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蕾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是学生与教师都非常感兴趣的一门实践课,但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与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常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在内容上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各类操作系统、软件的应用、硬件的安装操作、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安全、多媒体理论、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等多个环节与领域,在操作方面更是包含了时下很多流行且实用的操作技巧。这些理论与操作技术必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运用自如,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師必须非常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结合,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创新能力。(2)综合性。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理论上包括很多前沿理论,如数据库理论、程序设计等,在操作层面包括了如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
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多个方面。(3)实用性。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实用性,例如学生在书本上学习到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之后,便可以立即动手拆装电脑、发现故障所在并进行解决。学习了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之后,便可以在学习与工作中进行文档的编排、处理,电子表格的制作分析、制作PPT、使用IE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等。
二、当前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1)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的比例大大增加,再加上当前计算机基础应经成为各大高校均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理论教学之外必须安排恰当的上机实践,只有硬件设施到位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实训课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多受到资金的制约,机房面积有限,机器基本上都是过时的配置,使得学生强化技能训练的各项硬件设施严重不到位,反过来影响并制约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2)教学目标实现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当前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以及民办院校的改革与扩招,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实习实训任务较为繁重,致使教师无法分配出充分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结果实验实训教学陷入混乱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了。(3)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各类大中专高校采用的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会造成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考试之前想尽各种办法作弊、带小抄等,使其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敷衍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日后工作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起不到任何良性的影响。
三、改进措施
(1)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当下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所以有一些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对于简单的文档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等已经掌握,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聊天工具、收发邮件、网络游戏等层面,缺乏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同教学方法,搞“一刀切”,使得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一拖再拖,最后整门课程都学不好。(2)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必须首先精心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较为有利的是这门课程本身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电脑都比较感兴趣,但一提到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兴趣大大减少,教师务必要抓住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这个特点,趁热打铁,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调动起来。(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了,当前各类大中专院校、高等院校都在进行理论向实践的转型,在这种大趋势下,职业技术学院更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注重全面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借鉴并引入当下非常提倡的小组学习模式,通过组内合作、组内帮扶与组间竞争、组件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做法,将学生个人的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力与别人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克服上述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方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8,(8):86-89.
[2] 王勇.谈职专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特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