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辉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即人们根据个人的好恶对他人作出认知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比如,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恋爱时,因为看上了小伙子的帅气,就感觉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喜欢姑娘的温柔,就感觉她无可挑剔,这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就是说,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在职场上,有时晕轮效应会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一个人积极肯干,其他人就会忽略他的一些缺点,认为他是不错的同事。但是,总体来说,晕轮效应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它容易让人以偏概全,判断失误,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作出可能对他人造成重要影响的评价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晕轮效应,如果只把某方面甚至与评价内容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某个特性去推断其他特性,势必会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误区。尤其是在被评价者对评价者表现出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的情况下,晕轮效应最容易发生。
大家都知道,现在一些企业愿意找演艺界或者体育界的名人做产品代言人,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名人效应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注脚”,广告商是在用心理学和我们“斗法”。因为更多的媒体曝光显示,很多名人代言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的甚至在欺骗消费者。
生活中,晕轮效应经常闪现又不可避免,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件事物都了解透彻后再进行判断,尤其是一些日常事务,往往只从局部出发,然后向外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为了降低危害,人际交往时,我们应该做到四点。⑴时刻保持理性,告诫自己不要被晕轮效应晃了眼睛,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人;⑵看不惯某个人时,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⑶不要过早地对别人做出评价,尽可能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认可和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