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安,田学英,陈蕴洁,顾 静,顾小洁,何宏伟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所谓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大量研究证实,同伴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顺利适应社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在一些“女多男少”的高校,文科院系男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同伴关系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在对江苏省某新建本科院校男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及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选取江苏某新建本科院校为测试点。因大四学生实习未归,故选取大一、大二和大三共700名男大学生发放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采用自编《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同伴关系调查问卷》进行测量,问卷包括同伴数量、结构、交往方式、处理矛盾等向度。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89份,其中有效问卷648份,有效回收率为92.57%。
表1 人口统计学特征(N=648)
同伴结构对于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以及归属感等情感需要的满足有其特定作用。为深入了解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同伴关系的结构,我们对大学生交友的数量和交友范围做了调查。
在同伴数量方面,有0个、1~2个、3~5个、6~10个以及10个以上亲密同伴的文科男生分别占2%、10%、31.3%、27.8%和28.9%,其他院系男生分别为4%、22.2%、43.9%、15.7%、14.1%。不难看出,文科男生的亲密同伴数量较其他院系男生普遍偏多。这主要与文科男生更平和、细心的个性有关。同时,经了解,文科男生较理科男生更乐于与人分享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彼此为乐。这样的分享交流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同伴之间的亲密程度。但在后期访谈中也有一部分文科男大学生表示:“我觉得虽然我的亲密同伴数量看上去很多,其实我们的关系未必有理科生的那么要好。”这主要是由于其他院系男生在同伴关系处理上较之文科男大学生更为直接,因此虽然他们的亲密同伴数量可能不如文科男大学生多,但由于他们秉持“合则来不合则散”的原则进行同伴交往,所以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心程度较之文科男大学生略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何种专业的男大学生均存在个别选择“0个亲密同伴”的极端例子。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除受个人性格、气质等的影响外,也和独生子女交往能力偏低有关。
在同伴的男女结构比例方面,文科男生选择“同性和异性基本一样多”的最多(38.4%),选择“同性居多”的次之(36.4%),选择“异性居多”的再次之(25.1%)。其他院系男生选择“同性居多”的比例高达63.6%,与文科院系男生差异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处于文科班女多男少的班级结构下,相较于其他院系的男生有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同在一个班级上课下课,举行活动同操同办,成为同伴的可能性自然大大增加。此外,由于有更多的与异性交际交流的机会,锻炼得多了在处理异性同伴关系时就更为自然得体,不易引起异性的不适感,因而文科男生在此方面困扰较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表示由于男女生兴趣爱好的差异,自己有时还是会感到孤独。
在同伴年级方面,91.3%的文科男生选择“同伴与自己同年级”,占绝对优势,远不如其他院系男生均衡。这与文科男生较其他院系男生更为好静有关。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文科男生平时除了去教室上课、去图书馆自习就是足不出宿舍,不像理科男生经常呼朋唤友一起去进行打篮球等运动。这种“宅男”性格直接导致他们结交同伴的渠道窄了很多,少有同班、同年级、同宿舍之外的同伴。
总而言之,文科院系男大学生的同伴结构总体良好,但仍需加强。在学分制的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现象极为普遍,同班同学相处时间相对较少,而朝夕相对、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寝室室友,寝室是同学获得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但这样的同伴结构明显存在不足。因此就要求大学生不能满足于寝室,而应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通过参加活动或者社团与在某一方面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交。而在这一点上,文科男生存在明显不足。像这样的同伴结构不利于文科男生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一定意义上也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伴间的交往贯穿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彼此同吃同住、同进同出的不在少数。而有接触就难免有摩擦,俗语说的“牙齿都会咬到舌头”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同伴间的矛盾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应对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旦处理不当,同伴关系就会出现裂痕;而如果处理得当,同伴关系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处理矛盾方式方面,文科院系男大学生选择打架、冷战、主动沟通和其他方式的分别为6.9%、24.2%、61.1%、7.8%,而其他院系男大学生分别为10.6%、26.8%、54%、8.6%。我们可以看出,文科男生面对与同伴的矛盾较为冷静从容,能够理智采取更为合适的处理措施。对于学校管理层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事。而在矛盾结果方面,选择“解决矛盾并和好如初”的文科男生占73.8%,比其他院系男生多出3.6个百分点。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文科男大学生处理矛盾的方式和结果更为乐观,但也有个别被访者表示:“我是文科男大学生,我选择与同伴和好如初主要是因为我们班就那么几个男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其实我们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而且我觉得这样和不喜欢的人继续做朋友有点憋屈。”相反,其他院系男大学生表示自己直来直去,合则来不合则散,没有此方面的困扰。此外,无论是文科还是其他院系的男生都存在相当一部分趋向于选择通过打架等不恰当方式解决矛盾的,这就要求高校对男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由此可见,文科院系男大学生在处理同伴间矛盾方面的困扰少于理科生。文科男生面对与同伴的矛盾较为冷静从容,能够理智采取更为合适的处理措施。这主要是由于文科男大学生在面临与同伴的矛盾时修复同伴关系的心理较迫切,因此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作出退让,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而其他院系男生更感性,更加容易感情用事,双方都不太会轻易让步。
大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大量的调查事实证明,大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情况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3]。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良好的同伴互动。一方面,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在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将会逐渐提高,个人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可以清晰明了地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迷茫期,难免会遇到学习、生活和情感问题,有效的同伴支持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力量和勇气。
调查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同伴关系中总体扮演平等、主动角色,但13.6%的文科男生及7.1%的其他院系男生处于被动。这说明部分男大学生在同伴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被动现象,其中文科男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更为严重。可能的原因是该群体总体偏于内向,因此在同伴关系上不能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深度访谈发现,有的文科男生平时不太会主动约同伴进行娱乐等活动,他们往往是作为被约对象,甚至约他们还需要三催四请。长此以往,这不利于同伴关系的稳固和友情的提升。
此外,倾向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结交同伴最多(42%),倾向于运动的次之(17.8%),通过网络结交同伴再次之(13.1%),其余分别是通过学习(11.1%)、各项比赛(4.9%)以及其他方式(11.1%)结交。其他院系男生则是通过学习结交的占首位(32.3%),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次之(27.3%),运动再次之(17.8%),其余依次为网络(8.1%)、其他(7.1%)及各项比赛(1.5%)。相比较而言,文科男生的交友方式明显集中,且多依赖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多数为班级活动)。
林秉贤先生的《社会心理学》指出,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主要分为人际间的吸引和时空上的接近[4]。我们可以发现,文科男大学生的同伴关系最主要是受“时空接近”因素影响。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但像文科男大学生这样时空接近因素占据将近50%的数据恰恰说明了该群体的同伴关系偏于被动,受环境因素(专业、学校组织活动的多少等)影响较大,其同伴的可选性就大大减少,是一种相对来说不稳固的同伴结交方式。对该群体而言,他们与自己的同伴之间更多的是“接受”而非“选择”。文科院系男大学生的同伴关系呈现出交往被动性、选择狭窄性的特点,这样的同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结交热情与友情的牢固程度。
同伴关系对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其成才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形成是大学生满足其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5]。因此,同伴关系尤其是文科院系男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同伴关系,应当得到相关高校、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我国文科院系男大学生群体的同伴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健康,但仍存在选择狭窄、交往被动等不足,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结合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尽管文科男大学生的同伴关系受班级结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该群体应努力克服自卑、自负、敏感、害羞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路上与人见面主动问好这样的小事,有的文科男大学生却难以应付,结结巴巴讲不出来甚至干脆选择回避。此外,要丰富自己的同伴关系,文科男大学生还应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很多文科男大学生常常以“宅男”自居,总是在宿舍打游戏、看书,试问像这样轻易不出门又如何能够结交新朋友呢?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文科男大学生与自己的好友交往时也不太主动,总是矜持地被约的那个,这样单向的交流交往是不利于亲密同伴关系的稳固和发展的。因此,要改善这种交往狭窄、被动的现状,文科院系的男大学生应当化被动为主动,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同伴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学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对策,保证该群体同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高校应当帮助该群体加强同伴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其观念。文科男大学生的同伴关系有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同伴关系理论有助于该群体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同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缺乏交往技巧是许多文科男大学生同伴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同伴交往讲究一定的技能技巧,不少文科男大学生深感自己缺乏交往能力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如果高校能在这方面加以辅导,则能使该群体较好地掌握交往技巧,进而改善同伴关系。再次,高校应当有意识地拓宽该群体的交友平台。除了老生常谈的多举办校园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跨学院、跨年级的合班授课等方式来帮助该群体调节自身同伴的男女、年级比例,促使其同伴关系趋向和谐。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科男大学生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同伴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当今文科院系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其实许多男生也喜欢文科,之所以在高中分科时选择理科,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填报理科,是由于社会成见或家长意见所致,认为理科学生将来更有出息,这完全是一种偏见。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当鼓励男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甚至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性政策引导男生选择文科,以改善文科院系日益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状况。同时,还应挖掘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给文科院系男大学生更多的机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交流互动,广交同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