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陶然
工业4.0时代蓝领工人为什么“又吃香”?
文/刘陶然
“工人”这一曾经十分吃香的职业,早些年并“不吃香”。蓝领工人往往成为“打工仔”、“打工妹”的代名词。如今,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蓝领工人又成为时代的主角,必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收入待遇的提高。目前,中国蓝领工人与德国的蓝领工人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制造的深层危机,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在实施,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蓝领工人,才能完成这一国家战略。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是世界名牌,其能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是德国拥有一大批专业化素质很高的蓝领工人,支撑着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德国不少市民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与当白领一样“值得骄傲”,上技校绝不是件丢人的事。这是一种职业心态,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这一民族文化具有先进性,是德国工业文明的基石之一。
单从收入来看,德国蓝领的待遇并不算高。德国《焦点》周刊发布的150种职业收入中,汽车技师等专业技工以3500欧元左右的月薪成为收入最高的蓝领工种之一。大部分蓝领工人的月收入在2000欧元至2500欧元之间。而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员工的平均月收入约为3300欧元。
在德国,虽然蓝领技工的收入水平一般,但社会对这个群体十分尊重。这是因为德国文化中十分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实体经济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有力支持,因而德国制造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一战、二战以来,德国以实业立国,制造优秀产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元区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依旧维持正增长。这是因为德国经济以制造业为本,危机中逆势而上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技艺精湛、工作踏实的技术工人。德国有近130个蓝领工种,他们给经济带来了活力。
在德国文化中十分遵从创造精神,正是出于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德国教研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相提并论,归为一个等级。德国大约60%的年轻人会选择参加职业培训。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有29%的人放弃了上大学而选择了技校。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培训学校和大学同等重要。职业教育中,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另一半在企业车间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由此,学生可以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技能。这种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双元制”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德国制造”引以为豪的最大资本,职业教育模式被德国作为成功经验向全球推介。
年轻人愿当蓝领,企业依靠蓝领,社会重视蓝领。德国用足够的尊重给了蓝领巨大的舞台,也保住了立身之本。这是德国民族文化的骄傲,全社会形成重视蓝领工人的社会氛围。
1.美国:电梯工收入居首。
有一技之长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蓝领工人,可以在美国生活得很好。
2012年6月份,美国《福布斯》杂志梳理了劳工部提供的数据,并据此展开了一项关于美国蓝领工人及其收入的调查。美国电梯安装和故障修理工、电气维修工、交通巡检员、石油运输系统操作工和电路铺设工是收入最高的5个蓝领工种,收入最高的前20个工种当中,还有地铁操作员、飞机机械师和商业潜水员等。电梯安装和故障修理工平均年收入超过7.35万美元,平均时薪35.37美元,位于年收入最高的蓝领工种榜首,至少有10%的人年收入超过10.3万美元。电气维修工平均年收入6.595万美元,平均时薪31.71美元,有10%的人年收入超过8.74万美元,位居第二。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机器人的使用,雇主不断探寻用机械替代工人以降低成本,劳动力市场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已日益下降,而这一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也不会逆转,这必然对蓝领工种造成一定冲击。今后需要专业化技能高的蓝领工人,初级的蓝领工人将面临淘汰。
2.澳大利亚:“高薪阶层”面临“用工荒”。
澳大利亚2014年年底的一份薪酬报告显示,该国蓝领阶层平均周薪比一般的初级白领阶层多144澳元。在澳大利亚的10个高薪行业中,蓝领工作占据了6个。像发电站操作员、矿井爆破工人这样的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蓝领职业,年薪甚至可以超过10万澳币,完全可以和传统意义上的高薪白领阶层如牙医、医生、律师等持平了。
澳大利亚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熟练技术工人“用工荒”的局面。部分蓝领工作不仅工作强度高,而且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技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胜任的,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化培训,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蓝领工人。
利润巨大的矿产能源领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全澳最大建筑公司莱顿控股首席执行官大卫•斯图尔特曾表示,澳大利亚缺乏足够的工人,如果不充分输入劳工,就无法充分利用矿业繁荣带来的机遇。澳大利亚本可以利用天然气和矿业财富再次振兴经济,但却受到了劳动力的约束。
2015年5月,澳大利亚住房建筑业协会(HIA)发表的报告显示,在13家住房建筑企业中,有6家劳动力供应不足。熟练劳动力短缺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劳力来兴建新的住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
除了矿业和建筑业,还有许多其他行业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3.日本:特殊群体吐槽压力大。
在日本,蓝领工人被视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职业素质高,技术精湛,执著钻研。有些小作坊式的企业只有几个人,却能生产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零部件和产品,这些零部件和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汽车、飞机、军工制造等领域,一旦停止供应,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产业链的中断。
日本的蓝领收入颇高,几乎与白领没什么区别,有的蓝领甚至比白领收入还高。比如,东京部分公交车司机的年收入甚至高达1000万日元,是白领年均收入的两倍多。当然,在蓝领工人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人和普通工人收入有区别。日本有“一亿总中流”的说法,即总共一亿多的人口,几乎都是中产阶级。
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用很短的时间从战后废墟中振作起来,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支撑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正是这些蓝领工人。当时日本企业也十分重视蓝领阶层,蓝领的地位和工资收入甚至比白领还高,极大地鼓舞了蓝领的工作热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他们的技术创新热情。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蓝领工人的整体待遇较好,特别是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蓝领工人十分吃香。但是,我国经济转型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大,由此带来了我国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这里,蓝领工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技巧,很难满足工业4.0时代的职业需求。总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下滑,没有教育出优质的人才,主要原因是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没有学到真本领,怎么可能有好的就业前途呢?当然,职业学校本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也没有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危险境地也是原因之一。总根源是我国就业者心态没有摆正,职业文化变质,追逐高、大、上的职业,不喜欢从事一线劳动岗位。
1.公务员考试热的背后是什么?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学生能够到政府机关工作是无尚光荣的。每年我国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这么火爆,根源是公务员的待遇、社会地位远远优于蓝领工人,哪怕是结婚找对象,公务员的竞争力也大大强于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官员的地位高,属于“吃皇粮”,蓝领工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社会地位低,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蓝领工人从各个角度而言,都不被人们看好。这就是中国蓝领工人的现状。
2.中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四条为: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虽然国家靠补贴的方式,吸引更多待业青年进入职业学校。然而在落实的环节却出了一定的问题,1500元的补贴“把持”在校方手里,有的学生读了一年的职业学校,却未拿到任何补贴。这样看来,这种单纯依靠“补贴”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需从多个角度思量。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并不受重视。与中国规模急剧扩张的大学相比,职业学校的教育被严重忽视了,除了教育水准低下外,也常因设备简陋、管理不善和师资水平不达标而受到批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陈旧僵化,教学设施更新和师资培训落后于教育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场地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等困难。多数职业教育单位专业技能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导致实际操作能力差,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低。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没办法在主流舆论圈发出自己的应有声音,往往只能因性侵、强奸事件,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新闻之中。这让很多职校学生不仅在在校期间,甚至毕业之后在社会上也属于被轻视的群体。这是一个新闻舆论导向问题,也是社会价值观问题,不少人总是带着偏见看职业学校的学生。
3.辍学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职业学校本身管理缺失,不重视学生发展。当一所学校不教授学生特定的知识,并且容忍学生的大退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或“管而无力”,学生们就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态,那就是辍学。学生学不到技能,毕业找不到工作,辍学便是顺水推舟之事了。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辍学率很高。在中部和西部的职业学校,辍学率高达30%到60%。这样的学校怎么可能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呢?
当60%的学生辍学后,什么样的学生选择留在职高?最多的答案是:“我父母逼我留在学校。”换句话说,中国职高教育的主要职责无非就是青少年的“托儿所”。
参加职业学校培训的青少年中,多数是农村中的待业青年,年龄在15~20岁之间,这时期的青少年正值严重的叛逆时期,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不集中力量,共同引导,辍学现象将会更严重。
4.教学质量为什么这么低?
中国职校教育质量水平较低。全国不少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有问题,很多职业学校连最低标准都没有达到。课程是否随着社会进步、市场变化而同步?课程难易度是否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水平是否达标?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否持有应有的教师职业操守、认真教授知识?例如,应用计算机专业的职高学生,学习到的应用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与现行的计算机知识已脱节。职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课程也不受重视。
5.谁来读职业学校?
随着院校的扩招,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况且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高考落榜生,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学生信心均比较差,实在是没有办法才进入职业学校读书,家长也很是无奈,不得不委曲求全。较高的学费投入,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职业教育的缺陷,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难以就业。
大学学历比起高中学历,其教育回报率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1988年的7%猛增到2009年的49%。换言之,在经济回报上,念职业学校的比起念大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我国职业偏见的恶果,也是职业歧视的必然现象。
6.就业难成为一道生死坎。
由于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欠佳,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少,学生水平较低,学生缺乏一定经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容易产生念职业学校也无用的想法,这样辍学率会升高。蓝领技工短缺,而学生素质水平达不到,形成恶性循环。
7.我国职业教育面临三大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职业教育有一个无形的“天花板”,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向本科教育的渗透和转化。第二个瓶颈,是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人为地将人才的身份等级化并且固化,使职业教育人才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几乎一辈子被固定在“二等人才”的位置上。第三个瓶颈是社会权利上的不平等。职校生就业再容易,薪酬待遇再高,也往往脱不了“工人”身份,在城市入户、企业职级晋升、党政机关录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障碍。
8.从“中国制造”危机看我国职业教育危机。
中国制造危机的来源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明显增长,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地位将逐渐被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取代,然而,如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依然坚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学生工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正式工人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提升。所谓学生工,一般指的是职业高中、技校向各类工厂派遣的实习生。教育部表示,职业学校必须提供学生来弥补劳动力缺口,此即所谓实习生。学生们在实习期内不上课。教育部曾表示,每年至少有800万个这类学生实习生。这占据了2900余万职业学校学生的相当一大部分。他们在苹果、惠普等企业上游供应商的代工厂里,做着与正式员工完全一样的工作。正因为学生工的大量使用,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但是也耽误了学习时间,理论知识明显不足,成为初级劳动力。
1.政府的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列入一项国家战略。
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李克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智能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2.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重视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放了“大国工匠”,一个个技能精湛的大国工匠,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这些能工巧匠来自第一线的工人,热爱自己的职业,十年磨一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蓝领工人照样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关键是自己的一份热爱与忠诚,牢记使命,老老实实地辛勤付出,一定可以练就一身真功夫。
这里关键是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文化,崇尚劳动最光荣,不要追逐华而不实的人生,而是牢牢扎根在中国制造的第一线,通过自己的勤奋与拼搏,一定可以创造出人生的奇迹,就像一个个“大国工匠”那样开创美好的人生。
3.重塑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职业文化。
蓝领工人之所以又吃香,是因为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我国不少蓝领工人不吃香,主要原因之一是职业文化出了大问题。什么是好职业呢?难道只有坐在办公室才是好职业吗?能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好职业。蓝领工人在工业文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蓝领工人将支撑起工业4.0的一片天。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键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蓝领工人,才有可能通过现代智能制造,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这是国家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国制造应对工业4.0挑战的一大对策。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4.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适应工业4.0时代的要求。
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与工业4.0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5.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抓住21世纪世界再工业化的契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
6.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跨界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开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7.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的力度与强度。
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8.新闻宣传要大力鼓励和支持蓝领工人的事业发展。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导者,要从全社会高度理性看待和支持职业教育,鼓励年轻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蓝领工人这一崇高职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社会正能量,并且逐步提升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为我国数亿年轻人提供广阔的事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