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静尹 方洁 王俊波 潘建平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本院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项目《病理学》教学中的具体举措,包括: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依托校园网创建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强化课外实践,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总结和体会。
关键词:《病理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44-02
课程建设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一所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院校,我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不失时机地加快学科建设步伐。近几年,我院努力打造一批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组建核心课程群。学院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之一的《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作为桥梁课,《病理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对前期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生化等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大量涉及从未接触过的各类临床问题,其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均很大,确实有点儿令人生畏。加上近年来医学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各种疾病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使新一代的医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广、更深,在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鉴于此,我们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适应新形势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修读《病理学》课程的有三个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药学。专业需求不同,学分有所差异,首要的工作是要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相关课程间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是关键,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学生自学、复习的指导纲要。依据卫生部统编的最新版教材,结合专业需求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针对在校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时间紧张,加上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将来大多要进入临床,而不是深入进行基础医学研究,我们对大纲中已列入的教学内容进行侧重筛选,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授课时,教师针对与临床关系不大的纯病理形态内容少讲,与疾病临床表现和结局关系密切的病变多讲;非规律性的东西少讲,规律性的东西多讲,使病理学真正为临床课程打基础。具体做法是:加强总论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基本病变和病变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学生学习结束后,基本具备自学个论内容的能力,以典型临床病例带动个论的教学,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习。
二、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
教学理念是课程的灵魂,主宰课程教学的运行模式、教学效果及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修读《病理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年级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运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临床的逐步接触,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课程,长期以来《病理学》采用的是传教型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呈现“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局面,学生被动地成为单纯听讲、不停记笔记的角色,严重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和自主探索新知的本能。
鉴于此,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和逐步开展主导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平台,在制作PPT课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归纳式、比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式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近20年来源于当前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PBL成为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采用PBL穿插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血栓形成这个章节前,先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简单的病例:患者半月前因车祸脾脏破裂,两下肢严重损伤,紧急手术抢救,术中情况好转,昨日下床突感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试分析该患者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在查阅教材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多数学生能找到正确答案:血栓栓子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栓子的来源就是卧床休息之后体内静脉血流缓慢,在血管内皮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基础上形成深部静脉血栓,而下床的动作、肌肉收缩的结果促发血栓的脱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相应分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提供诊断依据,让学生在问题指引下自主地寻求可能的答案,直至最后确定答案。他们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如有些学生提出可能是脂肪栓塞导致的呼吸困难,“那脂肪栓塞的发生条件、临床表现如何?该情况下的患者是否具备此条件?”这些提示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此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高涨,而且教学效果良好,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此外,对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我们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和观摩其教学环节,亦逐步尝试在《病理学》个论中采用该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师生互动、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等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总之,以多媒体技术为平台,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中值得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促进基础和临床的紧密结合
《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课程之一,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大体病理标本、病理切片,进行临床病例讨论分析(Clinic-Pathology Conference,CPC)均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购建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为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提供良好平台。借助该系统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充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师讲解与实时观察相结合,使教师的讲解形象而直观。CPC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将枯燥、呆板的书本内容融入生动、变化的生活情境,对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医学生大有帮助,是《病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分析讨论、讲解和教师点评总结两大环节。我们鼓励学生多看、多问、多讲述,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启发总结为辅,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沟通表达及临床思维的能力。此外,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我们尝试增加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学习完后,进行家兔急性空气栓塞实验,观察记录家兔的活动状态、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和瞳孔大小,直至家兔死亡,尤其注意观察气体栓塞的临床表现(如出现呼吸困难、口鼻出现粉红泡沫液体等)并记录。之后,解剖动物,观察气体栓塞后主要脏器病理变化,如打开胸腔肉眼看到肺体积变大、切面粉红泡沫状液体流出,心腔打开后大量血气泡充塞其中等现象。然后,切取部分标本进行简单冰冻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最后进行气体栓塞脏器镜下病变特点的观察。通过此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栓塞相关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通过上述实验环节,实现大体联系镜下、形态联系功能、病变联系临床、局部联系整体的统一,进一步促进病理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为学生下一步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依托校园网BB平台,创建病理学第二课堂——网络教学
依托校园网整理和开放教学资源,是开拓《病理学》第二课堂、进行《病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病理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大体标本图库、病理切片图库、典型病例等多项内容放入学院BB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自学、巩固知识以及课外知识扩展提供方便,还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宽教学信息的传播渠道。
五、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二者相得益彰。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一些学有余力者,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在课外查阅文献,申报主持大学生科研项目。如,每年择优选取临床医学专业数位学生参加研究课题,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激发学习医学的浓厚兴趣。此外,我们计划逐步开展国外病案CPC,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双语教学的进行创造条件;在实验教学中继续减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型项目,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立足现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改革为突破点,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把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陶春,耿虹,强欣.新形势下病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458-460.
[2]张静,乔庆,李青,等.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07-908.
[3]龙捷,张雅洁.基于网络平台的病理学PBL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