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光 王秀琴 李世斌 李养良 纪岗昌
摘要:地方高校教育在目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及以后发展方向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先分析地方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矛盾现状,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的现状,总结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地位的创新改革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模式;创新改革思路;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1-02
自1998年大学开始并轨以来,扩招速度、办学规模、毛入学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政府的投入有限,随之出现了学校负债高、学生就业难和教学差三大突出问题,学者和百姓较为关注也经常评论。从就业角度分析,导致高层次人才竞争加剧的原因之一,就是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三四线城市的迅速崛起,以及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也扩大了对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1],社会的发展渴求技术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这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规格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现状分析
高校的主要特色包括物质形态、组织形态、观念(精神)形态这三个部分,在这三者之中,最能反映出来高校特点的,应该是观念形态的三个内容,即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精神氛围。如果高校没有了上述三个内容,也就没有了灵魂和特色,因此,在这三个内容上要花大力气。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性大学在这三个方面更应该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以此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基点。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众多地方高校走入了千篇一律的境地。高校特点的形成要素,主要有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治校思想等。合理的办学理念、超前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所具有特点的高校必须要具备的。基于目前的办学现状,我国很多三四线城市地方高校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都是大同小异按一个模式来办学,大家都有“面孔相似”的感觉,缺乏个性和特点,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办学概念不明确,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全”方面的综合型大学;教育概念比较旧,遗留的东西多、创新性不够,不切实际地复制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内容、学制、课程方案、学习方式等;治校思想不科学,行政手段干预管理较重、干预学术较多,有的虽提出了教授治校,但实际做不到,职称的评定、课题的立项、教研和教改等问题,无不深刻打上“人治”的印记,因此,许多三四线城市地方性高校发展动力不强劲,危机较多,特色不凸显,也就谈不上各种创新了。
二、地方高校办学矛盾现状分析
观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历程,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跨跃,高校的基建规模自1995年以来,总量超过以往50年高校基建的总体数量。根据教育部200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7年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全国各种高等教育总数量超过2700万人,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三,从而一举变成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还有报道,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七左右,也就是说,在校学生数量要突破2900万大关;到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百分之四十,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4000多万人。由此可以预见,在将来一段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一定会继续扩大。但是,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较大规模的教育,也就是常说的“穷国办大教育”。百姓持续增长的教育需要,同教育供给特别是大家常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制度等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这种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原有基础相对不强,作为大众化教育供给的主体,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来说,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在大众化进程中得到解决,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矛盾性问题,其中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怎么去处理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矛盾;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生源质量不断降低、数量不断增多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条件不足与需要高质量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的结构与当前经济建设的要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会对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众化教育的进程。
三、地方高校改革创新方向研究
1.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改革。地方性高校应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立校之本,在与地方经济建设在良性的互动中逐步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办在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本地方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器。因此,地方高校一定要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保持紧密联系,根据高校所在地特点,全力服务本地经济建设,满足本地的民众需求,积极设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民众迫切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主动积极开发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不断发展本地区的独特产业的需要。地方高校还要主动去适应本地区经济链的发展趋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区外持续发展;主动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统一互动的关系,地方高校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可在其中得到发展机遇与动力。
2.定位与特色的统一性改革。高校的特色呈现在办学的许多方面,学科建设可以是一种特色,管理方式可以是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一种特色,甚至独特的校园环境也可成为一种特色。当下,高校办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等学校来讲,特色就是我们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就是我们的办学生命力,就是我们的办学效益。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同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呈现出不同的地位,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重点大学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他们不但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锋,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地方普通高校的任务应倾向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逐步改善全社会人民的文化结构,推进大众化技术的创新,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endprint
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创新成果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推广应用人才,一般来说,地方性高校既要培育成果研发型人才,还要培养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而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更是地方高校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高校在持续强化自身成果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系统化培养。
四、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可以逐步引入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要突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地方企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以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工程设计能力为重点,构建出“基本的技能训练、设计与运用能力的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培育体系。
2.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逐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工程或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到目前本地企业的实际环境和生产技术手段,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本地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创新项目、创新性的技能竞赛或科学研究,让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将课外学科技能竞赛培养人才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是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也是在校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该基地也必将成为学校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主要指导和执行单位,在此点上,地方性高校最需要快速加强和提高。
4.对于区域性地方性高校,教学培养目标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两个特点,强调为地方企业需求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方面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同时,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在当代的高等教育的体系中,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之一,为此,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层次的尝试,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最终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较强的当代大学生。
根据前面的阐述,地方性高校比起重点高校而言,存在着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怎样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新路,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更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地方高校既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弱化了大学精神,又不能盲目复制,需要转变办学观念,理顺地方性人际关系,获得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友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09,30(3):84-88.
[2]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