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爽 周志强
摘要:由于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下滑及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对就业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拟从大学生就业用胜任力提升的视角解决就业率连续下滑问题。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分析就业胜任力的构成;从学生自身素质的角度分析就业胜任力弱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胜任力;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29-03
一、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构成
胜任力是指为使个体或组织能胜任某项工作并取得优秀绩效的技能、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等特质或行为的表现。这个定义是学术界通过对特征观和行为观的研究得出的。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是指求职者成功获取就业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求职时的综合心理状态与其针对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也可称为就业能力。就业胜任力是促使大学生成功就业、满意就业,并在以后工作中取得高绩效的相关知识、能力、素质或特征。它不仅包括个体获取工作的能力,还包括保持、完成工作的能力。通过对本科生就业胜任力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的查询及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就业胜任力的30个特征因子,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人际智慧、部门才能、学习成长管理能力、工作心态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智慧是指能够善解人意、与人有效交往的才能,包括沟通、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学习成长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在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并对自己成长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及组织管理,包括学习能力、积极进取、创新、坚持;工作心态品质因子是指面对工作时个人的道德、心态等,包括责任心、态度、吃苦耐劳、自信、个人修养和心理承受能力;部门才能体现个体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自我人格心态与工作互动时的行为管理,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协作、动手能力、流程管理和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个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组织策划、提出改善方案和执行力。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10年我国经济均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形势最好的阶段。然而,我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几年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几年。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增长速度,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从教育部公布的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的大学生的毕业生人数:114万(2001年)、145万(2001年)、212万(2003年)、280万(2004年)、338万(2005年)、413万(2006年)、495万(2007年)、559万(2008年)、611万(2009年)、631万(2010年)、660万(2011年)、680万(2012年)、699万(2013年),但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尤其是初次就业率更不容乐观:80%(2001年)、80%(2002年)、75%(2003年)、73%(2004年)、72.6%(2005年)、72.6%(2006年)、70%(2007年)、68%(2008年)、68%(2009年)、86%(2010)、89.6%(2011年)、77.8%(2012年)。由此得出,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虽然2010、2011年有显著提升,但2012年仍显著回降。
就业率是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全球化的进程和技术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岗位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求职者的失业风险。就业率是各个国家都在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如今,一方面是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岗位的增加,加大了人才需求量,一方面初次就业率仍持续走低,造成人才岗位需求与人才就业供给配置不平衡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但究其根本,还是要从学生自身角度抓起,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胜任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找出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弱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分析,得出削弱就业胜任力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缺乏求职技能
缺乏求职技能主要因为学生不主动去了解就业和求职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提升自己的求职技巧,对企业招聘的笔试面试流程一无所知,不了解招聘企业的信息和所需岗位的信息,盲目求职,导致了学生在求职中缺少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削弱就业胜任力中的人际智慧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生的就业心态出现问题
就业心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对自我不了解,第二是学生存在就业价值认知偏差。
学生对自我不了解,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于是便导致了择业的盲目性,应聘时缺乏自信,应聘了不适合自己的岗位而缺乏专业知识技能,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态度不端正,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便削弱了就业胜任力中的工作心态品质和部门才能。
就业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毕业生在择业时着重物质条件的优越和工作环境的舒适等外在条件,而对于自己的兴趣和服务他人、社会的价值等因素考虑的比较少。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认知呈现了更注重个人,讲究索取大于奉献,但是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讲,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才是真正受欢迎的人才。毕业生在择业时着重物质条件的优越性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便会导致缺乏积极进取和坚持的意志品质,同时不愿意吃苦,无责任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因素,从而削弱了就业胜任力中的学习成长管理能力和工作心态品质。
(三)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学生综合素质不足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第二是专业能力不足,第三是社会经验不足。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人与社会人有一很大的区别:当社会人遇到不想完成的工作和事情,也会努力面对并想方设法地完成,而学生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很容易拒绝。学生人往往不够圆滑,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同时学生人责任心、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有欠缺,很难坚持己任,从而削弱了就业胜任力中人际智慧,学习成长能力和工作心态品质这三力要素。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心智相对不成熟的学生人面临失业或者被社会淘汰。专业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把时间放在应付考试、考取证书上。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思维这样的问题很少思考。专业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可能很快过时,所以导致学生面对工作时,专业能力弱,很难快速完成。缺乏专业知识作为依托,学生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都会有所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削弱了就业胜任力中的问题解决能力、部门才能和学习成长管理能力这三力要素。社会经验不足。社会是个大熔炉,在社会生存,必须能接受其带来的种种负面情况。许多刚毕业的学生,刚从校园的象牙塔中走出,很难接受社会中的很多现象。可能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后只会做事,而不懂事,为人处事能力弱,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交往能力,不能吃苦,心理承受能力弱,遇到问题不能勇于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执行能力有所欠缺,削弱了就业胜任力中的人际智慧、工作心态品质、部门才能和问题解决能力。endprint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结业胜任力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影响就业胜任力的直接因素,下面我们将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角度,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一)基于社会视角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1.继续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多。维护产业结构平衡多为本科生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增多可以缓解一岗难求的问题,从而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改善学生就业价值认知偏差。
2.完善劳动力市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完善人才市场机制,把政府职能转向市场就业上来,为本科生就业扫除政策性的障碍。本科生就业需要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毕业生就业之际,常常会在劳动力市场遭遇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即“就业歧视”。这使得这些学生一离校,就成为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所以社会应给予劳动力市场足够的重视度,改善学生就业认知问题。
3.完善政策制度。国家和社会要在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上给予帮助。国家要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收本科生的部分政策,合理利用人才。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给予大学生权利的保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增加学生的求职技能,完善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
4.引导正确社会观。社会要给本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不要给他们过大的压力,要鼓励大学生就业,积极地帮助他们,使其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应宣扬正能量,提倡奉献精神,改变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同时通过正确社会观的引导,使学生心智更为成熟。
(二)基于企业视角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1.企业的积极引导和自我优化。伴随着扩招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企业要树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各大企业单位更应给予大学生支持和帮助,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明确用人标准,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能力以便成功就业,增强大学生的求职技能,改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问题。
2.与学校合作做知识讲座。企业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加强联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改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偏差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使学生明白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增强学生的心智成熟度。
3.给予公平竞争机会。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优化用人环境,给予大学生公平竞争、透明竞争的机会,从而改善学生对就业认知的偏差。
(三)基于学校视角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1.提高教师职业化素质。在师资力量方面,有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显得薄弱,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定期考核教师资格,实行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开设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很少开设一些与市场需求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一直处于学校这个小环境的保护圈中,对社会实际的需求了解甚少,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满足不了新时期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有关教育和经济建设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参与一些当地经济建设的某些课题,使课程与社会相适应,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为大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使学生对自我更了解,对社会更了解,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经验。
3.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综合能力。高校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突出技能的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心智更成熟,社会经验更丰富。
4.就业指导。学校要给学生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以后职业规划做出明确分析。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和投递、面试、笔试、社交礼仪、获取就业信息等就业技能的辅导。地方高校可与企业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从而使学生对自我更了解,增强学生的求职技能,纠正学生就业价值认知的偏差。
5.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性。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优化专业设置,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防止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由此改善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问题。
(四)基于学生视角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1.主动学习。学生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仅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同时要注重人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争取做一名复合型人才,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增强专业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学生只有走向社会,亲自体验就业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中增强对自我的了解,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使心智更成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更强,丰富自身社会经验。
3.参与校园活动。多与同学沟通,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在不同类型的校园活动中,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对自我能力更了解,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使心智更成熟,专业能力更强。
4.确定职业规划。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包括自我评价、确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评估反馈。如果毕业生对自我的分析和对职业的分析都能比较客观,比较正确,那么求职就业就会变得有章可循。增强求职技能和对自我的了解。
5.提高思想素质。本科毕业生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受家庭因素和传统的择业观影响,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把个人利益得失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忽视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应提高思想素质,在求职上怀有奉献精神、职业精神。从基层做起,主动承受艰苦的环境,改善就业价值认知的偏差,使心智更成熟。
参考文献:
[1]刘新民,王垒.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分析[J].中国论文中心,2009,25(4):111-113.
[2]殷建新.中外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分析[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3]郑淑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4]颜秉新,尹延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N].企业导报,2010-09-37.
[5]阮影芙.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出国与就业,2010,(09).
[6]黄敬宝.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
[7]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83-85.
[8]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131-134.
[9]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10]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11]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12]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