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探

2015-12-11 14:41王晓云樊东周长梅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研究生

王晓云+樊东+周长梅

摘    要: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是实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最佳平台,也是拔尖人才和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重要发源地。文章以东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例,从当前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培养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53-03

2014年9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要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环节,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合作育人和文化育人,着力提升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高等精英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其中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成为了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精英培养”的重要组成成分[1]。高等农业院校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改革中不断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人才做着必要的准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和改革提升到了高校教育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更是实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拔尖人才和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重要发源地,研究生培养已成为精英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是要符合基础雄厚,知识面广,综合素养高、创造与创新能力强的一批卓越人才。以下以东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对象,针对当前农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及对其适宜的解决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一)问题

1.过早接触试验

有些学科在研究生入学初期,在进行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甚至还没真正接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让他们走进了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学习试验或者探索性的试验阶段。早期接触实验室本身不是弊端,但是尚未对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进入试验阶段或者参与试验,没有扎实的基础,对很多学生会造成“夹生”状态,即对专业知识认知不足,盲目跟从高年级学生或者导师的简单提示就进入了模糊试验状态[2],导致很多学生在试验后期才感觉到当初选题的盲目性或者是缺乏系统分析的选择,导致整个研究生阶段从选题开始就产生了失误,后果应该说极其严重。良好的开端是取得胜利成果的保证,没有认知就进入试验,在初期就埋下了不良的种子,收获也很难如愿。

2.实验课程过少

当前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基本一致,理论课程名目繁多,政治课、英语课比重过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相对小,纵然目前高校都很重视本科生实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但是目前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对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能力仍不够健全,实践能力依然很欠缺,同时研究生实验课程比重过少甚至有些农科专业根本忽视了实验课的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学术思维的形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学校农科专业的研究生中,一部分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常常对最基本仪器的使用常识和基本注意事项不了解,并且对很多仪器的基本性能没掌握,简单的仪器甚至也不能独立操作。导致的结果是:在使用中经常损坏仪器,不能独立顺利地按操作规程使用,经常在运用中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存在,对仪器的使用常规知识没有足够了解,有些对分析试验结果不了解,盲目地只利用机器给出的数据,不会主动分析等。

3.操作技能参差不齐

目前农业院校的现状多为本科刚刚开始就进入了“研究生备考”阶段,催生了一批以考研为目的的辅导班和考研班[4],使得一些“考研大校”从大学生入学起就注重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开展教学工作,而忽视和影响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势必也影响了入学后的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在类似东北农业大学这样的高校中,研究生调剂数量比重较大[5],而且一部分是非同一专业间或者近缘专业的调剂,导致本科所修课程与研究生所调剂的专业课程在系统性和分类中都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学生进入我们农科院校,在本科实验中甚至还没接触过超净工作台、灭菌器、PCR仪等这样常规的农科专业的设备。这种情况下,不能把所有的入学者都当作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扫盲”,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将会不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

(二)策略

1.在研究生入学初期,不要急于让他们走进实验

室,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去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科或专业的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头脑中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研究或者课题方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之后再让他们走进实验室,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或者近缘学科领域适当地增加一些专业理论讲座,多听听高年级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汇报,同时学习一些系统的试验方法、增加一些仪器使用原理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会对他们下一步的试验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修研究生的课程领域或者相关领域所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之后,逐步进入到课题选题、初步试验、深入研究等过程。

2.培养研究生成为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生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6]。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自信心和认真程度,提高实验技能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提倡大胆探索。实验课程一定要设置,而且要强化基础,不能忽视,更不能随意取消。实验课由教师指导,实验教师提供实验条件,明确实验要求,研究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由教师作评定和修改。在整个实验课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实验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试验条件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设计、独立完成试验项目的能力。

3.实验课程设置中必须要考虑到仪器设备使用这

一看似不重要的项目,仪器操作技能培训不可或缺。充分了解和掌握了仪器的性能、原理和注意事项,既是保证试验顺利安全实施的必要条件,又是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必须从仪器使用培训开始,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就如同上战场有个兵器一样。早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时候,让他们学习的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维护等一系列必要的准备知识,是进入课题研究的必要准备和工具,对于一些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掌握,更能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成为高层次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二、导师机制建设

(一)目前导师制的弊端

1.缺少完善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或管理机

制。一般高校缺乏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指标,少数导师对学生选题和指导上也缺乏足够认真负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前途和职业取向;一些专家型导师,越是知名度高,可能越是科研任务繁重,事务众多,而且从师于他的学生数量也相对多,导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有弟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亲身指导,常常会由导师课题组中尚未具备导师资质的人员负责研究生的整个试验过程,造成了导师名不副实的状态;有些导师接触学生少,甚至对学生的本科基础和所修课程都不甚了解,导致学生从最初的选题,到接触试验,直到深入课题整个过程,都可能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切实的指导。

2.农业院校的导师制是“从一而终”的模式,多是学生在入学之初就选定一个导师,而且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入学到毕业一直从师于此导师。学生学习和借鉴到的基本是单一领域的专长,多方位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广泛吸纳经验和全方位发展。

(二)解决思路

1.高校建立一套严谨的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势在

必行。学校研究生院或者一、二级学科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导师进行考核和评价,例如:严把导师录用关(导师遴选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学生评议(举行定期的测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试验体会和感受,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导师,以便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院系学术委员会或同行专家对导师队伍进行定期科研评价等机制(组建指导教师评价小组,通过每届的毕业生论文评议,找出导师需要改进的问题,督促其进行改正)。评价体系建立并运行能很大程度督促和提升研究生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强化引导。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作用涉及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对研究生形成极为特殊的影响力和约束力[7]。学生选择了导师,导师也按流程招收了自己的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起责任。选择导师对学生来讲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不仅导师的科研行为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导师的学术言行、科研理念更是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要从导师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课题试验的能力,更要从师学习做人做事的准则,导师将是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榜样和力量源泉。所以不能让学生无从遵循,导师一定做到定期跟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知识交流和人生探讨。再知名的导师,也要把对学生的指导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任务,绝对不可推脱。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要重点加强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素质教育的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素质教育,提升引导力度,一定把责任心作为导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新增导师缺乏培养经验的问题,定期组织年轻导师参加各个方面和相关领域的培训学习和教育,并有针对性地为导师之间相互交流建立和提供平台,不断提高年轻导师的指导水平。

3.尝试改变导师模式。在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效应的同时,我们可以探索性地尝试一下,逐步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农业院校研究生不同学科导师间的交流,农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研究内容、创业需求申请不同学科、专业的导师进行单项培养和指导,让一个学生可以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导师的指导下,了解和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结合相关性知识,开拓性地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比如我们农科的作物育种可以直接跟植保的抗病抗虫结合起来,研究新品种培育;也可以在作物耕作中结合杂草防除领域的综合知识,研究田间作业系统;也可以在防除作物虫害的试剂筛选中同时结合病害或草害防除等等。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大范围的领域中进行研究和试验,这样不仅仅能强化不同学科、专业与课程的交叉和融合力度,更能夯实学科、专业与课程根基,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在开拓学生研究视野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调整和优化导师模式,超越单一导师所能完成的传授内容和指导作用。

三、交流平台建设

(一)现状——认知不足

很多研究生在刚刚入学阶段很茫然,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当前本科生的严峻就业形势,迫使他们选择了考研之路,入学之后并没有真正对自己的将来和进入这个专业之后的未来进行过足够的考虑,所以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对即将进入的角色并没有充分的熟识和准备,还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到底要做什么,更谈不上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还有一部分调剂过来的学生,有些可能所跨专业的领域差别比较大,对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可能没接触过这一调剂的专业,更没学习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专业,全新的领域,对新的专业了解得少之又少。如何面对这种现状,如何调整这种状态,变成了研究生初期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解决思路——搭建平台

针对目前的状况,不能让研究生们关起门来搞研究,不能搞“单兵作战”或者“闭门造车”,要适时地建立一级学科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交流平台,让研究生在相关学术领域多作交流,建立学术沙龙,频繁组织二级学科进行学术报告,专业内不同学科间进行课题讨论,开题报告,让研究生之间进行不间断的交流,对相关领域了解更系统,更全面,能够在其中得到一些领域间的发展动态、相关信息,交流思想,相互启发,既能在试验设计中运用到相关知识和技能,开拓学术视野,了解近缘领域学科的动态,又能在之后的深入试验工作和后续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地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定期让研究生走出校门,到相关兄弟院校或者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增强他们对试验的信心,兴趣和视野的同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达到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兼备的高素质卓越人才,就必须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导师评价机制联动起来,打破原有的机制制约,克服弊端,开拓思路,实现新的跨越,为高校培养卓越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新厂,钟珊珊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

江苏高教,2011,(3).

[2]艾天军.高校理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关问题探讨[J].科

教导刊,2010,(10).

[3]冯济琴.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

[4]常新华,Yadong Qi,张志强等.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

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

[5]张木明,戴文浪,陈雄锋,戴育滨.论农业院校研究生创

业力提升的途径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4,(8).

[6]周长梅,王晓云,樊东.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

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

[7]蔡德峰,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若干思考[J].教

育经济,2013,(5).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