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俊 李攀
摘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与原有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相比,更侧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其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00-02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自2009年起,国家对大部分学位硕士增设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这一部分研究生通常被称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或者专业学位硕士。这种转变使得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上有新的要求。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明显,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师资力量缺乏、课程设置陈旧以及高校间与社会的交流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培养模式的研究十分丰富,因而对其概念的定义都各有不同。综合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三方面入手,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具备从事某一专业或某种具体职业岗位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职业性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应用型、实践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各个环节的设置都应符合职业导向性这一特征。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理论知识必须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必须服务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要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2.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整个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专业学位多采用实验教学、实例教学形式,而学术型学位教学方式则以理论与研究为主,专业学位开展的主要是与职业方向密切相关、具备专业学位且发展方向明确的学科,培养过程中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质量。我国的高等院校以国家办学和国家投资为主要形式,因此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政府的行为体现较多,学校内部的评估和社会的评估仍然围绕着政府评估展开,对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兼顾不足,且社会声誉评价方面比较薄弱,开放性体现得不够。专业学位硕士主要是培养企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培养质量应以社会团体、企业评估为主体,强调培养研究生的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现有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截至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累计招收专业有40多类,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积累经验不足,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单一,高校教育和企业实践脱轨。从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形式来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一方面,许多高校乃至社会一贯主张“重学轻术”的思想对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从研究生教育发展来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相对薄弱。虽然国家强调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和发展的形式都在扩大,高校联合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专业研究生在企业实践的环节中,大都以事务性工作为主,没有能够从事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工作,因此,研究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教育与实践脱轨。
2.师资力量缺乏。自2009年来,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迅速扩张,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导致导师队伍建设远远不能达到新形势的要求。学术型导师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缺少针对性培养和相应的实践机会。科研的方向和导师的指导以学术方向为主,致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偏向学术研究,悖于专业性的培养方向,忽视了与市场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脱离了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3.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在课程设置上与学术型硕士差异并不显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雷同于学术型硕士,且培养模式相近。其次,学科交叉和综合度不够,依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一些职业需要多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再次,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课程。教学过程大多是书本传授,缺少实践操作,专业技术类课程以理论为主,学生缺乏实际动手和即时应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专业性的理论课程较少,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科重点和专业定位不当。
4.学校间以及与社会的交流深度不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然而,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多端,而人才的培养是供不应求。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许多高校墨守成规,仅对自己原有的方向埋头研究,不与国际的热点方向进行探索,与国外的知名学校、国内大学间交流不够甚至没有交流,阻碍研究生和学校本身的发展。
三、改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endprint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贡献十分显著,因此把改善并提高其质量作为重点。以下针对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高校间与企业的交流四个方面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职业导向性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6]。因此,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要达到专业的从业技术和资格。专业硕士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性,其实质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专业实践培养环节要贯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各大院校应积极寻找与各个专业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形成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要求,进入科研团队或者是企业内部,切实贯彻校落实外实践过程。
2.发展专业型教师团队,健全双导师制。发展专业型教师团队,首先,要加大专业型导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招收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充足的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学校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课并指导;其次,加强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实践性的培训,使学术型的研究生导师能够胜任专业型导师的要求,最后,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一定数量的导师出国培训,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
大力推进并实施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过程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不同的导师从不同的侧重点培养研究生。在导师的聘任时,要使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有机结合,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
3.突出应用型课程,表现灵活性教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将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现场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类课程,要选择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专业技术产生的由来和发展过程,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新的特点,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习时间较短,必须将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整理,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针对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要加大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远程教学的方式。针对部分院校专业学位的办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某一个原有的学科办学,而忽视了专业学位教育的交叉学科的问题,需要各院校统筹考虑,加大各学院、系的合作力度。
4.增强高校间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借助于与企业和社会的平台,培养过程要结合企业的创新性,符合地方的经济性,适应发展的趋势性。高校要促进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合作交流,一方面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交流,包括教学方式上的交流、科学研究上交流、师资队伍的交流、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交流;另一方面,推进与国内大学间的合作,形成教学、科研、师资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黄琳,宋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4(1).
[2]龚怡祖.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
[3]范秋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4]许红.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胡剑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6]许红.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