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胜
摘要:针对如何建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各种政策制度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长效机制;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13-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目前的整体运行来看,各校离建立长效机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法律依据缺乏、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宏观调控不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本文将从政策制度和教学管理保障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相互融合的方式,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岗位的实际工作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生在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在学校接受与岗位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量的生产性任务。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1.校内生产性实训中的工学结合,根据对生产性的内涵理解不同和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有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但主要的形式就是利用学校的生产实训设备,根据企业的订单或者实际生产中的产品,在企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或制造,然后按照企业对产品的实际要求来评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产品生产设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校内外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工作实践阶段则在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学习和工作交叉进行。在企业工作时,则是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工作和学习两不误。
3.校外顶岗实习中的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被普遍采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具有较好的普适性。重点是要确保专业与岗位的吻合度,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以及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标准,共同实施评价,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迅速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真实环境,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和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校企之间必须建立起稳定的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这是培养高技能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存在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还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究其原因,第一,当前人们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或者仅仅是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探索与研究实践,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制和长效保障机制。第二,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长期的动力。第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投入不足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矛盾比较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急需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矛盾亟待解决,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不了企业对其工作能力的要求。第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到位。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主要保障措施
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种政策制度的保驾护航,也同样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有力保障是基础
在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他们具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制度,使得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构建了较完善的校企互利共赢的机制,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协调与激励的机制比较健全,校企合作有政府财政、税收和政策的激励支持。然而,在我国这些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健全,包括工学结合中涉及的校企合作成果分配、专项的教育基金、奖惩措施和实习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所产生的费用成本,也不能得到政府减免部分税收,从而抑制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营造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浓厚氛围,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发挥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1)加强立法,出台有效的政策制度,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办职业技能培训和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通过政府的税收激励政策、宣传和推广等道德激励手段,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改进政府配置资源、财政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并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预算。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实训设施和建立共享型、开放型的实训基地。(3)政府要搭建工学结合平台,积极鼓励组建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政府部门为指导,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人才。(4)国家应在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中选择规模大、效益好、机制灵活的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从而营造企业成为工学结合主体的氛围。endprint
(二)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
1.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实际职业岗位群;通过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使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现管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企业走谈、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满足工学结合教学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并参与项目研发,建立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工学结合的绩效考核、人事聘任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反馈、控制等各项功能,包括校内与校外工学场域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学校应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实现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充分履行由用人单位、家长、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等构成的多级教学监控人员的督导职责。
4.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单方教学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企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学校与企业一起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通过合理的考核,包括实习的关键环节,如出勤情况、职业操守、专业技能、工作成效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考核项目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形成制度。
四、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达到互利共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要注重构建工学结合的社会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制度手段,明确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责任与义务,形成一定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工学结合的核心地位,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
[2]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