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谊
精彩的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教师对文本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文本细节的生成性点拨是教师智慧和理念的呈现。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包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创新的点,成就一个个精彩的生成,打造高效
课堂。
一、巧妙生成教学细节,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巧妙追问,抛砖引玉,引起有效对话。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往往浅尝辄止,这就需要教师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停留一下,体味一会儿,使他们的感悟“更上一层楼”。《公输》一课中,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后,“子墨子起,再拜”。我问学生“拜”是何意?生回答后再问:“再”是什么意思?我表扬了学生的回答后投之以第三问:墨子对公输盘真是敬佩得五体投地啊!竟对他行拜两次。有的说墨子对公输盘能说出这样的义言,是真的敬佩有加;有的则说是墨子对公输盘假仁假义的强烈讽刺……学生的思维被我轻轻一拨就激活了,众说纷纭,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把握,生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二、质疑中生成,点拨创造精彩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设计好,且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整个教学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来进行的,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也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注重课堂上的随机生成。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拓展中求得生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多元化审视可生成的教学议题及有效引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语文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学生似乎很听话,歇斯底里地反复朗读,看着学生摇头晃脑、奋力“拼搏”的劲头,我陷入了沉思:其义自见真的需要读书百遍吗?即使读了百遍,其义就能自见吗?会不会读了百遍其义不见而做了无用功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读了百遍学生就不会产生厌倦心理吗?……一连串的追问让我高兴不起来。这样下去,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就是一个多余的角色。然而,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学习包括读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生成的重任,还应主动承担起这一份引导和催生的任务。
什么书需要读多遍?什么书只读几遍就行?什么书只要读几句就行?……如此种种都应予以指导。
因此,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阅读中出现难于理解的窘况,教师应找准原因和难点所在,在激发学生自觉性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科学、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领学生做到读和思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
提高。
四、零距离感悟体验生成
《西厢记》有这样一出戏,张生欲探莺莺情意,托红娘递将“简帖儿”。莺莺见到简帖,怒斥红娘,怒骂张生。莺莺对红娘是真怒还是假怒?对意中人张生是真骂还是假骂,真警告还是假警告?
我在分析的过程中是这样具体教学的:我们先弄清在这个敏感问题上谁有发言权,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是红娘、张生还是莺莺?学生答莺莺,我立即予以肯定。莺莺与红娘,一主一仆,自然可以对她发发怒。那么在我们的同学中,是男生还是女生离莺莺的角色近?男生都笑着说是女生。女生发言:“我认为女孩子的心理有内重外轻的特点。莺莺心里其实很想得知张生的消息,很想见张生,但在红娘面前不能随随便便流露她的情意。所以莺莺是假怒假骂假警告。”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赶紧追问:“从女孩子的角色思考,你给了重要启发,那么除了这一心理之外,女孩子在言行和态度方面,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我示意另一位举手的女生谈谈看法。“女孩子的这种心理决定了她的言行和态度必然是谨慎的,小心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要考虑自己终身大事的大小姐来说,她的表达方式就更为特殊了。她要掩盖真相,看你是不是在试探她;她要故弄玄虚,看你能不能辨清虚幻……所以莺莺在红娘面前的表现都是虚的、假的,是佯怒、佯骂。其实内心高兴都来不及呢!”班上的大部分男生如拨开迷雾似的微笑着连连点头称是。至此,一个原本棘手的问题因为尊重了主体,增强了角色意识而轻松地解决了,学生在零距离的感悟体验中合理的生成,既化解了超越年龄和角色的困顿,理解了这一行为,又增加了阅历,积累了经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潭活水的源头就是课堂的智慧,而让这份智慧熠熠生光的就是文本的点拨性生成。
美的课堂是文本的“静”与生成的“动”的相宜。如何做到在动静之间自如穿梭,如行云流水,须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篙”,点拨生成会为其增加不竭之力。
参考文献:
胡桂玉.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200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