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历史”听起来是一些让人感觉比较陈旧的案例或知识,而历史教学也非常默契地跟它对应起来,被人们认定是一门教学过程相对死板的课程。尤其是当前的历史课,老师一般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结果一件件活生生的历史事件被背成了死的,学生领悟不到历史的内涵和真谛,甚至还会厌倦历史这门学科。其实,历史就像一本史书,它是由许多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完全可以和电视剧一样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让学生感到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原因就在于它呈现出来的方式极不合理,学生不但在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会很好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逐渐盛行起来,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存在于课堂之中。他们通过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到情景中来,并积极地鼓励学生,使之产生讨论的欲望,引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案例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门艺术,其中有许多应该注意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
新课改之后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体的三维学习目标要求老师在案例的选择上更加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求选择的案例必须和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在案例中领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牢记于心。可操作性要求选择的案例要在老师和学生能驾驭的范围之内,教师可以把它用作教学材料,学生也可以接受并且理解这些材料。切忌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案例,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引导的时候也很困难,比较麻烦。总之,案例贴合内容即可,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二、案例的导入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在于这节课的开头部分是否精彩,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时,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运用视频导入法、图片展示法,通过播放一段和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或者通过展示多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或朗诵一首诗歌,让学生思考歌曲、诗歌的内容以及和本节历史课的关系,运用思考的方式进入案例中,使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下面的环节中,进而展开后面的讨论。
三、案例的呈现方式
一种合适的案例呈现方式同样可以带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呈现一个案例时应该同时考虑到案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每种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案例本身,如果这是一个故事性的案例,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案例,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还可以锻炼学生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如果是一个介绍人物的案例,同样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教师可以边播放边给学生讲解。同时,学生喜欢并且积极地接受这样的呈现方式,他们乐意参与到案例的呈现过程中来。这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讨论是一节课最主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讨论和交流中总结新的观点和见解,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就会达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境界。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对每一个观点和看法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案例讨论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的介入,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或者重新调整思路,帮助学生再次点燃兴趣,将本课题的讨论成功延续到结束。其间也要注意讨论的时间和节奏,不宜过长也不能太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讨论真正可以做到集思广益,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还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首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的肯定,然后就要针对具体的讨论展开详细的分析,但不要指出谁对谁错,每个人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不同,教师只能说,哪种是比较创新的,哪种是有失偏颇的,让学生能虚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进而积极地改正,接受正确的观点。最后对所有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涉及的、遗漏的观点,最终结合案例再一次整体剖析本节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讲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活
化了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再陈旧古板,而是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康艳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科学版,2010(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