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陆国君
摘 要:外壳名词自Schmid在著作中明确提出以来,其内部语义空缺、外部包容命题的“模糊”特性,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基于语料库定量定性分析如fact,idea等十个高频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透过认知角度考察“外壳名词”的功能,旨为英语习得者在语篇中使用外壳名词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外壳名词;联接功能;构式语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68-03
一、引言
外壳名词作为一种词汇衔接的手段,因在英语语篇中广泛使用,近20多年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的重视。外壳名词在与其所连接或关照的内容命题,即上下文的语义信息互动时,自身的描述潜势与刻画功能将被激发。不同的学者曾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这一类名词,如概括性名词、标示名词,泛指名词和前指名词。被德国著名语法学家Hans-J?觟rg Schmid将起称作“外壳名词”。语篇中诸如idea, fact, point, truth, reason等一批高频出现的抽象名词,其语义结构的内在空缺性使得它们好似“容器”一般,巧妙地将复杂语块临时整合为能够引起语言受众关注的外壳词块,并利用稳定的外延趋势为周边信息的描述提供便利。
二、检验框架
(一)外壳名词的语义前提
名词履行外壳功能的基本语义前提在于抽象性与笼统性,但“前提”不等于“区别于特征”。Schmid提出抽象性与笼统性并非等同于界定外壳名词的标准,而只是发挥了名词交际和认知层面的功能。“抽象性”是针对名词后所展开的具体内容而言;而“笼统性”也非简单的语义笼统,如human, creature等具有概括语义的名词不发执行外壳功能,因而“笼统”意味着名词具有语义空缺的特征,为包容复杂信息提供了必要场所及整合条件。
(二)构式检验框架
在检验名词是否具备外壳功能时,笔者以如下两个构式作为参考框架:
(a)Det + (Premodifier) + NP + postnominal that-clause /wh-clause/to-infinitive
(b)Det + (Premodifier) + NP + be + complementing that-clause/wh-clause/to-infinitive
凡是能够补齐如上一个(或两个同时)构式中NP槽位的名词,且在语料中高频出现,即可认定该名词具有外壳功能潜势。
(三)分类标准
Hans-J?觟rg Schmid在其针对抽象名词的专著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中具体界定并阐释了“外壳名词”的含义,并按照典型性与语义这两种主要分类标准将常见外壳名词进行分类。其中,Schmid按照六大语义特征对具有外壳功能的名词所提出的分类标准更具有实际意义,即叙事类(factual),言说类(linguistic),心理类(mental),情感类(modal),事件类(eventual),环境类(circumstantial)。以语义取向界定外壳名词的分类对于“外壳—内容”构式的恰当使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三、研究手段与发现
本研究语料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术英语自制语料库,由32篇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硕士论文组成,且研究方向多为二语习得、构式语法、语用修辞学等。经过在COCA语料库中的初步统计,笔者挑选出十个高频抽象名词(以高向低频数排序:problem, fact, point, reason, idea, approach, argument, factor, method, issue)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借鉴Schmid提出的N-cl, N-be-cl, th-N, th-be-N如此的四种基本构式为定性依据,试图从一定量的语料中呈现高频外壳名词的使用频率以及所适用的构式分布特征。
经过人工预料筛选统计,呈现如上表。自制语料库得出的原视频数与COCA语料库搜索结果基本吻合,尤以problem, fact, point三词为极高频外壳名词,且可适用于多样的构式模型。issue, factor等名词的语料多集中于th-N, th-be-N两式,语义更为笼统模糊,多依赖于上下文语篇语义,具有话题性与聚焦特征潜势,“路标”功能较为凸显。
四、外壳名词的功能
认知功能是外壳名词存在的根本动因。外壳名词的定义不是基于其内在属性,而是要基于其功能。言说者为实现特定的目的,选择将复杂的语块命题外套“外壳—内含”复合体,并通过认知经验选用合适的外壳名词。多数外壳名词是依赖于语境的,离开了“内含”即言语命题,它就像一个语义笼统的空壳,但其描述潜势与刻画功能为内容提供了极好的整合场所。
(一)概念构建功能
外壳名词的概念构建功能是指能够将各种复杂信息压缩到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当中,同时这一名词具备暂时性地将复杂信息简化的潜势,且界限分明,可视为单一实体。外壳名词的简洁概括性可以有效地将复杂概念话题化,从而避免语句过多重复,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构建基本实现了认知上的“临时概念构建”功能。
(二)联系功能
外壳名词常与前照应指称语共现,例如that、this等,起到对前文信息归纳的作用,从而保证在语义上与前文保持有内在的联系,即“这些前指名词归纳总结了前一话题,为接下来的话题确立了框架”。与部分指代名词相同,外壳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代表一部分复杂内容的符号,利用这些符号达到使句子内容连贯与统一的目的。
There is a high frequency of misused “the” in EAP papers and 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in this part.
外壳名词与一般简单的语义重复不一样,如上例中problem在语篇中充当回指作用,其作为已知信息为小句后续部分新信息的解读与加入开启了可能性,从而促使语篇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义整体。
此外,多用于N-be-cl一式的事实类、言说类、心理类外壳名词,从语义角度考察虽略显余赘,但在语用上却有聚焦的功能,同时将复杂命题话题化以方便听者读者有效地抓住核心概念。
(三)认知效应
外壳名词之所以在语篇中受到广泛使用,依赖于其内部的语义空缺前提与概念构建的稳定性所赋予构式的整合潜能。外壳名词在构式中的出现动因由认知系统激发,其“临时概念构建”(temporary concept formation)的基本功能将复杂的事件命题转向临时的语义构建,“包装”与“物化”(reification) 的“双重错觉”恰恰实现了用一个词语代表一个边界明确的单一实体的整合目的,因此认知效应在整合行为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外壳名词的认知功能具体实现于(1)概念切分(conceptual partitioning);(2)实体具象化(reifying and hypostatizing);(3)概念整合功能(conceptual integrating)。
Talmy论述说小句有助于将事件切分为有明确界限的概念整体。“外壳—内容”构式体现在N-cl, N-be-cl两式中的小句将代表事件和抽象关系的认知实体进行切分,具体体现为that-cl, wh-cl, to-infinitive。外壳名词其本身作为不饱和认知单元会自然地与小句的命题内容形成联接图示,从而实现NPs的语义笼统模糊转为小句的具象实体。正是言说者的认知动机选用了外壳名词作为小句话题的“路标”出发点,并以同位关系联接整体构式,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相互激活潜势、整合零散语义信息的效果。
同时,外壳名词的使用反映了语言结构的体验基础。由于语篇中许多复杂的信息需要被再次提及或者提前提及,但是人的大脑应时容量具有局限性,许多信息很难做到完整的线性再现。而“外壳—内容”构式的加入实现了信息块的压缩、核心概念的凸显,则言语接收方的短时记忆压力得到缓解,注意聚焦潜势也会被逐步激发,且在外壳名词处体现出次高峰,为聚焦核心内容content做好铺垫。
(四)外壳名词的语篇功能
许多外壳名词都是由形容词或动词派生出来的,因此外壳名词往往具有一定形容词或者动词的意义。换言之,一个外壳名词配合以对应的内容命题与之互动,其实际表达出的概念信息更为丰富。同时,在英语表达中,一个句子无论要表达多少内容,在没有连词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为满足言说者表达丰富信息的需求,外壳名词的使用必不可少。
In the first place, The fact that corpus-based approa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to linguistic researches deserves studies full attention.
借助于fact如此的外壳名词,以that小句构成“外壳—内容”构式,即可在有限的笔墨中表达出事件内容、情感态度、话题评价等多维的语义信息。若以分句改写,则结构只会更加冗长、流散。
五、外壳名词的功能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外壳名词的使用意识
从COCA与自制语料库的高频外壳名词及构式使用分布情况来看,本族语者与二语习得者在外壳名词的使用倾向上存在着差异。总体而言,在EAP语篇的论述部分,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外壳名词的频率上远远低于本族语使用者,且会在issue, sense, result等词的使用构式上表述有误或不清。其中最主要问题集中于我国学习者在表达时往往出现外壳名词缺失的情况,无论是保证学术语篇的连贯性、逻辑性,还是保证词汇的丰富性和结构的紧凑性,都要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和思维。学习者如何选择词汇,如何造句,都依赖于学习者的理解和认知决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对外壳名词使用的重视程度,在呈现精良的语料实例的基础上加强操练力度。
(二)积累丰富的外壳名词
我国英语学习者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外壳名词掌握量相对较低,对外壳名词了解不多,从而导致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只会重复使用自己仅知道的几个外壳名词,从而导致语言结构缺乏紧凑性,外壳名词的适用构式不当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借助真实语料,从语义、语用、修辞、篇章回指等多维角度揭示中英文外壳名词使用的差异;另一方面,引导学习者体验不同语言环境下外壳名词在N-cl, N-be-cl, th-N, th-be-N等四式中的使用习惯。
本文基于丰富的语料实例,从构式观的角度分析了外壳名词的功能,并结合习得者的使用现状探讨了相关的教学启示。希望本研究的分析与结论对今后外壳名词及构式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丛丽君.基于语料库的搭配和类联接研究——以回指概念外壳名词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2011(6):81.
〔2〕娄宝翠.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J].外语教学,2013(5):47-48.
〔3〕王军营.英语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与语篇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5):56,86.
〔4〕张高远,杨晓军.英语抽象名词研究新视角——《作为概念外壳的英语抽象名词:从语料库到认知系统》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67 -473.
〔5〕NENDLER Z.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17.
〔6〕FRANCIS G.Anaphoric nouns[M].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8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