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研究

2015-12-10 00:44吕文华苑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阶段性问题研究德育

吕文华 苑璞

摘要:构建有效的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如在管理、评价、方法等方面衔接不当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得力实施和各阶段学校进行德育的有效实施。基于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制定相匹配的应对之策,是现今各阶段德育衔接中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阶段性;大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2-02

有效的德育衔接是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最终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提升德育实效性。[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德育为先”列为战略主题之首。[3]我国德育体系的阶段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德育要求以及各阶段受教者的身心特征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我国在各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方面存在诸如德育管理阶段性;德育评价不科学;德育途径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德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已成为各级学校在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对德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兴更有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

1.管理衔接缺乏阶段性。大中小学在德育管理衔接的过程中,尽管在逐渐深化,但依旧是以三好、四有、五热爱、遵纪守法及行为规范为中心思想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水平没有明显的台阶划分,对各阶段德育主体的身心特征过于忽视。所以,在德育主体的管理方面的科学衔接不够系统,或者总是以一套管理条例对各个阶段的德育主体同时实施,使得德育管理方面的衔接紊乱无章序。小学德育大纲认为,培养学生最原始的情感和优秀的德性,严守相关规范和塑造优雅行为,形成优秀的气质人格和爽朗的脾性,坚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些都是将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做好该有的前期准备。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对比而看这两者的德育严重缺乏层层递进的衔接。中学德育能激发每位学生开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点点地增强自己的悟性,最后挑选一部分尖子生在未来作为重点培养的共产主义者,这明显是阶段颠倒,这本该是大学阶段该培养的。[4]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现阶段党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空洞没有根据,更容易把德育主体引入错误的轨道。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与小学的德育既重复又小儿化。德育管理是对德育活动进行的具体规范,是对德育工作质与量的规定。由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对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缺乏阶段性,衔接也不到位,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管理目标不明确。

2.评价衔接缺乏阶段性。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结果的评估与价值性判断。小学生处于儿童期,是行为养成的基础阶段,然而目前小学的德育内容,除了开设一些抽象的不被重视的到期中、期末考试时还被语数外等学科霸占的思想品德等理论课之外,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课,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上述所学的德育理论课的具体内涵以及怎样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处于初中阶段的德育主體正值发育期,很容易有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极差。现今初中阶段的意识仅仅存在于累计知识的层次上,对德育具体情境的设置极其不够,实践的落实严重滞后于理论的更新。[5]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择业、做人等方面渐渐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正主意,但在德育中的指导未能匹及其中所出现的矛盾,导致学生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路上崎岖潦倒。通过以上大中小学的德育现状来看,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倒挂现象,缺乏衔接性,较为死板。导致最终德育的结果有所偏移,在对德育进行评价时也就脱离了应有的轨迹,严重影响德育效果的有效呈现。

3.方法衔接缺乏阶段性。德育方法是指实现德育教育要求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现在我国对于德育方法的实施集中表现在,充分利用所有的环境条件,在学与教,管与理,服与务方面均得以落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纠正养风、混风的风气,加强校内、校外的力量,形成一张密切的网,把落实德育的行动延及家庭社会中。但却冷落了对阶段的划分,而是统一进行教育,完成度与效率合格线严重不搭边,所以对体系的衔接无从涉及。因为个人素养的形成和熏陶是一个多维度相排斥与相吸附的过程,所以德育方法的制定也要以此为依据,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然而现今在教育进行时,小儿化与成人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未触及到上述特征,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力相违背,显得僵化、零散,不成线,不成面。[6]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管理,增强各阶段的衔接性。德育环境是学生德性人格成长的“生态园”,是学生社会习得的“操练场”,更是实现各阶段德育目标的“软实力”。不管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德育的关键点不能遵照任何价值标准来塑造学生的品德,给他们乱贴标签,而是要以科学规划来设立塑造学生品性的纲纲目目,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正当行举。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创建科学的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条例甚是重要。教育者更多的应强调以把关心他人和学会尊重作为依据,把人们的生活情感、德育动机以及善解人意的品质作为前提,让不同生活环境下长大、不同知识背景下成长的主体以标准的社会准则和自己适合的形式去接受德性教育,塑造成高尚的道德感受力、判断是非力、科学选择力并能快乐自然地融入社会的合格人才。[7]对于德育主体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理解理念,所以可以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再者给已成年的学生合理的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感受学校与社会的差别,做好走出校园的准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推进受教主体的政治意识、思想水平、科学规划标准、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2.有效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隐形工程,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德育拥有附属性,它以理论为指导,以完善认知、提高品行为目标,织就出一张相激励而连续走向平衡的衔接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常识,使得生活德育化。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及时的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纲要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各个阶段德育主体道德发展的水平对德育评价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相关作用,所以德育评价应是来自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真问题,而不是想当然的假问题,它是对人生事务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再者、不分阶段的对德育评价的无限拔高,把高层次或者低层次的道德境界教育作为统一的评价水平,要求人人为尧舜或者使得大多数孩子都变为道德境界的低民都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对各个阶段制定泾渭分明的德育评价机制,培养符合当代社会的与人才。

3.落实措施,探索符合受教者身心特征的德育方法。各年龄阶段德育主体的特点是相互牵连的,所以,务必要加强各受教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任何个体的身体、心理的成长都有一个成熟的关键期,并且存在不平衡性。在此过程中,对每个方面的培训均可取得一定的进步,且充分开发了个体在某一块的潜能。因此,教育教学人员一定要掌控每一个体的关键期,合理进行施教,以求用最少、最省时的力气荣获至上的成就。运用科学的实施方法,探究学生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救济缺点,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和自我进步的觉悟。根据每一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对症施教,因材相对,定要尊重他们的异他性,最大程度的发展每一位受教者,积极向前地探究高效的培养措施。[8]

综上所述,正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完善现代化德育衔接体系,加强大中小学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又要充分考虑到層次性问题,区分对待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范畴,各有侧重,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衔接体系。必须以多、精、准作为考评准则,还必须合理巧夺天工地加入一些先天的素养基础作考评规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植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25-29.

[4]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徐永赞,陈新亮.当前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24-126.

[6]张慧雨,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7]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2005-05-11.

[8]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5-05.

猜你喜欢
阶段性问题研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单位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