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5-12-13 05:46闫秦勤曹诗图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鄂西湖北文化产业

闫秦勤,曹诗图



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闫秦勤1,曹诗图2

(1.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指出了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宏观引导和微观落实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西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1].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出现在技术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属第三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独立逐渐走向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学术界和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2008 年11月1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圈内包括恩施、十堰、宜昌、襄阳、荆州、荆门、随州和神农架8 个市(州、林区),共12.8万km2,其版图面积占全省的70%. 圈域包括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端午节,以及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嫘祖故里、野人探秘、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文化旅游资源. 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种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引擎的综合性创新区域发展战略,在全国未有同类先例,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创新工程. 那么,在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湖北鄂西圈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鄂西圈旅游产业龙头地位,推进其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文化产业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湖北鄂西圈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 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 湖北鄂西圈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鄂西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湖北鄂西圈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行政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名 称 襄阳市物质类古隆中、襄阳古城、米公祠、习家池、南漳古民居群 非物质类黑暗传(保康县)、沮水呜音(保康县、南漳县)、薅草锣鼓(南漳县)、老河口丝弦、端公舞、老河口木版年画、襄阳花鼓戏、赶象、宜城兰花筒、吕家河民歌 荆州市物质类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熊家冢楚墓、张居正故居及墓园、荆州关帝庙、荆州博物馆、瞿家湾、周老嘴 非物质类马山民歌、啰啰咚、挑担围鼓、松滋滚灯舞、荆河戏、说鼓子、石首跳三鼓

续表

行政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名 称 宜昌市物质类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当阳关陵、玉泉寺 非物质类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都镇湾故事、宜昌堂调、沮水呜音(远安县)、薅草锣鼓(宜昌)、长阳山歌、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兴山围鼓、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土家族撒叶儿嗬(五峰县)五峰打溜子、嫘祖庙会、远安花鼓戏、长阳南曲、枝江楠管 十堰市物质类武当山、丹江口水库、桃花源、郧县恐龙蛋化石群遗址 非物质类牌子锣、郧阳凤凰灯、南剧、山二黄、武当山道教医药、武当山庙会 荆门市物质类明显陵、屈家岭、郭店竹简、绿林寨 非物质类梁山调、地花鼓、高腔、越调 随州市物质类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编钟 非物质类炎帝神农传说(随州)、随州花鼓戏、打锣鼓 恩施州物质类鱼木寨、坪坝营、梭布亚、彭家寨、仙佛寺、舍米湖摆手堂、容美土司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巴盐古道、满山红纪念园 非物质类土家族摆手舞、薅草锣鼓(宣恩县)、利川灯歌(利川市)、建始丝弦锣鼓、喜花鼓(黄四姐)、闹灵歌、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县)、鹤峰围鼓、土家族撒叶儿嗬(巴东县)、耍耍(宣恩县、恩施市)、地盘子、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肉连响、地龙灯、傩戏、南剧、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巴东堂戏、恩施扬琴、利川小曲、满堂音、恩施社节、西兰卡普 神农架林 区物质类神农顶、神农祭坛 非物质类黑暗传、尹吉甫传说、薅草锣鼓、炎帝神农传说、野人传说

1.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渗透型、整合型和延伸型三种[3]. 这三种模式在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上均有体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两者融合推新品 渗透型产业融合即指通过产业间的相互渗透,注入新的元素,从而产生出新产品,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3]. 一方面,通过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的渗透,赋予文化产品以旅游的功能,通过产品功能的互补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要表现形式. 近几年来,湖北鄂西圈兴建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通过投资兴建的荆州关公文化园、文化旅游城的建设,使关公忠义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使其成为荆州、当阳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宜昌、十堰等地兴建了青年创意文化产业园,将旅游文化与传媒艺术高度融合,将科学研究与创业就业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渗透是通过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将文化元素渗透到传统旅游产品中,这种方式以旅游演艺为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湖北鄂西圈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些高水平、制作精良的实景演出,例如恩施腾龙洞原生态情景歌舞剧《夷水丽川》、武乐圣典《太极武当》、国内首台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等极大地丰富了鄂西圈文化旅游产业的表现形式.

节庆会展力整合,旅游景点绽新颜 众所周知,节庆、会展对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湖北鄂西圈也开展了以节庆、会展为媒介的整合型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湖北鄂西圈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节,举办时间差不多前后衔接贯穿了一个农历年. 仅2014年,湖北鄂西圈节庆会展活动共计55项,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有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神农架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等. 这些节庆、会展活动不仅传播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且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赢.

科技创新促延伸,产品新颖待发展 延伸型融合主要是通过产业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4]. 这种融合模式在动漫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中较为常见,动漫主题公园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延伸型融合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正在建设之中的“央视动画·宜昌动漫体验园”,将依托央视在动漫品牌、人才、产业资源、传播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宜昌在文化、旅游、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将动漫内容、动漫技术与三峡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资源相结合,打造成宜昌的“迪士尼”. 此外,荆州围绕楚文化、三国文化开展了动漫作品设计活动,以楚文化为背景的动漫片《荆楚故事》搬上了荧屏,日前也在探索如何延伸动漫产业链,实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湖北鄂西圈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融合模式发展最为迅速;以节庆、会展为主的整合型融合模式形式多样,日趋成熟;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起步不久,有待抓住时机、巧用资源大力发展.

2 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鄂西圈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来看,湖北鄂西圈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2.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象明显,但融合模式和路径略显单一

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现象明显,渗透型、整合型和延伸型三种融合模式均有所体现,但在融合模式和路径上略显单一. 反观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融合方式,除主题公园、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外,产业融合还有网络游戏与实景相结合、产业园区景点化及文化场馆服务化等多种融合路径. 由此,目前湖北鄂西圈还处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仍需要创新模式,采用多种融合路径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乏旅游文化精品

鄂西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有些地区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力,一些极具内涵的文化资源(多以民族特色技艺、风俗、传统等人文现象的形式出现)长期处于“待发现”状态,部分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创意,具有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的景点和项目不多,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够,与湖北这个文化大省的身份不相称. 因此,要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需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契机点,提升产品品质与增加文化附加值.

2.3 产业融合要素配套乏力,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来看,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无论从资源融合、产品融合,还是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上都处在起步阶段,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产品的旅游接待功能不够完善,各个环节相关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缺乏深层次挖掘和开发,未形成产业带动、龙头拉动、服务联动、行政推动的格局. 同时,应该看到,虽然鄂西圈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用了一些现代高新科技手段,例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达到了一定的视觉效果,但总体而言,高新技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大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4 宣传手段有待创新,市场营销仍有拓展空间

自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后,通过多种手段宣传鄂西圈,例如出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览》,将其选为全省党校系统培训教材,提升了鄂西圈在广大干部和公众中的关注度及美誉度. 但是,圈内各市州比较注重独立宣传,较少考虑联合宣传,旅游宣传整合度低,不利于旅游圈整体形象的提升. 同时,旅游宣传的方式不多,投入的广告资金有限,高科技因素欠缺,营销乏力. 与邻省湖南相比,湖北鄂西圈旅游营销手段还缺乏大手笔和文化创意.

3 深化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为了促进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由宏观引导和微观落实两个方面组成的全方位、系统的支持体系,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3.1 构建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宏观引导体系

加强政府引导,做好跨区域协调 湖北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产业融合发展会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的管辖权与收益权. 建议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对鄂西圈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统筹部署和解决圈域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扶持科技创新,鼓励实业示范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然而,科技创新耗资巨大,需要政府的大力资助与扶持,因此,政府应下大力气鼓励科研、引领创新、推动融合.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兴建一部分产业融合的标杆示范项目,鼓励多种资本参与市场运作,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达到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

加强人才培育,发挥集体智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会急需大量的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 鄂西圈应采取措施,重视人才培育. 首先,根据产业融合对人才的要求,在本、专科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 同时,可以与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合作,组织相关的培训,做好旅游文化复合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其次,在政府或旅游相关部门的牵头下,鄂西圈各个地区定期举行一些旅游人才交流大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实现人才互助,人才共享,积极发挥鄂西圈集体智慧.

3.2 构建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微观落实体系

资源共享,产品共建,构建“三极三圈五线”的产业融合空间格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个旅游发展的集合体,鄂西圈内8个城市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应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的产业融合理念,开展通力合作,共谋发展. 通过构建“三极三圈五线”的空间格局,形成资源整合、特色鲜明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三极”指的是将宜昌、襄阳、荆州打造成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增长极. 宜昌和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水电文化、三国文化)方面要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并分别辐射和带动鄂西南、鄂西北. 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荆楚文化重镇,要建成全国楚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并辐射江汉平原地区. “三圈”指的是构建三大文化旅游圈,即由宜昌、恩施和神农架组成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圈,由十堰、荆门组成的双遗产文化旅游圈,由荆州、襄阳、随州组成的荆楚文化旅游圈. “五线”指的是打造鄂西圈五条精品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如表2所示,即“一江两山”生态文化线、荆楚文化线、三国文化线、巴土民俗文化线、历史文化名人线. 这五条旅游线各有主题,通过主题文化将各个景点联通起来,突出优势资源,实施不同的文化旅游项目,使与线路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得到全面系统的推介.

表2 湖北鄂西圈精品文化旅游主题线路规划

多元融合,突出重点,丰富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 目前,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在渗透型、整合型和延伸型三种模式中均有所体现,但还需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在融合模式上加强融合形式与旅游功能的多元化,从文化产业园主题化、文化场馆服务化、旅游景点科技化、旅游商品创意化四个方面加强融合力度,力求出新品、出精品.

第一,文化产业园主题化. 一方面,依托鄂西圈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类型多样的主题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三大主题文化产业园,即荆楚文化产业园、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园和民俗技艺产业园. “荆楚文化产业园”以荆州为主场,依托荆楚文化底蕴,将楚人的建筑、服饰、医药、军事、青铜、体育、饮食等文化系统化地开发,形成荆楚文化旅游的重要产业基地[5]. “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园”在当阳、荆州、襄阳等地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建设活动,例如当阳天下关公文化旅游城、荆州关公文化园、襄阳隆中文化园等,还应结合鄂西圈历史文化名人线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开展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形成具有品牌带动效应的大型文化产业园,积极发挥名人效应. “民俗技艺产业园”主要针对鄂西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鄂西圈有超过20多种地方戏曲;有围鼓、花鼓戏、摆手舞等多种形式的民俗庆典形式;炎帝神农传说、野人传说、屈原传说、昭君传说各种神话传说极具魅力;木板年画、剪纸、西兰卡普等民间美术及手工艺样式繁多. 这些民俗风情是鄂西圈特有的人文景致,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包装组合,打造彰显鄂西圈民风民俗的主题文化产业园. 另一方面,在丰富主题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还应完善配套设施,营造舒适方便的旅游环境,确保游客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与旅游体验.

第二,文化场馆服务化. 鄂西圈有荆州博物馆、襄阳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十堰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这些文化场馆具有非盈利性质,重在发挥文物保护与展示功能. 为了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在原有文化场馆展览参观的基础上,增加其旅游服务功能,例如建立文化演艺厅、开设知识培训班、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建立休闲区、带动纪念品的销售等多元化经营措施,吸引游客.

第三,旅游景点科技化. 一方面,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鄂西圈静态的文化元素得以活态地展现,继续发挥实景演艺的作用,增强游客的视觉效应. 针对传统民间艺术品,可以用现代数字技术再现其工艺技术,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播的目的.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动漫及网络游戏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在产业融合中的催化作用,开发延伸型的新型旅游产品. 从古至今,在鄂西圈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计其数,可借助相关的历史事件开发网游作品,实现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的融合.

第四,旅游商品创意化. 旅游商品不仅能够彰显本地旅游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拉动旅游消费. 鄂西圈各地应立足地方特色,挖掘人文因素,花大力气开发具有鄂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荆楚文物复仿制品、武当刀剑、土家民俗纪念品、鄂西特色美食等,吸引广大游客的眼球.

共塑形象,多渠道促销,提升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力、美誉度 湖北鄂西圈要以品牌为导向,整体塑造旅游形象,以此来联合促销、总体宣传. 依据鄂西圈的资源特点,旅游形象可定位为“文化巴土、生态鄂西”. 立足这一旅游形象,鄂西圈各地应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整体宣传促销. 首先,充分运用传统营销渠道,例如书籍、报纸、杂志、主题歌曲、旅游宣传片等进行宣传促销. 通过荆楚网、湖北经视、湖北卫视、《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开辟专栏、专访,对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其次,应创新运用新兴传播媒体进行宣传促销. 例如建立鄂西圈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实行微营销,推动鄂西圈无障碍旅游. 最后,鄂西圈企业之间可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合作共赢,拓宽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例如,文化产业园区和旅行社共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线路,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手工艺术制作、艺术品展览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参观购物;旅游景区可以邀请电影、电视剧组来景区内取景,在影视剧中展示景区的优美风光;旅游企业在文化机构的帮助下可以举行名画家鄂西行、最美鄂西圈摄影比赛等活动提高鄂西圈旅游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并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产品,促进鄂西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1]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23(4): 414-443.

[2] 曹诗图, 沈中印, 刘 晗. 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 特区经济, 2005(10):189-191.

[3] 谌可佼. 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13.

[4] 郑明高. 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5] 黄永林, 侯 顺. 湖北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 2013(04): 5-13.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Circle

YAN Qinqin1,CAO Shitu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2.Management Institute, Wuha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Wuhan 430081,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based on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ory,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macro guidance and micro implementatio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circle; Culture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Industry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陈 丹)

F592.7

A

2095-4476(2015)08-0072-05

2015-07-09;

2015-07-3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d135)

闫秦勤(1982- ), 女, 湖北兴山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鄂西湖北文化产业
The rise of China-Chic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