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枚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建立和实施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是实现通专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开展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课程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MIT环境工程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组成、结构和实施程序,以期对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MIT环境工程;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简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49-03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相对于专业教育而存在,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则是根据特定历史时期学科发展和社会行业分工的要求,按学科门类对学生实施的,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教育[1]。两种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片面性;而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支持、延伸和深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2]。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后文简称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是实现通专融合教育目标的关键。
我国高等教育長期以来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课程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人才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有关如何建立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少[3]。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早在学院创立初始就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分析研究MIT环境工程专业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特点,对我国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MIT环境工程通专融合课程体系
MIT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里(简称CEE),是获得工程技术认证协会认证的专业。多年来,MIT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在全美国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科学合理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无疑是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能力,将科学的力量融入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有能力就职于环境工程设计、教育、法律、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部门或行业,能够从事相关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使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富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界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具有终身学习的热情。显然,培养目标包含通识教育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
MIT环境工程专业学制4年,授环境工程科学理学学士学位,总学分为384 units(学分)。总学分说明:MIT几乎每门课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时,12小时包括课堂教学时间、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时间和学生课外准备时间三个部分,无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的为0。如Physics I(Units:3-2-7),即经典力学I,周学时是12小时,其中3小时课堂教学、2小时实验和7小时课外自学。2个6-unit的实验课程算一门课程。
2.课程体系、学分分配和课程表。MIT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简称GIRs,MIT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CEE要求的专业课程),具体内容参见课程体系表1。
3.课程教学实施过程。(1)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2)大学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的科技选修课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3)大学三年级,学习环境工程科学课程;(4)大学四年级,完成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每个学期开设1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共8门。获取一个本科学士学位共需完成32~34门课程的学习。具体内容参见表2。
三、总结
MIT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总体分为两个部分(见表1),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共17门课,这是几乎MIT所有专业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共204个学分,但不同专业对课程深度的要求不同;二是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课程,共180个学分。各个部分的学分比例参见表3。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2]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3]张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MIT. MIT Bulletin(Volume 149,Number 1)[M].Cambridge,Massachusett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