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成娥
一、方向的迷失与思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听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总激起心中无数波澜。教书十载,曾有过多少梦想,多少次想振翅高飞,带着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可时间的酒酿却让我品尝了迷惘和沮丧。
记得刚教初一时,我询问学生是否喜爱语文,结果都是让人满意的,至少会有一半的学生说喜欢语文,而其他的也不讨厌语文。平时的课堂上会有渴求的眼神和积极的发言。但这股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淡。特别是连续教了几年初三时,课堂都快成了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年龄渐长,阅历日渐丰富,心理日趋成熟,思想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不再轻易被老师鼓动;并且随着课程的增多,在数理化及英语等科目的夹攻之下,学生身心疲惫,兴趣无存;再加之语文收效不显著,在认识上又打了折扣。学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的热情怎能不下降?
再看我们老师,面临着中考,随着学校需要的升学率,老师等待的是高分数,于是我们的课堂不再讲究个性上出特色,而是有意无意地往各类答题技巧上靠拢,学生的个性灵感被抛之脑后,充溢课堂的灵气被挤出窗外。这样的课堂也消磨了老师的激情,更何谈吸引学生?
二、路的探寻与发现
如果做一只井底之蛙,那也许只能坐井观天,要走出迷惘就只能往前探寻、向外伸展。
于漪老师说:“语文是诗——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富有激情的,最令人想象的,最具人文的,最富有终极关怀的。”王崧舟老师说:“诗化课堂,诗意语文,诗性人生。”更有老师说:“语文老师像疯子一样。”……这无不在强调——诗意、激情。
是的,生命因激情而更美丽,教学也因激情而更生动。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好老师的课堂是欢声雀跃的,学生是欣然微笑的,诗意栖息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那么,激情来自哪里?
激情源于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那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知交、知心、知己,心心相印,课堂里就会产生教育的能量,给学生以温暖。如果对语文缺少情意,冷淡、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中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到有共振效应。
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在语文课上,激情怎样表现呢?
1.教师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用优美而精辟的语言导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契机。一个好的教师,三言两语就会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漲,趣味顿生。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讲课,尤其重视课前导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钱梦龙先生以自己的名字为题来打字谜:“发了财梦想成才——钱梦龙”作为课堂开头,一下子使自己与学生缩短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习得”过程中情绪激昂,投入充分。教师的情感在活动系统中始终影响着学生。又如,一位优秀的年轻老师上《孤独之旅》时,首先用他带有磁性的声音讲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孤独,当时后面听课的老师都被吸引了,更何况底下的学生。陌生的师生拉近了距离,也能更认真地体会课文中杜小康成长中的孤独。
2.用激情多彩的语文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有的老师别具匠心地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引入教学之中。如“开心辞典”:你准备了吗?“新闻调查”:你思考了吗?“精品一刻”:你赏析了吗?“梦想剧场”:你表现了吗?“实话实说”:你参与了吗?
又如,一名特级教师,不仅注意课堂上的精彩,还不放过生活中的点滴,他会带着学生到热闹的街市找寻语文的精彩,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
3.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内在的学习情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如,冰心的《纸船》。一张小小的纸,一艘小小的船,却饱含着即将远去的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的眷念,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走进去。又如,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游子的思念,再转而以浅浅的海峡为两岸亲人们大喊一声,浓浓的思乡情飘然而出,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其情也真了。
4.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比如,教《春》,紧扣文章细笔细绘的特点,重在朗读吟诵,充分赏析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变色龙》则紧紧扣住一个“变”字,通过学生的角色朗读,深刻地感受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嘴脸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面对浅文,或描绘引人入胜的画面,或从某一点深入,讲出蕴含的精深道理。同样对那些内容博大的文章,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加以取舍。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于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
语文教学当以情育情。教师以真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便有了燃烧的焰火,便有了心灵的交融。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怒放语文鲜活的生命!
参考文献:
刘翠祥.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有活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