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芳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很多老师一味地关注了成绩,整天勒令学生背、写,机械地完成考试任务,结果是学生疲,老师累!我敢说,学生今天考完试,过几天再谈效果,甚微!我们知道,背诵和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笨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过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其实还可以更有趣!我选择了把课前十分钟有效合理地利用起来。十分钟完全给了学生,效果却胜过我讲十个十分钟!我的形式多样,每周轮换。有演讲、知识讲解、随笔欣赏、美句赏析等!
先说说演讲。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读,是用耳朵来读。”我想凡事从基础抓起。所以我最初要求学生选材一定是有情节的,要么以某种感情打动人,要么以某种精神激励人。大部分同学会做得很不错。从哪里知道他们成功或失败了?“观众”的反应是最好的证据。同学们时而惊诧的表情,时而忍俊不禁的笑意;或许是无奈的左顾右盼,或许是不理解的叹息……再加上搭档客观事实的评价纠错,我想课前演讲这个形式绝对有百益而无一害。
在课上开展的“课前演讲”活动,就是“说”的能力训练,有许多好处。首先,学生胆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平时课堂的提问,虽然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胆量的作用,但毕竟有漏网之鱼。而每人必须进行的演讲活动,却是对他们选材、加工、表情、情感、语速等多方面的考查与锻炼。即使第一轮有蒙混过关的嫌疑,下一次绝对会有变化与进步。有一位冯同学,见他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低着头,不时地吐着舌头,还惶惶地瞟一瞟旁边的同学。时间过去了差不多十来秒,他总算张口说了句:“我给大家讲一个的故事……”话音未落,台下同学哗然大笑。我制止住“观众”的情绪,让他坚持讲完。课后,我找他谈话,问及选材,他才告诉我,《狼来了》的故事不是他准备的,台上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所以才凑数讲了这个幼儿故事!我有点愕然!紧张到如此程度,我得帮他。我建议他重新准备演讲稿,两天后再来一次。在演讲前我又一次鼓励打气,很明显,他进步了,可能他的情感处理得还不到位,但他不至于紧张的忘稿!
其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为了作好演讲,都会提前准备。他们从网络、报纸、杂志中搜集信息和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书籍与文字,能对他们起到净化思想、感化心灵、改善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进而再表述出来,长此以往,表达能力便能得到提高。第一次上台时,他紧张得呼吸急促、手足无措。下面同学有捂着嘴偷笑的,有与同桌窃窃私语的,我当时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眼睛真诚地看着他,告诉他:“深呼吸,老师太想听你准备的故事了,只要准备好了,就大胆地讲给大家听听,别害怕!”虽然结结巴巴,但总算是完整地结束了本次演讲。特别欣慰并兴奋的是后来的几次活动,他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他的随笔训练中我见他这样写道:“有老师的鼓励,同学的信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原来我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做到,而且我也可以做得很好,以后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感谢课前演讲!”
课前小演讲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好处,那就是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有效实现了师生互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讲和听的链接,我要求每位同学在演讲介绍自己的稿子后,就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小问题,随机地请同学回答。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投入地聆听台上同学演讲!还有个别机灵的同学,为了吸引台下同学的注意力,实现“共赢”,他们会在演讲前做一些和演讲有关的无关的小游戏。只要不耽误太多时间,我都会应允并且鼓励!我觉得不同角度地锻炼他们是我的教学目的之一。
为了使学生不厌烦,我应怎样把学生的特长爱好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并挖掘推广呢?所以我在第二周组织了另外一种表现自我的形式———“知识讲解”。为了扩大知识面,我的要求是课内课外皆可,你喜欢给大家讲点什么,完全自己做主!我记得学生讲什么的都有,有讲《史记》中的小故事的,有讲慈禧的传奇色彩的,有讲自己钟爱的跑车的,有讲世界奇闻怪事的……每位同学都会专注地对待自己的这次表现,认真准备,有的甚至打印了图片,准备了PPT。看到这些,很欣慰!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有了更多了解学生的渠道,这极有利于学生更好学好语文!
有了讲和说的训练,写作训练不能搁浅!“每天一记”是必须养成的习惯!字不在多,表述真实、清楚即可!除了小组长每天的检查督促之外,我想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把自己的感想和经历读出来。所以下一周我会安排“随笔欣赏”,学生有写同学友谊的,有写生活琐事的,有谈感想抒情的。
到了初三,很多习惯已经养成,学生已经很听话了,时间变得越发紧张,有不够用的趋势。如果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只服务语文,那语文老师就是罪人了,所以我改变策略,课前只需要每天积累一句同学声情并茂讲析的美句就足矣。有了浅显的生活阅历,再加上每天不同角度的累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那就不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王琼燕.从课前精彩十分钟说起[J].群文天地,2010.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