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冰
摘 要:柳琴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柳琴戏产业化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提出转变发展观念和经营策略、创新剧目和打造名角名段、借助旅游业发展、与饮食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等系列措施。
关键词:柳琴戏;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47-02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是活跃在山东省鲁南地区的戏曲表现形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由于柳琴戏是根植于社会底层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唱腔汇集了民间最朴素的元素,如驱车赶牛的“喝鸣腔”、猎人空山叫喝的“猎户腔”、乞讨的“花鼓秧歌”以及“肘鼓子”、“柳子戏”等曲艺形式,渐渐形成特有的腔调,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1953年“拉魂腔”被正式命名为柳琴戏,后来成为山东省枣庄市和临沂市共同拥有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节奏欢快灵动,既有南方戏曲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曲艺的高亢直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柳琴戏文化实现产业化不仅能弘扬柳琴戏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并能带动地方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当前柳琴戏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的地方戏剧来说,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其文化品牌和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揭示柳琴戏的现状,尝试寻求一条适合柳琴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柳琴戏产业化优势分析
(一)柳琴戏具有深厚的亲和力
柳琴戏音乐唱腔明朗华彩,优美动听,唱词通俗生动,擅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剧目多是表现家庭婚姻生活,演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风格幽默、诙谐,演出形式机动灵活。作为柳琴戏伴奏乐器的柳琴,不仅标识了柳琴戏的名称,更是凝聚了柳琴戏灵魂。柳琴俗称“土琵琶”,建国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良,其音色欢快、灵动、明艳,迎合了大众快节奏的审美取向。
鲁南一带曾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袋和拉魂腔。”足可见柳琴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鲁南地区,柳琴戏有两个核心区域,一是枣庄市和滕州市;二是临沂市、郯城县和苍山县,民间有“临郯苍,柳琴窝”之说,其中苍山更是一度形成“村村琵琶响,户户拉魂腔”的景象。
(二)柳琴戏具有广泛的地域影响力
柳琴戏传播范围涵盖了鲁南、苏北和安徽北部。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来看这些区域是跨省离散的,但在1952年江苏建省前,徐州市、滕县、沛县、邳县等都属山东省和临沂专区,具有相同的文化溯源,地方语言和口音也十分相似,这为柳琴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柳琴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柳琴戏的影响力。
(三)柳琴戏专业储备较为充足
1.柳琴戏剧目不断推陈出新。上世纪50年代,当地戏曲工作者深入广大农村对传统剧目进行收集,后来集成编纂成《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其中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就收录了94出[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倡,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柳琴戏的支持,借鉴了舞台、灯光、音响等技术,推出了一些大型精品剧目,多次进京演出,如《山乡锣鼓》、《沂蒙情怀》、《王祥卧鱼》、《墨子》等。这些举措对柳琴戏的本体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也提升了柳琴戏的影响力。
2.柳琴戏专业演出队伍相对稳定。临沂、苍山、滕州、枣庄、郯城都设有柳琴剧团,常年排练演出,并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其中有三个剧团享受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2005年临沂柳琴剧团与企业合作,实现了进一步的市场化运作,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柳琴戏音像产品,远销东北、台湾等地。
二、柳琴戏产业化的不足
(一)柳琴戏市场化经营不够完善
柳琴戏是根植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只有老百姓喜欢,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当前柳琴戏过于依赖政府支持,对消费市场的缺乏细致分析,剧目的创新没有带来更多的消费群体,演出市场在逐年萎缩,一些剧团在演出戏剧的同时,还要依靠歌舞表演来维持剧团运营。老一批的演员逐渐退出舞台,年轻演员却顶不上去。长此以往,戏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精品剧目,新的观众群没有培养出来,最终造成戏迷的流失。与此同时,全国很多其它类型的地方戏剧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长时间摸索,突破了传统的演出方式,通过对舞台设计、舞美、灯光、音乐的创新和改革,走出了一条高收益高回报的路子。相比较而言,柳琴戏市场化的脚步显得过于迟缓。
(二)柳琴戏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够
柳琴戏实现产业化必须使文化产品带来经济效益。但在当前柳琴戏虽在艺术表演上不断取得好的成绩,但其文化产品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文艺演出和音像出版,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也是特定的多,常态化的少,能够创造的利润点比较少,同时缺少了相关产品的开发,也难以从其他行业引起观众对柳琴戏的关注。
三、柳琴戏文化产业化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转换经营策略
当昆曲、越剧等优秀剧种的演出一票难求,蜚声中外的时候,柳琴戏的运营还在观望,寄希望于政府支持,这对柳琴戏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柳琴戏面临的问题诸如优秀人才断层、精品节目稀缺等问题,都是等不得、靠不得的。要实现柳琴戏的产业化,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将以政府为主体转变为企业、市场为主体,促进剧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建立市场型文化运营公司[2]。在区域上,将各自为营、独立发展转变为集团化发展,突破地域格局,整合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条,以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来协调鲁南地区柳琴戏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柳琴文化产业,设立柳琴戏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增加投入资金的多元化来源;通过税收优惠以及捐赠等政策导入社会资助机制,促进柳琴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柳琴戏文化投资主体由政府一元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培养和挖掘柳琴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柳琴戏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柳琴戏艺术修养,又要有创新精神,并且还要具备文化产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二)加大对柳琴戏的创新,打造名角名段
作为地方戏曲,要实现产业化,在保留其独特性的同时,又要突破自身的局限,融入城市文化中。在推出大型精品剧作时,还应该注重商业演出的需求,挖掘和创新柳琴戏的传统小戏,推出一些符合时代主题、节奏欢快、形式艳丽、舞台背景要求简单的作品。当然,也要重视广大农村老年戏迷的需求,重点打造一批传统剧目,录制发行,方便老年人观看。
名角名段对于地方戏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如豫剧之常香玉与《花木兰》,黄梅戏之严凤英与《天仙配》。一方面要打造精品剧目,以现代审美来包装,在舞美、服装、化妆、音效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柳琴戏要在商演上开拓市场,必须要培养条件好的青年戏剧演员。比如昆曲青春版的《牡丹亭》在国内外大受好评,其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吻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又融入了适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舞美、服装等,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三)与旅游业结合打造体验式文化产品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把不同类型文化交流和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的首选。鲁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柳琴戏本就是这片土地和文化孕育出的奇葩,剧目内容和形式很容易与各种文化节日节会相贴合,在适当的场合推出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既展现了当地的艺术文化魅力,又对柳琴戏的推广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几年,一些山水实景演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为一体,运用高科技制造完美视听效果,颇受好评。柳琴戏可借鉴园林版《牡丹亭》,以鲁南青山绿水为背景,打造实景柳琴戏演出。同时,柳琴戏表演内容丰富,涵盖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比如充分利用柳琴、压花场、戏装等元素,相对应地开发剧中人物真人秀、戏曲艺术造型摄影、柳琴制作、戏楼听戏等多种文化体验产品。
鲁南地区手工艺品行业发达,也有着众多的传统手工艺品项目,将柳琴戏文化元素融合到手工艺品中,将两者的社会价值、艺术魅力进行创造性设计,找到适合两者共同发展的切合点。突出艺术性、装饰性、实用性的设计理念,既体现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特点,又能够与现代时尚风格紧密结合。将柳琴戏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并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增强设计品的实用功能,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设计不同品味风格的手工艺品。既有用于家具装饰的装饰品,也有实用性的生活用品,既有老年人喜爱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用品。
(四)与饮食文化结合建立柳琴戏主题街区
柳琴戏的品牌推广和传播需要一个常态化的展示平台。当前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柳琴戏应抓住这个机遇,争取政府支持,建立柳琴戏主题街区[3],将柳琴戏和城市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彼此的影响力。在这个主题街区里,通过柳琴戏元素与建筑、园林、雕塑等融合,来实现它的文化内涵。比如设立柳琴戏主题茶馆。茶文化、餐饮文化在群众的观念中比较深刻,茶文化、餐饮文化本身所体现的自然、朴素、和谐与柳琴戏的乡土气息也颇为契合,借助比较成熟的文化来带动柳琴戏的发展,无疑是一条比较有效率的捷径。在我国历史上早就有为消费者提供听书看戏喝茶服务的书茶馆。柳琴戏主题茶馆作为常态的展示基地,首先,利用先进的声光技术,精心打造演出舞台,力争表现柳琴戏最好的演出效果;其次,可以设立展示区,以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对柳琴戏的发展脉络、著名演员、优秀剧目进行展示;再次,为柳琴戏迷提供交流聚会场所,建立和扶持票友组织,不定期邀请专业演员进行公益教学,为柳琴戏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四、结语
柳琴文化是中国北方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市场经济和新媒体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广大老百姓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指数不断上升,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传统文化如何在保存自身底蕴和优势的前提下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大浪潮中获得新生,传统文化产品如何来迎合现代人的消费口味,这些课题值得思考和探索。柳琴戏和柳琴文化作为山东鲁南地区传统剧种和地方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不断其影响力,很明显,保持原地踏步的思路肯定行不通。要想柳琴戏和柳琴文化在全国大文化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自我剖析、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放弃老套的发展思路,以当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云技术为发展平台,寻求既能保存好自身传统的特色又能得到高科技发展成果给予的雨露而获得符合当代人消费口味的新时期的柳琴戏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89.
〔2〕刘琨.深圳音乐文化产业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1):80-82.
〔3〕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4):98-10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