原来是教师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学生就只能知道什么,想让学生什么时候知道学生就只能什么时候知道。当时教师备课是遵循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即讲学生不知道的、讲学生想知道的、讲学生应该知道的。而今天的“数字原住民”对传统的“唯我独真”、“唯我独尊”的教学资源权威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资源的拥有上不再具有权威优势,“数字原住民”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大脑中就已装满大量的网络信息,甚至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掌握的信息资源还要多,而这里的有些信息内容可能还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冲突,学生也可随时印证教师信息资源的真伪,教师的“思想权威”受到挑战,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
2.2教学环境的挑战
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是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封闭课堂进行,学生是在教师的讲授下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今天“数字原住民”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信息,获取自己喜欢和所需要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思想问题,还可以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在虚拟世界与陌生的对象进行思想交流,实行的是“人机对话”。今天线下和线上的活动越来越密不可分,线上和线下共同组成了称之为O2O的教学环境。[1]“数字原住民”们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已由原来的封闭课堂变成全开放的教育空间。[2]
2.3教学方法的挑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体现在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和教与学的方法三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师的教法主要是独白式的讲授法,尤其是对理论的讲授,学生的学法是对应于教师的教法,在讲授为主的课堂,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聆听”,记笔记成为学生统一的动作。针对“数字原住民”的学习特点,传统的以灌输法为主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会被弱化。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时效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弱化思政课的实效性,还会引起“数字原住民”的逆反心理。[3]
3面向“数字原住民”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数字原住民”,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适应“数字原住民”的所思所想,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教学。因此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3.1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是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在今天面对“数字原住民”,教育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功能,更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政课要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成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4]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平等民主交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思政课教师应强化学生意识,着重于激发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寻求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还学生学习自由,关注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追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寻求一种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允许、鼓励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由原来的多讲大道理理想化的目标教育向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注重以人为本。
3.2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5]优化教学环境,发挥教学环境的积极功能,防止消极影响,以建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有机整合的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既定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数字原住民”借助网络,无需或更少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授课获取更多的信息,尽管教师的权威地位动摇了,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却是不可代替的。网络信息量大而杂,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思政课教师要利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如何获得正确的、自己需要的信息。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让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良好的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3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数字原住民”的学习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应强化学生意识,变独白式为对话式教学模式,更多发挥教师课堂的引导作用,大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变原来的一言堂为多言堂,实现课堂的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和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视频观看,上课时讨论答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问题探究,采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6]
参 考 文 献
[1]宋述强.面向数字原住民的教学变革[OL] ,http://edu.qq.com.
[2]李建宁.网络时代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房尚文.网络传媒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2010,6
[4]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56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6]陈二祥.陈志超.担当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J].红旗文稿,2014,22
Reform of Colleges Politics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Natives” background
WANG Wei-chun
Abstract:“Digital Native”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in three areas presents a challenge. The challen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hould change their concepts,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path.
Key words:“Digital Natives”; politics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数字原住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yxm640。
作者简介:汪为春(1970-),男,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94(2015)02-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