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明信片

2015-12-10 07:56孔明珠
天涯 2015年2期
关键词:明信片妈妈

孔明珠

狱中明信片

孔明珠

晚霞将金边镶在乌镇西栅一座复古的明清建筑屋檐上,中央牌匾上“孔另境纪念馆”六个字苍劲有力,是王元化伯伯手书。乌红门框抱柱上镌刻着对联“坦荡胸怀不脱文人本色,宽宏气度长留达士高风”,那是1979年6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我父亲的平反昭雪大会上,秦瘦鸥先生送的挽联,2007年4月“孔另境纪念馆”开馆时,由书法家陆康先生题写。

那是父亲纪念馆开展之前一个冬日,我大姐海珠在那里驻扎布展已经忙了好几个月了,我关心得很少,正好一家杂志的朋友想去乌镇采访,便领她们驱车前往。

父亲的纪念馆中,有实物一百六十件,很多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东西。离开四川北路老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乍一看见这些老旧的物件,我很兴奋,笑着不停地向朋友介绍。突然,我在一个玻璃展柜前愣住了。展柜里有几张泛黄的明信片,是父亲的笔迹,方块卡片写着需要的物品,我以为早就消失在世上的这些纸片突然出现在眼前,让我猝不及防,急急的,我要拿出来看看清楚。

乌镇旅游公司负责接待我们的小高找来钥匙,打开玻璃柜,取出三张泛黄的明信片。拿在手里,我眼镜片一下子模糊了,说,这是我爸被虹口分局拘留的时候从里面写出来的明信片,要我们去送东西,是我少女时的噩梦。

我家是新式弄堂的街面房,在三楼,信箱设在底楼大门进来的走廊上,木头信箱正面有一小方块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邮件。我家信件报纸比一般人家多,一是因为我父亲是知识分子,二是因为我哥哥姐姐亲戚多在外地。明信片不同于一般信件,写的内容一目了然,一般人们是为了快速传递信息而又省钱才寄明信片,上面写的都是些不干紧要的字句,方便阅读。也有喜欢集明信片的人,为的是漂亮的图片和珍贵的邮戳。我家信箱中明信片很少。

至今我还记得1968年7月4日那晚。晚饭后,我在父亲书房闲坐,先是有人来敲门,是不常见到的里弄干部,站在楼梯上问我家还养鸡吗?我们有点莫名其妙,城市里不准养鸡之后,我们早就不养了。父亲搭了一句腔,你不相信可以上晒台看看。哦,女干部听见父亲说话,脖子伸长张望了一眼,讪讪告别。没隔十分钟,楼梯门再次被敲响,声音沉重。开了门,上来一群高个子的公安人员,大皮靴夸嚓夸嚓响。领头的问父亲,你是叫孔另境吗?父亲说是的。他说,跟我们去公安局走一趟。我妈妈在旁急了,问,你们有什么事情?那人不理我妈,对我父亲说,去谈谈话,谈完就回家。我妈一急就要口吃,鼓足勇气问,拘……拘……拘留证呢?那人居然笑了。

父亲站起身,阻拦妈妈再说话,关照她去收拾几件衣服,拿上洗漱用品。他自己到写字台上把每天要吃的药拿上,还拿了两包香烟,接过妈妈递给他的换洗内衣裤和一只搪瓷缸子牙刷毛巾,跟着公安下楼。等到楼梯门砰地被关上,我飞也似的往东面房间沿街的落地钢窗跑,赫然看见楼底下真的停了一辆吉普车,过一会,看见父亲无声地从弄堂口出来,上车,车开走。

回到大房间,妈妈已经急得六神无主,幸亏慌忙中已问到是虹口分局,她和大姐商量第二天请假不上班,一起去问究竟为什么要把父亲抓去。大姐气愤地说,一定要他们出示凭证,不能毫无依据就抓人。

父亲就这样消失在黑夜里,那年我十四岁。

从三岁开始,我便无数次听他讲解放前两次坐牢的故事,一次是被国民党警察局抓去,一百天后经鲁迅先生营救出狱;另一次是被日本宪兵捕去的,足足关了四十四天。我问他是不是和电影里一样严刑拷打呢?父亲喝得半醉,嘎嘎笑:辣椒水没有灌过,老虎凳是还没上就哇哇乱叫痛死了痛死了那样。他最爱吹嘘的传奇是国共分裂后,自己被共产党派去杭州主持市委宣传部工作,不料组织遭破坏那次。一天赴会正遇里面大搜捕,他如何立即领会一位好心门房对他做的暗号,飞快地死里逃生。第二天他上街便看见那些战友被处死的薄皮棺材在眼前抬过,血水嗒嗒滴……

那些惊险故事我一直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妈妈和哥哥姐姐们一听见他老生常谈就离开房间去做自己的事,只有我和小哥哥被他严厉喝住,强制听完后,他会夸我们两个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是爹爹身边的宝贝。

父亲被带走后,我下楼、走去上学,背后仿佛一直有双眼睛盯着。每当我打开信箱赫然见到明信片,认出父亲的字迹,立刻紧张到血冲上头。快速抽出来,藏在衣服里,磕磕绊绊跑上楼,我为自己没有当场遇见那个已知晓秘密的邮递员而庆幸,为邻居没有先我一步透过小玻璃发现这张明信片而庆幸。

手里的这张仿佛燃烧着的纸片上,父亲究竟写了什么?

明信片一

正面:

右上是我家地址:本市四川北路1571号三楼,收件人是我母亲:金韵琴 收。寄信人姓名地址处空白。左下盖一个长方形章,内容是:××(模糊)周三下午二到五时凭×××(模糊)虹口区看守所。

反面:

云琴:D.860药片已经吃光了,请用我第四医院门诊卡去挂个西医内科的号,要求配30粒(2.70元)D.860药片。另外,可去信北京要一点药片和胰岛素(要鱼蛋白的)来。这里每星期三下午可以送东西。届时请送来(倘能提早更好,但药片不是一次就可配到的,要多跑几次医院)。

另外还要一个包袱布,一把蒲扇、火柴两包(看不清)。

祝好!

境 6.11

(很奇怪的地方是日期,父亲是1968年7月4日被带走的,为什么这封明信片日期是6月11日,会不会是7月11日?)邮戳是1969年7月6日20点,反面邮戳1969.7.11收到邮戳?

D.860是医治糖尿病的药片,父亲长年服用,不能断档。我受妈妈委托到医院替父亲配过几次药。因为要谎称父亲摔倒不能走路来医院等原因,我心里是又怕又恨,挂完号与歪歪斜斜的老人们等候在木条椅上,一会儿站起从门缝里向内张望,祈祷等会叫号轮到的是哪位模样善良的医生。

一般代配药总能达到要求,只是有时会不按照我的想法配足。看来妈妈派我去求是对的,我看上去那么瘦小,大眼睛里含着眼泪。有一次不熟悉我爸名字的医生大声把名字报出来,仿佛快要拒绝我的非分之求,只听见那边的护士大声应道,哦,是那个白头发的孔老头,他怎么啦?我说他起不来,护士看了我一眼对医生说,配给她吧,小孩老作孽的。

去信问北京姑妈讨药片和胰岛素也是一件为难的事情。父亲的姐姐孔德是茅盾先生的妻子,与弟弟一样也患有糖尿病,而且相当严重。“文革”中,茅盾是受中央保护的前文化部长,我姑妈看病配药是不成问题,但姑父是位胆小的人,一般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敢麻烦他们。现在父亲陷入窘境,不开口也不行了。记得我们收到过北京寄来的小包裹,里面是胰岛素。

父亲总共在上海虹口分局看守所关了七个多月,寄来过很多张明信片,被保存下来的只有这三张,先存放在乌镇西栅景区内的孔另境纪念馆。因日期对不上,不知这是不是第一张。而筹集到所需物品后,第一次送牢家里谁去送的我记不起来了。

明信片二

正面:

右面地址,收信人为我妈妈,底下署孔寄。左面是一个长方形图章,内容是:星期三下午二到五时×××(模糊)虹口区看守所(11-1)。

云琴:血不验,针药等由此地医院配,但为防万一起见,还是请你立即发一电报至北京。电文如下:“另境病无药,请速多寄几瓶胰岛素来。”此病如无针剂,十分危险,不得不采取多方设法措施。

天气冷了,请送一条薄的棉被和两件棉毛衫来。

我的茶缸坏了,请去买一只较大的(中至中大一点的)送来。

我近来很消瘦,油脂营养不够是原因,请用那只圆形饭盒购买一匣花生酱来,以补不足。

再买一块“四合一”香皂来。

祝全家福!

另境68.9.16

如果说,父亲在第一张明信片中措辞较公式化,那么这第二张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流露出感情来。

首先经他不断争取,狱中医疗条件有改善,日常用药由监狱内医院配。但父亲还是担心自己患的严重糖尿病随时会有不测发生,所以要求妈妈发电报去北京向姑妈求助,他甚至拟好了电文。在父亲的眼中,我妈妈一直是不能干的,按他的朋友施蛰存先生的话说,比父亲小十五岁的妈妈一直是被父亲呵护着的。父亲一生不爱求人,即使是至亲,他对在北京做大官的姐夫是很尊敬而客气的。此刻他人在狱中百般无奈,发出的指示也比平日的“家长作风”柔软很多,对妈妈和对姑妈都用了“请”字,还特意向妈妈做了不得不这样做的解释:“此病如无针剂,十分危险,不得不采取多方设法措施。”

还可以从明信片当中读出我父亲是当家人,理财属于他,具体生活上安排一向也是他操心,并不如其他一些在家当甩手掌柜的知识分子。他仔细关照妈妈棉被的厚薄,茶缸的大小。还指定用家里“那只圆形饭盒购买一匣花生酱”,以及需要香皂的品牌。

那一年我已是十四岁少女,因为瘦小尚未发育,小学毕业后被分配进东宝兴路铁道旁新建的红军中学,上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上级指示到,复课闹革命!

父亲关在看守所以后,我外婆病了,是胃癌晚期。我们家房子大,妈妈把外婆接到家中,睡在父亲的大床上。外婆的病已到除了止痛无需治疗的地步,没有住院,也请不起保姆,就由我日夜陪护,端茶送水喂粥,直到表姐从宁波乡下出来接替我。

买花生酱的事我还记得,我家楼下就是南货店,有零拷花生酱,那一大匣子新鲜花生酱极香,舀一小勺撒点细盐加点冷开水可以调出小半碗花生酱,筷子尖戳戳是奢侈的下泡饭小菜。当然我知道这是父亲的救命食物,没有偷吃。

正面:

右边是地址与收信人,底下署了“孔”7.(是不是第7封明信片?)左面字:最高指示 斗私批修 下面是“无信小收”。

反面:

云:天气很冷了,我此地的棉被太薄了,所以请你把那床木茹丝棉被给我送来,这里的棉被改作垫褥。我现在需要下列各物:

棉被 一条

《糖尿病》书一册(在大书架里,绿色硬面)

香烟15包(以后千万勿忘及时送来)

橡皮膏一匣

旧绒布衬衫一件或两件

棉袄(向伟成借用)一件

领套一个

茶缸(前次拿回去修理的)一只

关节镇痛膏10张

旧皮短大衣一件

送物时把一条毯子被拿回去!

另境68.11.8

云琴是我妈的原名,云即爱称。

1.丝棉被

11月是秋季了,监狱里不见阳光,父亲的被子显然太薄了。我家里人口多,孩子一般盖棉被,父母大床上是从家乡乌镇或是奶婶婶老家湖州带来的丝棉被,那时还没有鸭绒被、羊毛被、驼毛被什么的,丝棉被属于高级被子。父亲写“木茹丝棉”可能是“木薯丝棉”之误,是指吃木薯叶长大的蚕茧纺出来的蚕丝,属于天然丝。最后一次抄家的时候,父亲工作的出版社开来一辆大卡车,把沙发、樟木箱等稍微值点钱的东西全部拉走,包括两床丝棉被。这条“木茹丝棉”被子不知是劫后余生还是后来添置的。父亲一向掌管家里财政大权,调拨这条“木茹丝棉被”表明他对家里的财产了如指掌,另外是每天晚上冷惨了,迫切需要保暖。

2.《糖尿病》书

父亲好像是五十岁的时候发现患糖尿病的,一发病就比较严重,除了吃药片还常常需要打胰岛素。“文革”后,家里一贫如洗,连医药费都不能报销,故化验费、打针费都要节约。父亲在家看医药书,自我监控病情。按照医生教的书上写的,指导我们在家里化验尿糖和打针。

用玻璃试管装上溶剂,再滴入他的尿液,在煤气灶小火上不停摇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是用酒精灯的),谓验尿糖。做这件事必须耐心,加热、摇晃,有时玻璃试管会爆裂,有时会烫到手。我长到十岁以后,许是太聪明伶俐,此事很倒霉地落到我头上。我没办法反抗,只好撅着可以挂酱油瓶的小嘴,皱着塌鼻头屏住呼吸动手做。

父亲天生具备领导才能,虽然由于秉性耿直没能在出版社当上社长之类的行政领导,然在家里充分发挥全盘掌握的天分,指挥我们这班孩子(七个)包括妈妈,之前是两个保姆,他应付自裕,通常只需在书房里遥控指挥。

我接到父亲的指示,去厨房的煤气灶上操作试管化验尿糖。尽量小心翼翼,恐怖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那试管内液体受热翻滚后颜色有时清有时浊,有时变乳白,非常吓人。那时我看过一本叫《化身博士》的小说,真的很害怕有妖怪从里面变出来。我战战兢兢用揩台布裹着试管拿去给父亲看,他很镇定,会判断是几只加(+),根据情况加减服药量,有时问题严重,他说必须打针,就派妈妈去后弄堂请原老护士汤师母上门。

汤师母富贵人家出身,长得很美,眉眼间冷中带媚。她挽一只藤编包,里面是装了消毒后针具的铝盒,她来是给父亲面子,上门打针费也是必须要付的,看父亲的神色,那一针扎下去基本上属于享受。可是父亲手头太拮据了,无奈中转而让我妈学打针,妈妈害怕,父亲就挑她说,你鸡也敢杀,为什么不敢打针?妈妈每天外出上班,回家要做家务,很累,她愤怒回嘴道,杀鸡也是被你逼的,你为什么自己不动手?

父亲闷脱,转而夸我三姐,说她功课最好,最聪明,让她在猪头或者冬瓜上面练习扎针。三姐倒是勤劳孝顺的好女儿,她刻苦练习,琢磨怎样的角度可以使手掌击打爸爸的臀部在先,真正的针扎在后,就是“声东击西”吧。父亲很满意,唤她“乖囡”。可三姐是复旦附中住校学生,只有周末回家。尿糖验出来不好,情况紧急的时候,父亲发飙,捞起针筒,揪住自己的肚皮肉,斜刺里插进去注射,胰岛素一进入父亲皮下,他仰头舒出一口气来。久而久之,父亲的肚皮上布满了针眼,有时发紫,变成僵硬的块块,揉也揉不平。之后我每看外国电影有注射毒品的镜头时,老爸自己打针的形象总会浮现在眼前。

3.香烟15包

父亲烟瘾很大,平时一天起码一包“大前门”,后来改抽飞马牌。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香烟需要凭票供应的时候,他一个人分的票不够用,逼着我妈在办公室假抽烟,以多得一份。还不够,父亲将自己的烟头都积起来,隔些天就召集我们一起去蒂、拆散烟丝以自制香烟。家里开工的时候,谁也逃不掉,那副严厉的样子,就差把我们赶到马路上去捡烟头了。

按我现在估计,那天晚饭后父亲被公安带走谈谈,当日没放回来,他一定当庭挣扎、抗议过,然胳膊扭不过大腿,退一步求其次,父亲想到的第一条,恐怕就是不能被剥夺抽烟的权利罢。你看他写的“香烟15包(以后千万勿忘及时送来)”数目巨大,口气凌厉,根本不考虑妈妈能否筹措到这笔款子。

4.橡皮膏

父亲脚上的皮肤很干燥,到了秋冬季节,保养得不好的话,脚后跟必定要开裂,口子裂大了会渗血,得用橡皮膏贴上,软化后慢慢愈合。皲裂和癣一样,是真菌引起的,需要保暖、滋润,去死皮才不容易发作。父亲因为小腿上有常年难以愈合的伤口,行动不便,每晚要有人帮他洗脚。他有一块白色的珊瑚石,轮到我替他洗脚,最百般不情愿的就是用珊瑚石打磨他的脚后跟。脚后跟在温水中泡软,石头只要在皮肤上轻轻一搓,就会有乳白色的死皮泥浆似的滚落,一忽儿工夫,大脚盆里的水都浑浊了,像米汤一样,并有轻微的臭味,令人作呕。

不知父亲是真的不懂还是心肠硬,他怎么就一点也不疼惜我这个十来岁的女孩子,他只管自己惬意,举着报纸在看,而我,就像大街上擦皮鞋的三毛一样,被资本家有钱人剥削与压迫。我心里小小的怒火在燃烧,但是,父亲只要放下报纸看我一眼,夸我是他的掌上明珠,我就不生气了。

5.旧绒布衬衫

谁都知道吧,绒布旧了以后特别柔软,父亲爱旧绒布衬衫,爱旧绒布被里,我小毛头时候用的尿布都是旧绒布撕成的。父亲是一个懂生活的男人。

6.棉袄一件(向伟成借用)

前面说过,父亲仅有一件丝棉袄,在最后一次“扫四旧”的时候被造反派拿走了,同年冬天,为了这件取暖的棉袄,妈妈特地去向单位申请领回来,被当场驳回,不知是棉袄已被谁挪为己有还是他们仍然认定丝棉属于四旧。伟成是我的二哥,他长得很英俊,是家里最像我父亲的男人,身材也差不多。二哥与三哥不同,他性格外向不爱待在家里,喜欢在弄堂男孩堆里混“路道”,父亲知道,把他的棉袄借走之后,他会有办法不让自己冻死。

7.领套

记得父亲有一条青灰色用粗毛线打的领套。我妈妈其他女红不太在行,打毛线不错。父亲的丝棉袄与罩衫都是浅灰色的,青灰色领套戴上,衬着一头银白色往后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非常协调。

8.茶缸一只(前次拿回去修理的)

当时都用搪瓷茶缸,有盖子。与搪瓷脸盆、搪瓷痰盂一样,磕磕碰碰之后搪瓷脱落,可以去弄堂口修理,也可以去买一支玻璃纸包着看得见颜色的搪瓷胶,自己抹在磕破的地方,等胶干了以后再用砂皮打磨一下就好了。

9.10略

明信片末署的日期是1968年11月8日,这是父亲进虹口分局四个月后,看上去他的情绪已渐渐平息下来。

孔明珠,作家,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东洋金银梦》,散文集《煮物之味》等。

猜你喜欢
明信片妈妈
制作明信片
明信片
寄一张明信片给你
神奇的明信片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