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宵宵
【案例背景】
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八成以上的课堂要创设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它可以促使学生精力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可通过创设恰当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符合本节课要求的问题情境,展开有效学习。
一些新颖、有趣又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牵强附会、华而不实的情境却让人忧虑。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案例描述】
案例来自我上过的苏教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第二节中的“结构的类型”这节课。重点是讲解影响不同结构类型的受力特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结构与力”这节内容,对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是在结构的力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结构的受力特点。
为了说明壳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我专门设计了一个鸡蛋承重试验。(书上有一个演示试验,我通过改进,更能体现鸡蛋超强的承重能力。)
师:同学们对鸡蛋都很熟悉,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下承重能力测试。(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个个充满疑惑;鸡蛋一敲即破,哪有什么承重能力啊?为了使鸡蛋稳定,我把三个鸡蛋尖的一端朝下放在三个胶带纸上,呈三角排列,然后上面再放上三个胶带纸。这样鸡蛋就很稳定了。)
师:我们都学过如何进行技术试验,现在让大家试一下,测出这几个鸡蛋的承重能力。
生A:老师,我想放3本书好了。
于是生A上去试验,结果鸡蛋纹丝不动。大家拍手。
生B:老师,这个上去试试。
(生B比较调皮,拿出做试验的三块厚的三合板。其他学生都笑了,纷纷议论开了:“这个肯定不行,会碎掉的。”“不要讓老师出丑了。”)
师:那我满足这个同学的要求,让大家来看看这几个鸡蛋的“下场”。(我暗中窃喜,大家看来都小看了鸡蛋的承重能力了。)
……
这时候就有学生怀疑我的鸡蛋是假的,或者是熟了的实心鸡蛋。我笑了,为了证实鸡蛋的真实性,我拿来了一个学生的水杯,轻轻一磕,鸡蛋就破了。“哇!”这时候学生惊叹,纷纷议论开了:为什么鸡蛋能承重这么大的重量呢?
师:大家看到鸡蛋的厉害了吧!这里起码有三十斤的重量。告诉大家,还可以站上一个成人。(学生惊叹!)
学生马上起哄,坚决要去试验。结果鸡蛋不负众望,完好无损。学生信服,纷纷讨论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及时地在黑板上画出了鸡蛋的外形。
师:大家看一下我刚才鸡蛋是怎么放的?
生:竖着。
生D:难道两头强度大点?
生E:不可能的,鸡蛋的壳怎么可能两端不一样。
师:对,鸡蛋壳一样,大家猜想一下,会是什么原因使鸡蛋能承受如此的重力。
学生讨论。2分钟后,学生举手发言。
生F:老师,是不是鸡蛋把力吸收掉?
生G:老师,是不是和鸡蛋的形状有关啊?
生H:力是不会消失的,应该是因为鸡蛋的形状,力分散了。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对,鸡蛋的承重能力是因为鸡蛋的这种结构。鸡蛋就是壳体结构,壳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体能通过壳形来传递力与承受负载,特别是当壳形顶部受压力时,它能将外力快速均匀扩散到壳体表面上。(生讨论)
……
大家都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鸡蛋还有这么大的道理在里面。
师总结: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采用了壳体结构,大家可以想想身边的什么东西是壳体结构的。
生:安全帽、乒乓球、国家大剧院……
【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新课改需要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我们新课改需要的情境?针对这个问题,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1.创设来自生活的情境,力求精而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堂课创设了某一情境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呈现方式是否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否帮助学生利用表象深入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本案例采用的鸡蛋的承重能力小试验虽然操作简单,但是贴近生活,学生感觉非常亲切。
2.情境创设力求在活动中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英国的何林博士说过:你把时间给予了学生,他就能够得到经验,学生也就会把他的经验发表出来,你不给他时间,他就得不到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时间,拓宽他们的参与面,加深参与度。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情境的开放性往往会与教学目标产生冲突,若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常会离题较远,如何有效地协调、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设置情境教学往往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如何处理情境创设与提高教学时效之间的关系?
3.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也不是唯一的情境,如何有机地处理和沟通情境创设与技术知识之间的
关系?
4.《系统与设计》这一章节的情境过于政治化、理论化,设置情境难度较大。如何设置生活化的、高效、实用的情境,是我今后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总之,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在教师的引导、辅助和指导下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下获得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为学生以后的科学探究、自主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