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谈《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和《绣栊晓镜图》中镜子的运用
林楠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镜子(Mirror)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具有复杂的文化含义。镜子的映照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同时折射出画家隐秘的心理空间。以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和王诜的《绣栊晓镜图》为例,从视幻空间的拓展、多重视角的变换、伦理道德的隐喻等方面来论述两幅画中镜像表现的相同之处;从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及视觉方式和呈像的不同来讨论作品在镜子的使用和表达上的差异。以此探析镜子在中西艺术创作中存在的独特审美意义。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绣栊晓镜图》;镜子;象征
镜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观察媒介,己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词源学上来看,“镜子,英语叫‘mirror’,法语叫‘miroir’,词根是拉丁语‘mirari’(诧异),后又由此派生出意大利语‘mirare’(凝视)”。①如词源所示,镜子本身就是让人们观察自我,认清自我的工具。所谓的镜像即映射到镜子中的形象,是“没有实体的外形,难以觉察,不可触摸”。②镜像与水中的倒影的原理相同,都是虚像。
我们观看中西方绘画史时,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画家喜欢让“镜子”这一日常用品出现在画面中。这是因为“镜子入画对于画面结构得以伸展、画面内容得以变化以及画面空间得以扩展等方面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起着革新历代画法的作用”。③另外,镜子在画面中出现还带有时代的寓意,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情感和审美心态。
中国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古希腊的花瓶中就已出现女性揽镜自照的画面,近代艺术作品中表现与镜子相关题材的作品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是委拉斯贵支唯美的《宫娥》,还是近代画家自画像,无不体现了与镜子相关的艺术情结。在不同的画面语境和画家的主观处理中,镜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使命。镜像与物体并非一一对应,镜像中的左与右,与现实中物体的左右正好相反。画家利用镜像反映客观世界的错位,加以主观发挥,道出了隐藏不露的心理意图。
北宋工笔人物画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巅峰,其人物造型真实生动、风格淡雅飘逸。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绘画的大繁荣阶段。本文选取尼德兰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图一)与北宋王诜的《绣栊晓镜图》(图二)为例作比较,作品分别是当时写实绘画的得力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深深影响了其后几个世纪绘画的发展。特别的地方还在于二者画面中都有一面镜子,比较两者或许更能使我们认清中西方艺术各自的独特性所在。
图一《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尼德兰,扬·凡·艾克橡木板,油彩,82cm×59.5cm现藏英国国家美术馆
图二《绣栊晓镜图》北宋王诜中国画,团扇,绢本设色,24.2cm×2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作为西方美术史上最具视觉魅力的作品之一,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中心。它简洁明了,却又像迷宫一样复杂难解。时间在推移,魅力丝毫未减。画家描绘的是典型的尼德兰富裕市民的新婚场景,透过画面中心的小镜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而且可以看到他们对面的场景——画家本人和一个证婚人。《绣栊晓镜图》描绘的则是一晨妆已毕的妇人对镜沉思的情景,抑或端详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此画的点睛之笔在于观者只有透过镜子才能看到妇人的脸,更让这幅画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两幅作品最让人称道的是画面中镜子的使用,两位画家都将镜子设计为画面中引人注视的一个焦点。画家利用镜子呈像的物理特征,以一种含蓄、耐人寻味的方式来向我们诉说着他们要表达的情怀。
1.视幻空间的拓展。
绘画是一种二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一个平面的画幅内无法同时表现一个物体几个面,这是经典美术中的透视规律。在立体主义绘画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画家要在一幅作品中表现物体的几个面,只有通过镜子这一媒介来拓展空间。在古埃及金字塔中,埃及人巧妙地利用镜子对光线的折射,只用几面镜子就把空间照得亮如白昼。在现代家居装饰中,人们更是充分发挥镜子的物理特性使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明亮。绘画中,镜子的这种物理特性也得到充分利用和体现。《绣栊晓镜图》中描绘了一个对镜沉思的妇人,纤弱的背部与镜中忧伤而娴静的肖像,给观者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果没有这面镜子,我们看不到妇人的脸庞,整个画面会有一种缺陷感。画家借助镜子让画面保持了完整,通过镜像增加了一个空间,整个画面更加立体丰富,视觉空间也向纵深发展,作品中人物的生命深度得以显现。《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作为画面构图中心的凸面镜把空间压缩在一点,兼具了多个视角。在这面小镜子里我们不仅看到新婚者的背影而且看到他们对面的场景。画家作为创作者,也成了画中一部分。画家借助“镜子”扩大了画面空间,弥补了背景的空白,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渲染了喜悦的气氛,也与所要表现的新兴资产者的平庸琐碎、虚荣浮夸的精神面貌相一致。
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两幅画中的镜子遮住,就会发现原有的三维空间趋于平面化,画面的纵深感大大减弱,人物的生活气息难以显现,画面于此变得毫无深度可言。
2.多重视角的变换。
镜子中的影像都是虚幻不真实的,是对现实事物的反映。图像本身是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模仿。奇怪的是有了这一面镜子,画面反而显得更真实,似乎一切都是永恒存在的。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在不经意间被模糊了。
借助镜子,《绣栊晓镜图》的画面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吸引观者参与其中。除了人物的服饰、居住环境告诉我们他们所处的时代,散点透视将“镜像”“妇人”与“床”这些本不应出现在同一视野的物象都共存一画,使观者的视线变得游移,我们也仿佛和它们共处一个环境。《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镜子是我们视线的切入点,是用画家的视线来绘制成的。在视线交错下,人们的角色进行了转换,观众也仿佛进入了画家的身体之中。假使没有墙上那面镜子的说明提示,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一点了。扬·凡·艾克让观众亲自参与其中,欣赏画的过程变成一种创造画的过程,画家、观众和作品互动了起来。
透过镜子,观者与画面中的人物会有时空上的穿插,角色的互换。站在两幅画面前,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画中人还是观画人,观众的“看”与画面的“被看”之间实现了自由转换,这就是镜子的奇妙所在。
3.暗含道德伦理的隐喻。
在中国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两宋时期“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对女性从言行举止到仪容外貌都做出了细密的规定。《女教篇》曰:“勿出中门,勿窥穴僚,勿越墙……惟女之容贵于和婉,坐立恭庄,步骤祥缓,头容常直,目容常端。”确立了女子应具备的神情气质是“温良贤淑,安详清净,和平文雅,纤弱轻柔,
稳重端庄,表现出个性性格懂得坦荡、热情则被视为轻桃”。(见龙永华《中国古代女性的悲歌》一文)也正如劳拉·穆尔维提到的“女子作为图像,男子作为观众”。④这一点在《绣栊晓镜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画面中的女子妆容整齐,显然已是收拾妥当,却还在顾镜检视。她是在以儒家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表面上看,整幅画面是女性对镜梳妆的生活场景,实质上是为满足男性视觉审美需求的结果。这成为束缚女性身心最残酷的手段。仕女图里的女性是柔弱的、平面化的、女性特质不强,面部器官被弱化。她们“三白”脸(即在美人额头、鼻头和下巴三处染上白粉,以表现其娇艳)的形象非常符合儒家思想对理想女性人格的设计。画家透过镜子反映了女性的卑弱、顺从、从一而终,这正是宋代妇女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他者”话语的表征。
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同样有这种伦理道德的隐喻。作品中几乎每个物件都有象征意义,就镜子来说,中世纪人们将上帝称为完美之镜,因为“他是唯一自身发光而且没有阴影的物体”。镜框的十个角边突出的朵状方形内镶刻着基督耶稣的生平画,暗示着上帝也是这对新婚夫妇的见证人。画家如同摄影师,为夫妻二人“拍”下一张结婚照,使每位观众都处在见证人的位置,目睹了一次爱的宣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画家在对镜子的利用和在镜像的表现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画家利用镜子呈像来拓展画面空间,以此造成观看画面时视觉的转换,画面中的镜像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文化蕴涵的承载体,含蓄地向我们诉说那个时代的故事。
1.材质和制作工艺不同。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镜子的形制更趋于美观复杂,外观上来看,像是一个锯齿形的车轮。镜面呈圆形,镶嵌于圆齿形的镜框里,镜框上十个角边突出的朵状方形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饰内镶刻着一幅耶稣基督的生平系列,图像极其细小精妙。镜子的呈像特点告诉我们这是一副玻璃制凸面镜,清晰的镜像以缩小的呈像方式隐秘地告诉我们在场的人:两手相牵的新婚夫妇、手持画板的画家、拥挤在洞开的房门旁参加婚礼的人们,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平面镜无法超越的。此外,清晰的镜像映射出画家精细的绘画笔触和高超的写实技巧。缺少了镜子,作品会变得浅显乏味,继而丧失让人探究的欲望。
《绣栊晓镜图》中的镜子置于一个长案上的镜架,镜架造型座为一个矩形的格子,格子有上下两个台平,上层置镜,下层中空,可置梳妆用品。其上如椅背状,两侧有隔档。一枚菱花镜斜倚在靠背中间的柱子上,镜中妇人脸庞清晰可见。此镜设计风格简练劲挺,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镜面呈椭圆形平面镜,简洁大方,镜子材质究其画作产生的年代得知,是一面铜镜。宋代的铜镜发展最为普及,趋于实用化、平民化,呈现出素雅纤秀的风格。等大成像映照出妇女姣好的面容,朴素文雅的椭圆形铜镜烘托出妇女应有的秀骨风姿。
2.视觉方式和呈像不同。
中国古代绘画采用以心为镜的散点透视,西方古典绘画中,观者的视角是固定的,视角是合乎透视变形的,观者无法参与其中,只能被动观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运用的是凸面镜,镜子以扭曲的方式来呈现另一空间。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来是在提醒观者镜子中的世界是否真实是存疑的,要把镜中世界和画面世界区别开来。二来,对于观者来说,似乎是采取了两种视觉方式看待一个整体。由于凸面镜的物理性质,其成像的范围要大于等大的平面镜,在既定的地点,从一个正常的镜像中是不可能看到更多事物的。这是一个正常视点的发散。《绣栊晓镜图》中,椭圆的平面镜只能呈现出仕女的面庞,室内的其他事物是正常进入我们视线的,在此,平面镜带给我们的信息要远远少于凸面镜的成像。
此外,《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镜子的使用是画家的精心安排,带有象征寓义。“凸面镜往往用作象征某物或者用来强调突出画面以增加修饰效果”。⑤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镜子”象征上帝,被解读为“真理”,意思就是不说谎,是这对新婚夫妇爱情结合的见证;而通过考证,王诜在作《绣栊晓镜图》时并没有特别考虑镜子本身的象征意义,镜子只是作为画家作画的工具来使用。透过镜子,仕女面部特征得以显现,满足了观画人上前一窥的心理需求。
概括来讲,《绣栊晓镜图》讲究的是含蓄之美和意境营造,画家通过镜子表现仕女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对理想女性人格的设定。《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面事无巨细,是一幅优秀的风俗画作品。二者镜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原因更多来自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国艺术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古典绘画逐渐形成了独特思维传统和绘画语言体系,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相结合,情与景相映照;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的眼光和心灵去彰显绘画的审美意境,达到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而西方古典绘画则要求画家真实地反映自然。达·芬奇曾说:“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画家的作为应当像镜子、镜子为画家之师。”“艺术模仿自然”一直是几千年西方艺术创作的准绳,追求真实是古典绘画的典型特点之一。西方绘画在推崇形
式和谐与模仿论的美学思想下走的是一条创造“典型”美的道路,而中国绘画追求的是象外之象。与其说是一种美的视觉形象,不如说是由美的形式意味在观者心中引发的美的遐思和心理体验。西方古典绘画更偏于具象性,而中国古典绘画更偏于想象性。正是由于审美取向不同以致二者在创作表现上的不同。
镜子在绘画作品中的使用使绘画作品变得神秘具有探索性,由于人的潜意识中常存在飞向幻像世界的愿望,镜子为我们打开了虚构世界的入口,使我们在两个世界的门槛上浮想联翩。镜子不断地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创作者、观众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一次又一次地使观看者进入作者的视角,进入画中的世界。
注释
①[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周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86页。
②[日]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孙东旭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86页。
③[日]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孙东旭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8页。
④[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殷曼楟译,印第安纳: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4页。
⑤[日]由水常雄:《镜子的魔术》,孙东旭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07页。
[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镜子的历史[M].吴文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凌云飞.模仿反映虚拟——解读西方绘画中“镜子”的三种意象[D].中国美术学院,2008.
[4]贺静.15、16世纪尼德兰绘画中的凸面镜的图像学研究[J].美术大观,2009.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Mirror in the Pictures Mr.Arnault Couple and XiulongXiaojingTu
Lin N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Mirror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real world,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the hidden mental space of the painters.Based on Jan Vaneck Mr.Arnault Couple and WangShen XiulongXiaojingTu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pansion of space illusions,and the metaphor of ethic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the image created in two paintings The aim is to analyze the unique mirror image existed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Mr.Arnault Couple;XiulongXiaojingTu;mirror;symbol
J205
A
1672-6758(2015)05-0153-4
(责任编辑:蔡雪岚)
林楠,在读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Class No.:J205 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